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徐达常遇春被朱元璋杀了吗,以及徐达曾两次放跑元顺帝,常遇春怒参徐达,朱元璋为何不处置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公元1368年的七月,徐达率领大军北伐到达河北通州,当时距离元朝国都也就一两天的路程了。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北伐军统帅徐达偏偏要在通州什么事情也不干,足足停留了七天。
当时,明朝北伐军势如破竹,抵达通州时,吓得元顺帝不知所措,可是在这七天之中,元顺帝缓过神来,在半夜打开健德门,连夜逃跑了。等到元顺帝逃走之后,徐达这才率领大军姗姗来迟。
洪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在开平(今天内蒙的正蓝旗闪电河北岸,是元朝的上都。)战役中,徐达率领大军兵临城下,本可以将元顺帝瓮中捉鳖,可是徐达却偏偏漏下一个缺口。元顺帝又从这个缺口逃跑了。
本来明明可以活捉元顺帝,成就千古奇功,名留青史的,可是却被徐达故意放走的。开平王常遇春终于愤怒了,质问徐达。
徐达却不慌不忙地说道:“元朝末代皇帝虽然只不过一介夷狄(当时对少数民族的一种蔑称),但是怎么说他也曾是我们的皇帝,还管理中原大地那么久,是个合法的统治者。如果真的被我们逮住了,你让我们的皇帝朱元璋如何处理他呢 对于这个前任皇帝,是要封一块土地给他,还是要把他杀了才能高枕无忧呢 我觉得嘛,两种选择都不好,还不如把他放了,别让我们皇帝为难。”
常遇春闻言后,不太认同徐达的做法,心中有些怨气,班师回朝后向朱元璋打了小报告,说徐达故意放走了元顺帝。
朱元璋得知后,只是点点头,并没有怪罪徐达。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大将军达之蹙元帝于开平也,缺其围一角,使逸去。常开平怒亡大功。大将军言:“是虽夷狄,然尝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 将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 既皆不可,则纵之固便。”开平且未然。及归报,上亦不罪。
明朝冯梦龙的《智囊·上智部》
据说徐达在北伐之前,关于如何处理元顺帝的问题上曾经跟朱元璋有过密切的交流。史书上曾记载,有一次,朱元璋在汴梁的时候,徐达曾秘密向朱元璋请示:如果元顺帝逃跑,要不要乘胜追击,将其擒获 朱元璋解 他说只要将元顺帝赶到塞外就行了。
在封建社会,虽然元朝是朱元璋率领群雄推翻的对象,但是对于元顺帝,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徐达还是把他当成“君”的,毕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君臣观念还是很重的。
倘若元顺帝被擒获,朱元璋与他相见确实尴尬万分,杀,不是,不杀,也不是,既然如此,倒不如不见。
其实在元朝政府那里,元顺帝被称为“元惠宗”。朱元璋命徐达等人多次北伐,元顺帝多次弃城而去,史书上说他是“知顺天命,退避而去”,因此封他为“顺帝”,或许这才是*的结局。
------------------------------------------------------------------------------------------------------------------------------------------------------谢谢阅读,欢迎订阅收藏与转发!本站作品都是本人的分享作品,请勿转载,谢谢大家!
咱们先了解一下元顺帝,他不像徐达、常遇春那样出名。徐达、常遇春是明初名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开国元勋,大家很熟悉。
元顺帝是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和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同属一类型的人。
元顺帝继位之初,重用丞相脱脱,改革吏制,勤于政事,试图扭转元朝颓势,刚开始还是卓有成效,史称“至正新政”。
但是元顺帝到了晚期,沉溺享乐,加上改革不彻底,没有从根源清除朝廷的贪污腐败,以致引起了元末农民大起义。
以朱元璋为首的红军起义军脱颖而出,徐达和常遇春就是消灭元顺帝的主力将领。
朱元璋带领红巾军经过15年的征战,把元朝势力赶到了北方(以元大都为中心的区域)元朝灭亡是迟早的事。
此时40岁的老朱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史称“明太祖”。
此时老朱并没有忘记北方还有个元朝残存政权,在稍作休整后,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进行北伐。
徐达、常遇春带军队从南京出发,一路披荆斩棘、势如破竹,很快攻到了通州。
元大都建在现北京故宫附近,也就是说,徐达和常遇春离元顺帝居住的皇宫仅三十公里的距离。元顺帝甚至能听到徐达大军人欢马嘶的声音。
如果徐达一鼓作气拿下元大都,元顺帝必定插翅难逃。
令人意外的是,主帅徐达竟然下令原地休息,副帅常遇春有点蒙,不知徐达葫芦里卖得什么药 于是提醒徐达应该直捣“黄龙”,可徐达直接拒绝了。
这厢元顺帝一看真乃天赐良机:“明军不攻击反而原地待命,不跑还待何时 ”
元顺帝带领文武大臣、后宫嫔妃,打开城门,脚底抹油一溜烟往北败逃。
六天后,徐达才下令进入元大都,稍事休整,次日下令追击元顺帝。
不消半月的功夫,徐达带领大军在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一带)包围了元顺帝。当时常遇春高兴地对徐说:“活该咱哥俩露脸,捉住元顺帝向皇上请赏去”。
徐达没有接常遇春的话,而是下令包围圈闪开一个缺口。常遇春一听勃然大怒,这不是要放元顺帝一马 老常爱憎分明是个暴脾气,挥刀要砍徐达,徐达命手下把老常捆起来关进了小黑屋。
元顺帝正在焦急万分想脱身时,探马来报:“不知为何徐达包围圈闪开了一条通道,皇上我们该怎么办 ”
元顺帝一想:“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现在不跑更待何时 du一把吧!”于是元顺帝带着他的残兵败将,从闪开的缺口冲了出去。
接连两次放走元顺帝,常遇春一想:“肯定是徐达和元顺帝勾结好了,说不定徐达收了元顺帝贿赂想当叛徒!”
愤怒的常遇春在元顺帝逃跑的第二天,就向老朱做了汇报,老朱接到信后不置可否,“嘿嘿”一笑,并没有处置徐达,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从南京出发北伐时,军师刘伯温就向老朱献计说:“皇上,你嘱咐徐达,只把元顺帝往北驱赶,千万不能让他活捉或者杀死元顺帝。”
当时老朱也不解,问老刘为什么
刘伯温反问老朱:“皇上可看过《三国演义》吗
老朱说“看了不下五遍了”。
老刘说这就好,你忘了诸葛亮为何让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一事了吗 老朱猛然恍然大悟,拍手大笑道:军师妙计安天下,佩服佩服!”
于是老朱暗授徐达只顾驱赶,不必活捉。
也就是说,徐达所做的一切都是按照朱元璋旨意所为。
朱元璋为何要放过元顺帝呢
亲们想一想,徐达捉住元顺帝后要交给老朱发落,你说老朱是杀还是放呢
如果老朱杀元顺帝,毕竟元顺帝曾经是一国的皇帝,再不济也有拥护他的人,杀死元顺帝有可能激起残余力量的反抗,激起民变。再者说了,老朱还是很感激元朝的,他曾说,“咱们吃的穿的都拜元朝赐给。”还不如把他赶到天涯海角呢。
如果不杀元顺帝,留在身边不是,放逐他也不是。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抓住元顺帝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一个烫手的山芋。思来想去,赶跑元顺帝是*的办法。
综上所述,徐达放过元顺帝,常遇春不知内情,徐达为了防止泄密当时没有告诉老常实情,事后二人和好如初。
文/秉烛读春秋
朱元璋割据一方后的下一个目标自然便是夺取天下,而朱元璋最后制定的夺取天下的总战略方针则是“先陈友谅,在张士诚,最后北伐元庭,”那么朱元璋为什么将元庭放在最后呢 并不是因为他强,而是因为他太弱,属于是那种即将崩溃的大厦,不推自倒的类型,因此才将其放在最后。在灭了张士诚后,朱元璋派遣大奖徐达进行北伐,而这个北伐的过程也很是简单,并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甚至徐达都有两次活捉元顺帝的机会,但是却都被徐达有意的放走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徐达两放元顺帝
一、第一放
1368年,徐达带领大军来到了河北通州,此时距离元庭的首都已经很近了,相当于朝发夕至,而此时的元庭早已经没有力量可以抵挡着住徐达大军了,但是这时徐达做了一个令所有人不明所以的决定,那就是原地待命,休养生息,这一休息就是七天,显然这对于徐达的大军是不需要的。而元顺帝则利用这个时间带着家眷财宝慌忙的跑路了。
二、第二放
不久,不知道是元顺帝跑得慢还是舍不得富饶的中原土地,又被徐达大军围困在了开平,也就是元庭的上都,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马上就要活捉元顺帝的时候,大将徐达又发出了一个令所有人诧异的命令,那就是明显的打开了一个缺口,元顺帝见此,似乎明白了什么,马上就又带着家眷财宝跑路了,这一跑跑的远,直接跑到了老家塞外。
徐达为什么要放走元顺帝
这件事徐达本人也曾向大将常遇春解释过,主要原因有二:
一、元顺帝死则敌强、活则敌弱
元顺帝是一个昏庸的皇帝,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在元朝末期,元顺帝几乎已经失去的*的同治地位,再加上元顺帝逃回塞外,此时元顺帝的话语权降到了冰点,但是无论如何元顺帝还是理论上的帝王,有他在其他的王爷就不敢轻举妄动,至少不可以明目张胆,这样一来元顺帝还可以用来限制敌人的发展。而倘若不在了,蒙古族必定会重新洗牌,还有可能再次诞生出一个伟大的君主,那样一来明朝的麻烦是不断的。
二、元顺帝仍是天下的正牌君主
元朝虽然气数已尽,但是元顺帝仍然是理论上的天下共主,而此时的朱元璋还仍然属于是贼,而此时朱元璋抓到了元顺帝并且又杀了他,岂不是相当于有人造反杀了皇帝,而自己便成了皇帝。那么如果朱元璋称帝后,也有人造反了,并且成功了,杀了朱元璋,不也就是理所当然了吗,因此事虽然是这个事,但是朱元璋不想却这样,至少要让自己名声好听一些,因此放走了元顺帝。
朱元璋为何不怪罪徐达
徐达两放元顺帝,而朱元璋对此却毫不怪罪,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以上说了徐达放走元顺帝的缘由,而这也是朱元璋的意思。在徐达大军出征前,曾经亲自找过朱元璋商量此事,问朱元璋道:“元顺帝若逃跑,要不要乘胜追击 ”,朱元璋 道:“把他赶到塞外就行了”,由此可见放走元帝,这也是朱元璋的意思,因此才会有朱元璋丝毫不怪罪徐达一事。
朱元璋是千古一帝,能够从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到坐上皇位,自然有他的道理,而身处这样高位的人,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他的因由,所以徐达两次故意放走元顺帝,看似荒谬,实则是有他的深层的道理的。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徐达何许人,想必不用有书君啰嗦,大家也都了解,那可是朱元璋麾下头等大将军。推翻元朝,赶跑元顺帝,帮助朱元璋建功立业的大功臣。
但徐达两次放走元顺帝这事儿,可能很多人不知详情。因此,咱们不妨先简单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第一次是公元1368年的7月,徐达率领北伐大军到达了河北通州,距元大都咫尺之遥。此时明明一鼓作气就拿下大都了,可徐达领兵在通州闲待了7天。7天!明摆着是放他走好吗!元顺帝要是再不逃跑,那就是弱智了。
第二回发生在不久之后,大明王朝的军队在徐达率领下兵临开平城下。看样子应该是瓮中捉鳖,徐达却将包围圈故意漏个口子。元顺帝跟徐先生很有默契,又跑了。
白白丢失了活捉元朝皇帝的大功劳,开平王常遇春火了,奇怪的是,状告到朱元璋那儿,朱元璋根本没拿这当回事,一点不怪罪!难道徐达此举是朱元璋的授意吗 那朱元璋又是为啥要放跑元顺帝而不杀了他呢 今天,有书君就跟大家一起捋捋这件事。
一、这是一种政治智慧。
元顺帝在历史上本来是被称为元惠宗的,而朱元璋鉴于元顺帝弃城而去的合作态度,认为他“知顺天命,退避而去”,勉强算是实现了元朝明朝的和平交接,因此封其为“元顺帝”。这个封号表明了朱元璋对前朝历史地位的认可和尊重。
《明史》曾记载朱元璋徐达君臣二人关于元顺帝去向问题曾做过的交流。朱元璋在汴梁的时候,徐达曾秘密向朱元璋请示:元顺帝若逃跑,要不要乘胜追击 朱元璋解 说:把他赶到塞外就行了。
徐达明白朱元璋的心思。因此,当常遇春质问徐达为何放走元顺帝。徐达不慌不忙地解释道:“元朝皇帝虽然只不过一介夷狄 ,但好歹也曾经是我们的皇上,管理中原那么久,是合法的统治者,怎么也要给点面子吧。
如果真的逮住他,咱们老大该怎么处理他呢 封块地给他 还是把他杀了 我觉得都不好,还不如把他放了*。”
这段话,清楚表达了朱元璋和徐达君臣之间的默契和朱元璋对待元顺帝的真实态度。
朱元璋的想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很正常。因为在封建社会,最讲究等级秩序,虽然元朝的统治残暴黑暗,但对于元顺帝本人,大家还是把他当成“君”。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观念。
比如被当做暴君推翻的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等人都为他披麻戴孝,痛哭流涕;再比如,造反攻陷北京的李自成和自关外杀进北京的多尔衮,进京后头一件事都是厚葬自杀了的崇祯皇帝。
朱元璋的做法,与李渊,李自成等人大同小异。虽然未必是心中所愿,但却是人心所向。因此必须做给天下人看,借以笼络人心。
二、这是一项政治策略。
明军平定中原后,朱元璋对待蒙古人可以说是恩威并重。在《讨元檄文》中他曾说,只要蒙古人诚心投降,他绝不会对蒙古人横加杀戮。
对关内留下来的蒙古人,朱元璋大力推行改汉姓,用汉字,说汉语,穿汉服,互通婚等“同化”政策。让蒙古人的文化基因渐渐被华夏稀释。
中原的蒙古人被他慢慢改造成汉人,不可能再有复辟之念。他们的皇帝又已经安然逃回漠北家乡,复仇情绪只会一代比一代淡薄直至消失。
而蒙古族在北方塞外长期存在,根深蒂固。逃回蒙古的元顺帝虽然庸碌,却能对草原上民风彪悍的蒙古人起到统领作用。捉住元顺帝杀了他,只会引发蒙古人的仇恨心理,激化民族矛盾。
放他回去则会让蒙古贵族们因为对王位的觊觎彼此牵制,无暇顾及其他,反而有利于明朝边境的安宁。
以元顺帝随遇而安的秉性,经历了战乱逃亡的惊吓后犹如惊弓之鸟。他决不可能卷土重来。
而此时的明朝新政初立,百废待兴,朱元璋并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攻打蒙古。与其让蒙古人自己再产生一个成吉思汗式的首领,还不如让元顺帝去管理蒙古,他更放心。
三、这是因为有个政治禁忌。
这个政治禁忌,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可能无关紧要,但对于一个封建帝王,则是心头大事,甚至成了朱元璋的三大遗憾之一。
到底是什么呢 史载,朱元璋北伐蒙古时曾交待:“传国玉玺在鞑子手里,想办法弄回来。”
话说这“传国玉玺”,还真是大有来头。这方玉玺所用玉石,便是那块闻名天下的和氏璧。当初秦始皇破赵国后,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刻在上面,后雕琢成玺。从此它成了“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
历代帝王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去则标志“气数已尽”。正因为被赋予了这层特殊涵义,一心谋大位者你争我夺,致使这块传国玉玺屡易其主,历尽坎坷流离。
宋靖康之耻后,“传国玺”被金国掠走。后有人说元朝得到了传国玉玺,并一直藏在蒙古。
没有得到传国玉玺,便不能昭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并且对持有传国玉玺之人存有敬畏之意。朱元璋的这种执着心理决定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背景。
通过以上分析,有书君认为,徐达不杀元顺帝并放回蒙古草原,显示的是朱元璋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同时我们也看到,作为一个出身起点在历代帝王中*,创业条件最难,面对的问题最多的帝王,朱元璋从长江下游打到元都,收复中原,光复汉人天下,他的雄才伟略和政治智慧绝非是普通的草莽英雄能比的。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至正27年(1367年)11月,朱元璋一边筹备建立大明王朝,一边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25万大军进行北伐。
徐达的大军一路进展顺利,洪武元年(1368年)7月底,徐达攻克通州,包围元大都。然而就在这最关键的发起攻击的时刻,徐达却意外地命令部队在通州修整7天,而且在包围元大都的包围圈上,留下了一个缺口。
“围城必缺”,何况是元朝的国都,墙高池深,人口众多。果然7天后徐达命令部队对元大都发起攻击,毫无意外的是,元大都几乎变成了一座没有任何守卫的城市。就在这7天里,元顺帝带着嫔妃和大臣们从建德门出逃,从容地逃到元上都去了。
但是让常遇春等人疑惑的是,徐达似乎是故意放走元顺帝的,因为徐达似乎一直准确得到元顺帝已经逃离,而且暂时不可能被了追上,才下令进攻元大都的。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更是进一步证明了常遇春等人的想法,徐达就是故意放跑元顺帝的。
到了10月份王保保在韩店重挫明军,元顺帝得知消息,很开心,封赏了王保保为齐王,叫他赶紧“光复”元大都。但是结果很打脸,王保保在山西的老巢被徐达给端了,自此元朝的势力基本上退出了中原。
元顺帝很沮丧,身体也不行了,连朝都不愿上了。到了至正29年,也就是洪武2年(1369年)6月13日,明军又来了,徐达又包围了上都,结果徐达估计重演,要知道元上都可没有元大都那么高墙深池。徐达继续开了个口子,故意等着元顺帝逃跑。结果元顺帝跑去了应昌,最终病死在了那里。
这下常遇春真的就出离愤怒了,准备上书朱元璋,徐达两次放走元顺帝,这岂不是通敌卖国
但是徐达说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话,足见徐达不只是一个军事天才,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
“元顺帝虽是夷狄之人,然而毕竟曾久居帝位,足以号令天下。如果他被抓到了,让皇上如何处置 ”
的确这件事情应该是徐达再三深思过的,即便朱元璋没有和徐达讨论过这件事情,但是很显然,徐达所做的这个决定也是完全符合朱元璋对元朝的既定政策的。除了打,更重要的是拉,当然拉的不是元顺帝,而是元朝遗民的人心。
第一次故意放走元顺帝,是因为当时元朝在北方还有非常强大的势力。特别是山西、太原这些重镇都还在元朝的手里,向来北伐难成功。华容道捉放曹,元顺帝不死,北方的割据势力都还有个掣肘,便于自己分而击之,各个击破。就像后来王保保不是为了“光复”元大都,哪来让徐达寻得机会剿灭他的老巢
第二次故意放走元顺帝,更多是为避免做左右为难的选择题。而这次朱元璋从出兵开始,打着的旗号,其实就是为了做好统战工作。北方新复,尚未稳定,多民族杂居较多。如果朱元璋杀掉元顺帝,北方各族必然人人自危,奋起与大明为敌,北方得而复失,也绝不是说笑。如果不杀元顺帝,尊他为王,那么自己出师之名必然名不正言不顺。自己北伐檄文“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元顺帝就是胡虏,而如今你尊他为王,哪怕跟此前的一样流放到某个地方,都代表了你的檄文说的就是一句假话。所以无论如何处理对朱元璋都是难题。
而最得力的下属就是从来不把难题交给领导。所以徐达此举堪称完美。元顺帝这个尊号,其实就是朱元璋以其“知顺天命,退避而去”赐予的。等朱元璋坐稳天下之后,他正式承认了元朝的衣钵正朔。
文/炒米视角
分享网友分享,欢迎关注或吐槽
我是萨沙,我来解 。
原因
第一,朱元璋明白很难抓住元顺帝。
原因很简单,元顺帝是在大都,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
他想要逃走,只需要向北逃出长城即可。
元顺帝逃走的直线距离很近,根本没有办法拦住。
因为明军不可能绕个大圈先去占领北方的长城一线,只能从南向北稳扎稳打,不可能拦住元顺帝。
退一步说,就算徐达能够占领长城一线,但长城的关口太多,元顺帝可以任意选择从山西或者河北等其他关口突围,当时山西和东北还在元军的控制下,徐达也是拦不住的。
第二,抓住元顺帝要怎么办
抓住元顺帝要如何处理 这也是个大问题。
杀掉
不管怎么说,元顺帝是皇帝,是不能随便杀的。
留着
这又是个烫手山芋,恐怕各地元军都会打着营救元顺帝的旗号不断攻击明军。
与其这样,不如将他放走,反正当时元军残余力量也不强,元顺帝嫡系部队更少,起不了什么大风大浪。
第三,放走元顺帝,可以让蒙古人自相残杀。
元顺帝时代,蒙古人内部军阀很多,互相攻杀,元顺帝也制止不住。
如果抓住元顺帝,蒙古人可能另外立一个皇帝,这个皇帝如果不像他这么昏庸,说不定又能统一蒙古,继续成为明军的大敌。
所以,将草包皇帝放走,大漠上的蒙古人也会维持四分五裂的局面,对明军是有利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
蒙古之后几百年陷入内讧中,把元顺帝的后代都杀掉了,大漠一片混乱。
放走元顺帝,其实是朱元璋的部署,徐达只是执行而已。
所以朱元璋自然不会责怪徐达。
个人认为
1朱元璋已称帝,已不需要元顺帝来弄禅让那套。根本不需要元顺帝这张牌。元顺帝必竟当了元朝皇帝三十多年,中国大地还是有很多元朝遗民残余势力。抓了杀不得,又放不得。留在身边吧,该咋称呼
2不能逼的太紧,明朝军队连年征虽然一直大胜。但也疲惫不堪,逼的太紧元朝残余势力会拼命。孙子兵法讲: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意思是:对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队不要去阻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如果徐达逼的太紧,元朝必然死战。这样明军要攻占大都必然伤亡惨重。必竟元大都城坚墙高,攻坚战伤亡太大。徐达停留不前,元廷就只顾逃命。可兵不血刃拿下元大都。
3元顺帝是在元大都即北京长大深受汉文化。元朝在蒙古的势力还是有一定势力的,蒙古骑兵的战力还是非常强的。但由于元廷入主中国近百年,对蒙古的一些部落撑控力减弱。如果元顺帝被抓被杀,蒙古地区必然会重新推举一个大汗。蒙古人是信奉强者为尊的。如果蒙古出现一位强势的领导人,一个统一的蒙古对明朝非常不利。必竟明朝经过数十年战争,当时全国尚未一统。西南西北暂未平定,中原也是刚刚平定。急需修养生息,恢复国力。元顺帝逃回蒙古后,继续高举元朝大统。如果把元顺帝和元朝残余势力消灭在元大都。那么黄金血脉将无法继续控制蒙古。蒙古将会让别的血脉部落取而代之。放虎归山,就是要山下的老虎跟山上老虎相争。由于入主中原百年对蒙古的一些控制力减弱。北元分裂为瓦刺(不服元朝的势力,非黄金血脉的部落。)北元残余势力为鞑靼。(继续由元顺帝血脉为大汗,也称黄金家族。黄金血脉)后期瓦刺强于鞑靼,明朝初主要的打击鞑靼。可以想像下如果蒙古统一对明朝将是多大的威胁呀。明英宗土木堡之变,也先率军攻京师。也先就是瓦刺部落。俺达汗兵临京师城下,史称庚戌之变。俺达汗也是瓦刺部落。如果瓦刺和鞑靼统一对明朝会更加不利的。鞑靼凭借黄金血脉苟延残喘。明成祖的策略是谁强就打谁,就是为了避免一个统一的蒙古。明成祖征北元就是为了避免蒙古的统一(终明一世蒙古部落也没有统一,北南宋时的契丹金国对蒙就是分裂治之。但后来金国坐视蒙古统一。最终让蒙古灭了)很简单的道理,元朝在中原吃喝用度都依靠中原。蒙古的蛋糕就那么大,你们(元廷)回来了。还要分一份给你们,而且还要拿大份的。其他的蒙古部落自然是不服。( 黄金血脉组成鞑靼,非黄金血脉组成瓦刺。在整个明朝历史中瓦刺威胁*,几乎每年都打进来一次。 在清朝也是如此,皇太极打败黄金血脉的林丹汗。把黄金血脉部落编入八旗。准葛尔就是瓦刺后裔,清朝康雍乾打了近百年。)
朱元璋平定中原期间,徐达仅放跑了元顺帝一次,第二次应该是常遇春的问题。而元顺帝之所以能够顺利逃跑,应该是徐达有意为之,原因很可能就是朱元璋的授意。至于常遇春有没有愤怒的参了徐达一本,史书并没有记载。
元顺帝,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名为孛儿只斤氏·妥欢帖木儿,翻译过来就是“铁锅”的意思,这个名字有点意思。他在位时间达到了37年,是元朝近百年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超过了开国之君忽必烈。
在他执政的后期,中华大地上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起义运动。到了1368年,朱元璋已经稳定了南方,并且派遣了徐达和常遇春率领25万大军北伐。
1368年三月,徐达、常遇春平定山东,之后进军河南。三月底,徐达率军进驻汴梁城东北,汴梁城内的元军不战而降。此后,徐达、常遇春在洛阳附近再次击溃元军五万余人,俘虏无数,一举占领了河南全境以及潼关,为后续平定中原各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接到捷报之后,朱元璋异常开心,亲自到达了汴梁城犒赏军队。
七月初,徐达、常遇春再度启程,率马步舟师沿运河北上,准备攻占元大都,直取元廷。当月二十三日,徐达、常遇春率大军进驻直沽,此时,元顺帝派遣了卜颜帖木儿出大都迎战徐达。
最终,卜颜帖木儿被徐达擒杀,元廷乱做一团。
二十六日,徐达进驻通州,距离大都近在咫尺。然而,就在此地,徐达却裹足不前了,给了元顺帝足够逃跑的时间。
二十七日,元顺帝朝见臣子,表明了要撤往上都的想法。一部分大臣跪地痛哭,表示不能放弃祖宗江山,并说;
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当以死守,奈何弃之!臣等愿率军民及诸怯薛歹出城拒战,愿陛下固守京城。——《元史》
被徐达吓破了胆子的元顺帝根本不理会这一套说辞,并且说自己要坚决避免徽钦二帝的命运。于是在当天夜里,元顺帝和众多大臣,以及妃嫔和皇子出健德门向北逃往了元上都。
徐达等人于八月二日进入元大都,此时的元大都已经成了一座空城。
看到这儿,很多人认为这是徐达放走了元顺帝,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早在朱元璋驾临汴梁期间,徐达曾和朱元璋有过一次深入的交谈。
徐达说;
大军平齐鲁,扫河洛,王保保逡巡观望;潼关既克,思齐辈狼狈西奔。元声援已绝,今乘势直捣元都,可不战有也。——《明史》
大军已经平定河洛,潼关,王保保还在逡巡观望,元朝已经没有外援,现在我们可以直捣元大都,不费吹灰之力。
朱元璋听后同意了他的意见。之后,徐达又问了一个问题;
元都克,而其主北走,将穷追之乎
朱元璋解 说;
元运衰矣,行自澌灭,不烦穷兵。出塞之后,固守封疆,防其侵轶可也。
很显然,徐达询问朱元璋,如果元顺帝望风而逃,他们是否追击。朱元璋的解 是让其自生自灭,只要将他赶到塞北荒漠就可以了。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不将元顺帝赶尽杀绝呢
实际上,朱元璋是非常推崇元朝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君臣的理念,重建君臣关系,也因此,朱元璋也经常说元朝曾得到上天的眷顾,统御中原,养育过大家的父母。
在这种背景下,元顺帝在大家的印象中还是“君主”。倘若被徐达擒到南京,那朱元璋又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和方式接触他呢 如果处死或者囚禁他,难免会让人认为朱元璋不尽情意,而且也会伤害一些投降的蒙古百姓,甚至是损害皇帝这一职业的神圣和权威。
如果给他一块封地,让他好好的享受荣华富贵,那又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的办法就是两者永不相见。
第二次放跑元顺帝,实际上和徐达没有一点关系。因为,在1367年,元顺帝调集了军队准备打回大都,而此时的徐达正在平定陕西,所以经过朱元璋的安排,徐达常遇春分兵,常遇春为主将,李文忠为副将率军九万解北平之围。
1367年七月,也就是元顺帝刚刚在上都歇了一年的时间后,常遇春就打散了北平的元军后。随后,常遇春没有和朱元璋深入交流,便直接率军北上,准备摧毁北元中央朝廷,解除北平面临的威胁。
这一次,常遇春并没有停歇,反而是率军穷追猛打。元顺帝一看,来了一个不要命的,吓得赶紧跑了。
常遇春到达上都后,全歼了来不及逃跑的元军,俘虏了蒙古宗室、大臣、妻妾、百姓万余人,缴获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随后还追出去了数百里,就是要生擒元顺帝。不过元顺帝快人一步,跑到了应昌躲过了一劫。
总结来说,徐达放走了元顺帝一次,而且很有可能是朱元璋的暗示,所以不可能遭到朱元璋制裁。反观常遇春放走元顺帝,实际上是常遇春也不想,否则他就不会追奔数百里了。
徐达确实有两次能抓住元顺帝的机会。但不能因为没抓住元顺帝,就说徐达就是故意放走元顺帝。
这个事情要具体根据两次没抓住元顺帝的具体情况来分析。
第一次是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初二日,徐达率军自汴梁出发,于陈桥渡过黄河,攻取大都的行动。
闰七月十四日,常遇春占领德州。闰七月十五日,韩政、孙兴祖等都赶到了临清徐达处,徐达在留下韩政“守东昌并镇抚临清”后,立即率马步舟师沿着此前傅友德开辟出的道路北上,在德州会合了常遇春、张兴祖、高显、毛骧等人。闰七月二十日,徐达占领长芦。二十三日,徐达又占领直沽。直沽为元军海港,明军在这里夺取了七艘元军海船,将其用于搭浮桥以方便大军前进。同时,常遇春、张兴祖则率舟师沿运河东西两侧同时进军,元朝防守海口的将领也速“望风奔遁”,由此“元都大震”。闰七月二十五日,明军抵达了河西务。在这里,明军总算遇上了一次像样的战役,元朝平章俺普达朵儿只进巴率兵迎战,“我师与战,大败之,擒知院哈剌孙及省院将校三百余人,获马六百匹、船百余艘、粮二千六百石,平章达朵儿只进巴等遁去”。之后 徐达马不停蹄,立即兵进通州,在河东岸扎营,常遇春则在河西岸扎营。二十七日,元国公卜颜帖木儿率军出大都前来迎战,被常遇春击败,“擒卜颜帖木儿及副枢也先迭儿、脱脱帖木儿,获马四百匹、船百余艘,国公五十八遁去”,明军在闰七月二十八日占领通州,兵临大都城下。
然而徐达占领通州,大都已在眼前时,他却在通州停留了三日之久以修筑通州城墙,没有趁大都内部人心惶惶的时刻对其发动攻击,显得非常反常。俞本对此解释为“哨兵至燕都城下,不逢敌兵,城上亦无旗帜,疑其有伏兵而回”。
但徐达的做法让他错失了第一次擒获元顺帝的机会。实际在闰七月二十八日,元顺帝在分析形势时已经表示“也速已败,扩廓帖木儿远在太原,何援兵之可待也”,认为大都已不可守,并在当夜率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等人北出建德门逃往上都开平。如果徐达在闰七月二十八日当天不是仅仅派遣哨兵而是以大军迅速挺进大都,还有可能将元顺帝堵在大都城内,即便不能将其包围在大都,也能根据形势迅速追击。但徐达在通州耽误了三天,在八月初二日才分兵左、中、右三路夺取了已经成为一座空城的大都。
第二次是徐达夺取大都后,没有追击到元顺帝。
根据《纪事录》的记载,徐达在攻克大都的次日,即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初三日,“(命)薛右丞、参政傅友德领凤翔等五卫步军三万,出虎北口追元君”。薛右丞为薛显,虎北口为古北口。但是到了《明太祖实录》中,却根本没有记载这次继续北上追击的战事,取而代之的是一段颇为奇怪的记载。
《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初二日,即徐达攻克大都同日,“仍命右丞薛显、参政傅友德、平章曹良臣、都督副使顾时将兵侦逻古北诸隘口”,八月十七日,薛显抵达古北口,“追元溃散遗卒,获马一千六百匹、牛羊八千余头、车二百五十辆而还”,随后,薛显、傅友德奉徐达军令率军转向大同,参加明军平定山西的战事。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段记载完全是自相矛盾的。按照《明太祖实录》的说法,薛显、傅友德率军出古北口只是为了侦查,而且他们似乎达到了目的,发现并击溃了元军残余并颇有斩获。但仅仅为了侦查就动用一位右丞、一位参政、一位平章再加上一位都督副使,如此阵容,实在太过夸张。从他们自古北口归来后直接参与了攻取大同的战役可以看出,薛显携带北上的这支军队实力是颇为雄厚的,以至于可以直接自古北口归来后转向大同,而不需要休整补充。凡此种种都说明了薛显北上古北口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侦查,必定是冲着北逃的元顺帝去的,但是并没有达成目标,仅仅击溃了一些散兵游勇,因此才在实力几乎没有受损的情况下转向大同参战的,《纪事录》对此的记载更为可靠。
那么薛显为何没有追上元顺帝呢 元顺帝出逃是在闰七月二十八日,且携带大量老弱妇孺,行进速度并不快,徐达又是在八月初二日攻克大都后立即派大军兼程北上追击。从此后明军与元军作战的情况可以看出,明军是不可能追不上的。
借助元朝方面的一部史料,就是跟随元顺帝出逃的刘佶的《北巡私记》,将之与《纪事录》结合,就能够分析出究竟是什么事情导致了薛显追击的失败。
《纪事录》记载,薛显、傅友德所率大军在八月初八日进至兴州,没有斩获,因为元顺帝北逃走的是东路,但明军追击走的却是西路,因此“两路互差”,刚好错过。当明军抵达古北口时,只擒获了一些元军溃散士卒和牲畜。当大军返回向徐达报告失败原因后,徐达大怒,命傅友德再沿东路追击,然而时间已经是八月底了,元顺帝早已逃远,不可能追上了。
根据刘佶在《北巡私记》中的记载,元顺帝在闰七月二十八日逃出大都,二十九日至居庸关,三十日至鸡鸣山。八月初五日,元顺帝得知大都已经失守,初九日,抵达中都,八月十五日,元顺帝逃至上都,二十六日得知了薛显至古北口的消息。从元顺帝北逃路线可以看出,居庸关、鸡鸣山、中都、上都一线是在大都西北方向,而明军追击的兴州、古北口一线则在大都东北方向,两军确实因为“互差”而没有相遇,不过俞本将东西记载颠倒了,实为元顺帝走西路北逃,明军沿东路追击,两军错失,明军因此没有追上元顺帝,错失了摧毁元廷的*机会,让元顺帝逃回了上都。
总之,从两次情况来看,第一次徐达确实迟疑了一下,导致元顺帝逃跑了。但第二次徐达确实想抓住元顺帝,只不过追击部队跑错路了,导致没抓住元顺帝。
那么朱元璋没责备徐达的理由则很简单。因为朱元璋注重的是北伐成功,对于能不能抓住元顺帝不是那么在乎。
洪武元年(1368年)六月初一日,徐达至开封行在谒见朱元璋,朱元璋当然先要慰劳一番,他称赞徐达:“将军率师征讨,勤劳于外。古人所谓忠尔忘身,国尔忘家,诚将军之谓也。朕闻河朔之民日夕望吾师至,将军宜与诸将乘时进取而安辑之”,然后发表了自己关于进取大都的乐观看法,“朕观天道人事,元都可不战而克,大丈夫建功立业,各有其时,揆时之会,不失事机,在将军等勉之。”
徐达听完朱元璋的慰劳和鼓励,顿首告退,但才走没几步,又被朱元璋重新召入。朱元璋对攻取大都毕竟不放心,因此又问徐达:“今取元都,计将安出 ”徐达当然不能给朱元璋泼冷水,而且他对于克取大都确也很有把握,于是从容解 道:“臣自平齐鲁,下河洛,王保保(即扩廓帖木儿)逡巡太原,徒为观望。今潼关又为我有,张思道、李思齐失势西窜,元之声援已绝,臣等乘势捣其孤城,必然克之。”徐达的分析入情入理,扩廓帖木儿因为和元顺帝之间的矛盾,在此前徐达率军平定山东、河南的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增援,因此在徐达最终进军大都的过程中,仍旧有可能持消极态度。另一方面,随着明军占领陕州、潼关,陕西李思齐、张思道东进增援的道路也被封闭,明军解除了西顾之忧,此时的大都,确与一座防守虚弱的孤城无异,只要正常用兵,攻克不成问题。
朱元璋对徐达的解 很满意,但仍旧通过地图进一步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即“卿言固是,然北土平旷,利于骑战,不可无备”,而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宜选偏禆提精兵为先锋,将军督水陆之师继其后,下山东之粟以给馈饷,由邺趋赵,转临清而北,直捣元都,彼外援不及,内自惊溃,可不战而下。”朱元璋仍旧担心一旦其他地区的元军增援大都,将会给明军造成不利,因此他建议徐达以精锐先锋为前导,沿东线进军,趁大都外援未至,内部惊慌失措的时候一鼓作气将其夺取。但徐达也有自己的担忧:“臣虑进师之日,恐其北奔,将贻患于后,必发师追之。”徐达的意思就是尽快夺取大都他没有意见,但一定要提防元顺帝北逃留下后患,因此在夺取大都后,一定要立即乘胜追击,务求彻底消灭元廷中央。面对徐达除恶务尽的计划,朱元璋再度显示出了自己的保守,他认为:“元起朔方,世祖始有中夏,乘气运之盛,理自当兴,彼气运既去,理固当衰,其成其败,俱系于天,若纵其北归,天命厌绝,彼自澌尽,不必穷兵追之,但其出寨(塞)之后,即固守疆圉,防其侵扰耳。”应该说,朱元璋此时是过于保守和天真了,对于朱元璋的话,徐达不能反驳,只能接受。他于六月初四日离开开封返回河阴,筹划进军大都。专门从陕州跟随徐达返回汴梁的冯胜则被任命为征虏右副将军,参与最后攻取大都的战役。常遇春等人也奉命率军进至出发前最后驻军的陈桥。朱元璋则在处理完河南地区事务后于七月返回南京。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因为明军在出发时并没明确是否乘胜追击,导致后来决定追击时过于仓促,错失了擒获元顺帝的*时机,也给此后的明朝留下了无穷的后患。
元顺帝是个昏君,杀了元顺帝,蒙古王爷就少了皇帝的瞎指挥。那些王爷个个能征善战,徐达明军肯定会败。
元顺帝多活几年,蒙古王爷就多一份头疼。这是头一次。
第二次,元兵大溃败,中原已失。
但草原还有蒙古势力。杀了元顺帝,草原会立新帝,而放走昏君,元顺帝在中原长大,对草原陌生,还可以继续稳定祸害蒙古。使草原陷入瞎指挥。
元顺帝一死,草原就会兴旺,而明军北伐就更困难。
瞎指挥的皇帝,是难得的宝贝。一定要让它充分发挥作用。
有元顺帝在蒙古王爷们只有被明军虐。
毕竟草原还有雄厚的实力。一个瞎指挥的“阿斗\"才是诸葛亮和姜维们*的魔咒。关外草原几十万的蒙古铁骑一旦由蒙古王爷随心所欲的指挥,明军就完了。
今天关于《徐达曾两次放跑元顺帝,常遇春怒参徐达,朱元璋为何不处置》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在网上平台嬴钱风控部门审核提现失败,网上被黑的情况,可以找...
在平台好的出黑工作室都是有很多办法,不是就是一个办法,解决...
农银理财和农行理财的区别是什么含义不同。农银理财是农业银...
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华利集团公...
本文目录一览:1、20部德国二战电影2、元宇宙概念股有哪些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