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国一共有几代王朝(大理国一共有几代王)

2022-08-27 20:39:58 基金 group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大理国一共有几代王朝,以及大理国一共有几代王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大理国一共有几代王朝





大理今天只是个白族自治州,古代的段氏大理国,其疆域要远比现在大理大得多,它涵盖云南省全境、贵州西南部、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等广大地区。

当中原王朝身陷“三百年魔咒”不能自拔时,大理国一口气活到了317岁,只比两宋加起来只少2岁。如果算上段氏去帝号,实际统治大理的时间,段氏“土皇帝”一共在位450年,横跨五代、北宋、南宋、元朝和明朝。

大理国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937年—1094年,史称“前大理”,第二阶段从1094年—1254年,史称“后大理”,第三阶段从1255—1387,为段氏世袭总管阶段。

其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有两年被高氏夺位,改国号为“大中”。第一和第二阶段,段氏称皇帝,第三阶段去帝号称总管。

前大理国有14位皇帝,后大理国8位皇帝,世袭大理总管13位。

大理国历史概述

隋末唐初,云南那里有六个小国,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史称“六诏”。其中蒙舍诏地处南边,所以也叫“南诏”。

后来南诏国灭掉其它五国,统一了洱海地区,立下汗马功劳的段俭魏,被南诏王赐名忠国,位居宰相。从那开始,段氏一族成了洱海地区最牛的世家大族。

到段俭魏六世孙段思平时,南诏国走向没落,国内起义不断,国家走向分裂,豪门郑氏、赵氏、杨氏等,先后建立各自的小政权。

时任通海节度使的段思平,也发动了农民起义。由于兵力不够,段思平的起步并不顺利,这时候,他的好友善巨县令高方,向段思平发出邀请,借给他滇东三十七部武装。

在高氏、董氏等豪族的支持下,段思平“八年抗战”,终于建立了段氏王朝大理国,时年为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就是大理国的开国之君“神圣文武皇帝”,庙号太祖。

在《天龙八部》中,段思平被描绘成武林高手,是枯荣禅功、一阳指和六脉神剑三大绝世武功的创始人。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大理国发生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群臣集体奏请第十四位皇帝段正明,禅位给善阐侯高升泰。段正明为人宽厚,崇尚简朴,是个与世无争的“佛系毕业生”,他不做任何反抗,接受了众臣的建议,禅位后跑到崇圣寺出家了。

高升泰即位后,改国号为“大中”,在位两年后病逝。临死前,高升泰出人意料地叮嘱儿子,把皇位还给段氏,高家做段氏永远的忠臣。就这样,大理复国,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登基称帝,后大理时代拉开帷幕。

大元天定四年(南宋宝祐二年,1254年),蒙古人攻破大理,虏获末帝段兴智,并将他送到蒙古汉庭,拜见蒙哥。没想到段兴智因祸得福,蒙哥不光没杀害他,还将他送回大理,赐金符世袭总管,替蒙古人管理大理地区。

段兴智感恩戴德,在蒙古平定大理、安南的反抗势力中充当急先锋。段家总管的大帽子,虽然没有皇冠炫目,但是戴得相当稳,元帝国被灭亡了,他们依然“总管”大理。

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后,于洪武十四年派付友德和沐英进攻大理,末世总管段世兵败投降,给段氏大理王国画上了句号。

段氏真的是鲜卑后裔吗

有一种观点认为,段氏是鲜卑族。其实这个观点受了《天龙八部》的影响,金先生的作品里,段誉(段正淳之子)与萧峰、慕容复关系密切,这二人都是鲜卑贵族,鲜卑族有个“段氏部”,自然大理段氏就是鲜卑段氏部后裔。

人们还从段氏皇族的名字里看出了蹊跷——父子连名。所谓父子连名,就是儿子的名字中,要有与父亲相同的字。比如段正淳,他的儿子叫段正严,孙子叫段正兴,曾孙叫段智兴。开国皇帝段思平,其子叫段思英。

这一点跟我们的邻国朝鲜一模一样,跟汉民族避讳的规矩完全相反,似乎这也佐证了段氏出身鲜卑的说法。

其实还真不是这样,白族跟朝鲜族一样,流行父子连名,这个情况只能说明段氏入乡随俗了,并不能证明他们是鲜卑人,相反鲜卑人汉化严重,还真没有父子连名的习俗。

那么,段氏的先祖是谁呢 按史料记载,大理段氏是汉族人,祖上世居凉州,西汉武威太守段贞就是其先祖。东汉时期,凉州段氏出了很多名人,比如段熲、段煨。至于段氏从什么时候迁居大理,已经无从考证。

再往前推,段氏其实与周王室姬姓同祖,他的第一代先祖是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共叔段,姓姬,名段,“共”是指他的封地,“叔”是指兄弟间的排行。

叔段自幼仗着老妈的偏心,总想从哥哥郑庄公手上夺位。郑庄公大耍阳谋,故意顺从老妈,纵容叔段,结果叔段越玩越出格,最后被哥哥以谋反罪干掉了。叔段的后人,有一支就以段为氏,迁居武威,即大理段氏的先祖。

大理与两宋令人惊异的神同步

大理国22位皇帝中,很多都没有庙号,甚至连谥号也没有。庙号是皇帝死后,入太庙享受祭祀时的称号。不过庙号出现的比较晚,人们把获得庙号当作殊荣,所以,唐以前并非所有皇帝都有资格获得庙号。大理国只有9位皇帝有庙号:

前大理国3位,分别是:太祖段思平、太宗段思良、兴宗段思廉;后大理国6位,分别是:中宗段正淳、宪宗段正严、景宗段正兴、宣宗段智兴、英宗段智廉、神宗段智祥。

后大理国时代,只有两位末帝没有庙号,很显然,庙号在大理国跟中原一样,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谥号是皇帝去世后,大臣们根据他的一生表现,给予的评价,有表扬也有批评,“人人有份”,不要都不行。可大理国有4位皇帝,连谥号都没有。

这是什么情况呢 这就代表,这四位根本不被承认皇帝的身份!

另外,大理国不光在时间上与两宋基本重合,而且还有一件神同步的事——皇嗣嫡系转移。

我们知道,太祖赵匡胤驾崩后,即位的不是他的儿子,而是弟弟太宗赵光义。靖康之变后,赵构登基恢复大宋,可他*的儿子不幸夭折了。

民间有传闻,说当初赵光义夺了哥哥家的皇位,如今遭了报应,要想延续赵宋王朝,必须将皇位还给赵匡胤一脉。

于是赵构从民间找到两位太祖后人,择其中之一赵昚过继为子,即后来的宋孝宗,从此赵宋江山神奇地又回到了赵匡胤子孙手中。

同时代的段家,居然同步“copy”老赵家!太祖段思平驾崩后,其子段思英即位才一年,就被叔叔段思良夺了皇位。

皇位在“段二”一系传了八代后,新皇帝段素兴像只小蜜蜂,喜欢整天扎进“花丛”风流快活,被宰相高智升废黜。段素兴被废后,高智升拥立段思平的玄孙段思廉为帝,皇位又回到了“段大”一脉。

段氏皇帝为何频频出家

段氏22位皇帝,居然有一半出家为僧!而且段氏“皇家和尚”不像梁武帝,袈裟和龙袍换着穿,人家可是真出家。

为何出现这么奇特的情形 这跟大理国的文化有关,这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他们将儒学与佛学合二为一,形成儒教,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家家设佛堂。

在大理国,儒生想要入仕,必须精通佛教,同样佛家僧侣也精通儒学,僧侣和普通儒生一样,都有资格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坛。

因此,段氏皇帝都是佛家信徒,他们的出家,你也可以理解成放弃政治去专研学术了。当然,他们之所以“甘愿”当学者,很多也是被迫禅位,因为大理国还有一个很畸形的现象——段氏搭台,高氏唱戏。

段氏搭台,高氏唱戏

高氏就是指前面提到的,帮段思平取得天下的高方一族。高方因为立国之功,被封鄯阐侯,成为领土*的一方诸侯。

后来高智升通过政变,废黜“花皇”段素兴,拥立段思廉,从此权倾朝野。段思廉的儿子段廉义在位期间,被杨义贞杀害夺了皇位。高智升利用家族影响力,令其子高升泰举兵灭了杨氏,又拥立段寿辉即位。

从那以后,大理国的实权,落入高氏手上,段氏几乎等同于傀儡。

后来高升泰逼段寿辉,禅位给他的堂弟段正明。十三年后,段正明被群臣要求,禅位给高升泰,前大理国历史终结。

高升泰去世前令其子把皇位归还给段氏,留下一个谜团,自古哪有夺了皇位又归还的 高升泰自己的解释是,当初俺就不想当皇帝,是段正明逼我这么干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高升泰当了皇帝第二年,突然患上头风病,且一病不起。高升泰认为,是自己夺位遭了天谴,吓得赶紧归还皇位。

不过,我认为这都是打哈哈的说辞,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高氏得位不正,遭到反对派势力的抵制,他不得不做出让步。

试想一下,段氏即便是傀儡,也有一大批与段氏紧紧绑定的利益集团,以及与高氏利益冲突的集团。高升泰篡位,就打破了原有的势力平衡,遭到反击是不可避免的。

站在高氏集团角度,其实高升泰除了多一顶皇冠,权力并没有增加。高氏已经获得了世袭宰相的权力,又何必为了名,而冒天下之大不韪

一个偏远的大理国,虽然与中原王朝交流不多,其政治文化核心,与母体却息息相通,不能不感慨,我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之巨大!

我是萨沙,我来解 。

这个要慢慢来说。唐代的云南各部落,在大唐扶持下建立南诏国,是大唐的藩属国。唐末中原大乱,南诏国权臣郑买嗣趁机篡位,建立大长和,结束了长达120年历史的南诏国。

大长和没有维持太久,很快陷入战乱中。大概30多年后,五代十国时期,段思平建立大理国,以佛教立国。

大理国维持了150年,到宋代宋哲宗期间,权臣高升泰篡位,但很快被段誉老爸段正淳搞定,恢复了大理国。这个大理国一般被称为后理。后理维持了50多年,被蒙古大军消灭,由此大理彻底灭亡。

大理国包括后理,一共长达310多年时间。

所以,你要说大理国有多少代国王,那是说不清的。

在高升泰篡位之前,大理国有15个国王,最后一个就是保定帝段正明。

高升泰后面还有8个国王,最后一个就是天定贤王段兴智。

那么,我们比较关心的段誉呢

段誉的真实历史原型叫做段和誉,做了39年大理国王,但是才能平庸,没什么建树。在位期间,大理国的权力其实掌握在高升泰的后人手中,段和誉的权力有限,几乎相当于傀儡。

段和誉的孙子就是段智兴,也就是射雕里面的一灯大师,南帝。

其实段智兴也是一个混用的皇帝,在位28年,除了新建寺庙以外,没有做什么正经事。

他一心向佛,但没有像祖辈一样放弃皇位给儿子,自己出家。

由于段智兴修建了60座大寺庙,对大理国国力有很大破坏。

托金庸大师的名作《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在大中华文化圈内广为流传、相关衍生影视艺术作品也层出不穷的福,众多金庸书迷们对于这些小说中描述的、位于云南地区的“大理国”、“大理段氏皇帝”、“大理天龙寺”等历史史实颇为熟悉,对这个在西南区域存在了数百年的地方政权的相关故事也怀有极大的探究兴趣,津津乐道于大理国及其历代皇帝们的精彩往事。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实金庸大师书中所描述的大理国中的人物和故事都是虚构情况居多,不过是借用了历史上的人物姓名和若干事迹,再加以艺术加工,最终出现在我们眼中的,就是让人心驰神往、赞叹不已的艺术精品了。

至于真实历史中的大理国和历代皇帝的故事,其实相对来说是比较沉闷和无趣、甚至有些悲催的,而在金庸大师发表相关文学作品前的漫长岁月里,大理国因为地方偏僻、国力平庸、文化单薄,在中华历史史书中声名不显,历史地位也不如另一割据政权——西北地区的党项族西夏国。如果不是金大师文学作品的着重描绘和精彩推介,大理国数百年的历史,后世人们能够熟知的可以说万中无一。而即使有金大师的加持和推广,大理国中被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也只有寥寥数人而已(如保定帝段正明、中宗文安帝段正淳、宪宗宣仁帝段正严(段誉原型)、宣宗功极帝段智兴(南帝一灯大师原型)等。)

而真实历史中的大理国和历代大理皇帝们的史实到底是怎样的,下面就为大家结合史料记载加以探索分析,以便朋友们能够抛开艺术作品中的虚构,去了解那一段历史长河中曾经发生过的点滴吧。

今天的云南地区,自唐*二十六年(738年)开始,出现了第一个由当地摆夷民族乌蛮(即彝族)、白蛮(即白族)等部族联合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南诏。唐天宝四载(745年),唐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遣使前往南诏与南诏国王皮逻阁沟通进贡、互市、册礼等事,期间使者和皮逻阁在言语上产生了龃龉,并因此引发南诏和唐朝之间的战争,双方大打出手,数年之间多次交战,各自都损失惨重。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唐剑南节度留后李宓率七万唐军再次进攻南诏,一直攻到南诏都城太和城(今云南大理)下。南诏求助于吐蕃,获得吐蕃援军后和唐军大战于太和城西洱河。唐军深入敌后、后勤补给困难,终于不敌南诏和吐蕃联军,全军覆没于太和城下。这也是安史之乱前唐军最后一次出兵进攻南诏。

在这一次南诏和唐军的作战中,西洱河白蛮(白族)大姓段氏出兵最多,首领段俭魏率家族私兵在西洱河红山坡大破唐军,为南诏国建立大功,战后被南诏国王阁逻凤赐名为忠国,加封为清平官(南诏官名,相当中原王朝的宰相),成为了南诏国的开国元勋。

段敛魏就任清平官后,自建家谱,号称是中原大姓、凉州望族,为汉家河西武威郡段氏之后,是汉武威太守段贞的后裔。段氏来源于春秋时期郑国郑武公幼子共叔段,正经的周室支系,所以段俭魏以此自称,以提升家族声望,获得南诏国内 件。

杨干贞果然中计,疑虑惶恐之下于是派人前往通海追杀段思平。当时善巨(云南永胜)郡守高方和段思平交好,得知消息后提前通知段思平离开通海躲避追杀,段思平于是藏匿到自己舅父的部族中,后来辗转来到善巨郡,投奔高方。而段思平逃离通海后,杨诏立即动手,废黜了杨干贞,软禁于羊苴咩城皇宫中,自己则登上了大义宁皇帝的宝座。

段思平在善巨的时候,依靠高方和自己的弟弟段思良的协助,在滇东地区积蓄实力,发展军队,扩充势力范围,并对当地百姓提出了“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的修养政策,以获取他们的支持和拥戴。经过在滇东地区数年不懈发展,段思平的势力扩充很快,也获得了大多数军民百姓的拥护,当时滇东各地都纷纷传言:“凡牧牛、牧马,鸡鸣犬吠等处,皆云段思平将为王!”段思平已经拥有了起兵推翻杨氏大义宁政权的条件和底气。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正月,经过七年多的准备,段思平联合滇东黑爨三十七部,再加上弟弟弟段思良和善巨郡守高方的部众、以及地方豪强董伽罗的鼎力支持,正式起兵向杨氏大义宁政权发起进攻,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抵达羊苴咩城下。杨诏死守羊苴咩城数日后,因城内守军纷纷趁乱逃跑和投降段思平军,在绝望中自杀,被他软禁七年的前任皇帝杨干贞弃城出逃,也被段氏军队擒获(也有说下落不明的),大义宁灭亡。

段思平灭大义宁后,在部属的拥戴下于羊苴咩城登基称帝。因为段思平生于喜洲大厘城,同时当年南诏后期曾经改国号为“大礼”,所以段思平采取谐音,建国号为“大理”,建年号“文德”,立国都在羊苴咩城(云南大理市西),这一年,是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就是大理国开国皇帝,他所建立的“大理国”,历史上称为“前理”。

协助段思平建国的诸多部属:弟弟段思良、善巨守高方、滇东豪强董伽罗等纷纷获得赐封和领地,段思良赐封辅政王弟,深得段思平信任和倚重;高方赐封为为岳侯,以巨桥(云南晋宁)地方为其家族世袭领地;董伽罗晋封宰相,赐成纪(云南永胜)地方为其家族世袭领地。高、董两姓此后成为大理新的权臣家族,地位仅次于段氏皇族,延续权势数百年。

段思平称帝七年后,于后晋天福九年(944年)去世,其子段思英继位为帝,即大理第二代皇帝文经帝。段思英追尊父亲段思平为神圣文武皇帝,上庙号太祖。

后晋天福十年(945年),文经帝段思英因为提高母族杨氏家族势力,导致引起国内大族董氏不满,于是董氏首领董伽罗联合段思平之弟段思良发动政变,废黜了文经帝段思英,由段思良承袭皇位、登基称帝,即大理第三代皇帝——大理太宗。段思英则在崇圣寺剃发出家、修行佛法,这是大理第一位出家的皇帝,崇圣寺也是金庸作品中“大理天龙寺”的原型。

此后,大理皇位在大理太宗段思良的后裔中传承了七代,分别是:

第四代:至道广慈皇帝段思聪(段思良之子)

第五代:应道皇帝段素顺(段思聪之子)

第六代:昭明皇帝段素英(段素顺之子)

第七代:宣肃皇帝段素廉(段素英之子)

第八代:秉义皇帝段素隆(段素廉之侄)。宋天圣四年(1026年),段素隆在位四年后,主动禅位,在崇圣寺出家为僧,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段素真。段素隆是大理第二位出家为僧的皇帝,也是第一位主动禅位出家的皇帝。

第九代:圣德皇帝段素真(段素隆之侄)。宋庆历元年(1041年),段素真在位十五年后,把皇位禅让给孙子段素兴,追随伯父秉义皇帝段素隆的脚步,也在崇圣寺出家为僧,这是大理第三位禅位出家的皇帝。

第十代:废帝段素兴(段素真之孙)。段素兴是大理太宗段思良的八世孙,他继位后,“性好游狎、好大喜功”,在羊苴咩城内外广兴土木、荒淫享乐,是大理少见的昏庸之主。宋庆历四年(1044年),对段素兴不满到了极点的大理权臣家族高氏首领高智升(开国功臣岳侯高方后裔)发动政变,废黜段素兴,拥立大理太祖段思平的玄孙、文经帝段思英的弟弟段智思的曾孙段思廉为新帝。段素兴被废后被迫在崇圣寺出家为僧,这是大理第四位出家的皇帝,也是第二位被迫为僧的皇帝。

经过百年的等待,大理太祖段思平的后裔终于从太宗段思良的后裔手中拿回了帝位,但这都是在权臣高智升一手操控把持下才得以实现的,新帝段思廉只是高氏家族的提线木偶而已。

段思平的后裔夺回大理皇位后,又传承了四代,分别是:

第十一代:兴宗孝德皇帝段思廉(太祖段思平玄孙)。在位三十一年后,段思廉迫于权臣高氏的压力和逼迫,于宋熙宁八年(1075年)禅位于其子段廉义,自己则在无为寺出家为僧,这是大理第五位出家的皇帝,也是第一位不在崇圣寺出家的皇帝。

第十二代:上德帝段廉义(段思廉之子)。宋元丰三年(1080年),大理另一权臣家族杨氏首领杨义贞发动政变,弑杀了段廉义,自行登基称帝。段廉义被杀后没有谥号,后世以其年号“上德”来称呼他,即“上德帝”。段廉义也被金庸大师虚构为《天龙八部》作品中重要人物“段延庆”的父亲角色。

杨义贞称帝四个月后,被大理地方实力派、权臣高智升与其子高升泰出兵击杀,恢复大理段氏皇室统治。高氏平定杨义贞叛乱后,因为上德帝段廉义后裔已经断绝(按金庸大师艺术创作中的说法,段廉义之太子段延庆在大乱中藏匿于民间,后来流落四方,研习武功,最终成为四大恶人之首),所以拥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新帝,承袭大理帝系传承。

第十三代:上明帝段寿辉(段廉义之侄)。在位仅仅一年后,就迫于高氏家族的压力,以自己在位期间国内屡次发生大灾为由,把皇位禅让给堂弟段正明,然后在崇圣寺出家为僧,这是大理第六位出家为僧的皇帝。段寿辉去世后没有谥号,后世以其年号“上明”来称呼他,即“上明帝”。

第十四代:保定帝段正明(段思廉之孙、段廉义之侄、段寿辉堂弟)。在金庸大师作品《天龙八部》中,段正明赫赫有名,武功高强,为君宽厚仁和,是大理一代明君。但是在实际历史中,段正明和前几代大理皇帝一样,只是权臣的傀儡,没有什么作为,“为君不振”。宋绍圣元年(1094年),段正明在经历了十多年来自高氏父子的巨大压力下,终于不堪重负,被迫将皇位禅让于清平官、善阐侯高升泰(高智升之子),自己则遵循先帝们的旧例,到崇圣寺出家为僧。大理段氏政权中断传承,大理(前理)灭亡。

段正明死后没有谥号,后世以其第一个年号“保定”来称呼他,即“保定帝”。段正明是第七位禅位出家的大理皇帝。

高升泰受禅称帝后,改国号为“大中”。两年后,高升泰突然患风疾(中风),不能继续执政,为了保持高氏家族的富贵,高升泰在宋绍圣三年(1096年)临终前遗命儿子高泰明取消“大中”国号,把国家归还给段氏。高泰明遵从父命,在高升泰去世后迎立段氏皇族——保定帝段正明之弟段正淳为新帝,恢复“大理”国号,史称段正淳称帝后的大理政权为“后理”。段正淳即大理第十五代皇帝——中宗文安皇帝。

大理中宗段正淳,在金庸大师的《天龙八部》中被描述为大理镇南王,辅佐兄长保定帝段正明处理国政。同时段正淳又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处处留情,是《天龙八部》中让人羡慕的主角之一。而实际历史中的大理中宗段正淳,则籍籍无名、受制于高氏权臣,登基后任命高泰明为大理布燮(相国),在高泰明的要求下宣布此后高氏子孙永远世袭为布燮,执政大理国政,自段正淳开始,“段姓有国无权,高姓有权无国”成为大理政权的政治常态。

宋大观二年(1108年),大理中宗段正淳把皇位禅让给儿子段正严,自己在无为寺出家为僧,这是大理第八位出家为僧的大理皇帝。

自段正淳开始,大理(后理)皇帝又传承了八代,分别是:

第十五代:中宗文安皇帝段正淳(段正明之弟)

第十六代:宪宗宣仁皇帝段正严(段正淳之子)。这个宣仁皇帝段正严,又名段和誉,就是《天龙八部》中的主角之一:段誉的原型。金庸大师将他描绘为玉树临风、痴心情长、身负绝学又心地善良的贵胄后裔、妥妥的“高富帅”,享尽齐人之福,实在令当年阅读金大师作品的我们艳羡不已。而真实历史上的段正严,没有那么高深的武功,没有那么多红颜知己常伴左右,也没有辽国南院大王和西夏驸马做兄弟,但确实是一位温和宽宏、勤政爱民,仁慈大度的大理皇帝,在位三十九年,“勤于政事,爱民用贤,思揽政权,远方慕之,悉来贡献”。又主动向宋朝结好称臣,以获取外部安定,宋徽宗赐封段正严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大理(后理)在段正严统治时期,开始恢复国力,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大理有“中兴”之气象。

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在位三十九年,时年六十五岁的段正严因为“晚年诸子内争外叛,权臣(指高氏)倾轧内讧、骨肉相残”而心灰意冷,不愿继续为帝,于是禅位给儿子段正兴,自己追随父亲文安皇帝段正淳当年的脚步,在无为寺出家为僧,法号广弘法师。这是大理第九位出家为僧的皇帝。

宋淳熙三年(1176年),出家已经二十九年的广弘法师圆寂,年九十四岁。这个时候,他的儿子、大理景宗正康皇帝段正兴都已经出家五年了,在位皇帝是广弘法师的孙子功极皇帝段智兴。功极帝为祖父上尊号“宣仁皇帝”,上庙号“宪宗”,恢复他的皇帝称号。大理宪宗宣仁皇帝段正严是大理(前理、后理)在位时间最久、享寿*,口碑*的皇帝,这也是金庸大师以他为原型创作出“段誉”这一成功艺术角色的原因之所在。

第十七代:景宗正康皇帝段正兴(段正严之子)。段正兴在位二十四年,一直被高氏权臣大理布燮(相国)高量成所操控和压制,名为皇帝,其实毫无权力。于是在度过二十多年高高在上却乏味无趣的皇帝生涯后,段正兴在宋乾道七年(1171年)效仿历代先帝及正在无为寺为僧的父亲广弘法师(宣仁皇帝段正严),将皇位禅让给儿子段智兴,自己前往无为寺为僧,陪伴父亲广弘法师。这是大理第十位出家为僧的皇帝。

第十八代:宣宗功极皇帝段智兴(段正兴之子)。这就是金庸大师作品《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中*的南帝一灯大师的原型。在金大师书中,段智兴武功盖世、雄踞西南,为一代武学宗师,“一阳指”、“先天功”独步武林,“九阴真经”的修为更是登峰造极,是“天下五绝”之一,号称“南帝”。而老年禅位后,段智兴法号一灯,隐居世外参禅悟道、普渡世人,点化凶顽,大仁大义,慈悲悯人,确实是精研佛法的悟道高僧。

但实际历史中的大理功极皇帝段智兴,一生都没有出家为僧,也没有任何武功绝学,只不过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大理皇帝而已,和他的祖先们没有多少区别。不过段智兴崇佛倒是确有其事,在位期间于大理国内建造的佛寺达到六十座之多,亲自带头礼佛,“君相皆笃信佛教,延僧入内,朝夕焚咒,不理国事”。因此大理政事多有荒废,本来就不是很强的国力也多有损耗,大理在段智兴统治时期开始衰落。

宋庆元六年(1200年),段智兴老死于大理皇帝的位置上,时年五十一岁,其子段智廉继位,尊父亲为大理宣宗功极皇帝。

第十九代:英宗亨天皇帝段智廉(段智兴之子)。段智廉在位五年就去世了,没有留下子嗣,死前遗命弟弟段智祥继承皇位。

第二十代:神宗皇帝段智祥(段智兴之子、段智廉之弟)。段智祥在位三十三年,是大理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曾祖父宪宗宣仁皇帝段正严。宋嘉熙二年(1238年)年老的段智祥把皇位禅让给儿子段祥兴,自己在无为寺出家为僧,这是大理第十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出家为僧的皇帝。他去世后,儿子段祥兴为其上尊号庙号,但是因为王朝末年史料流失,段智祥的尊号已经失佚,没有留传下来,只有“神宗”庙号得以留存。段祥兴也是最后一代有已知庙号的大理皇帝。

第二十一位:孝义皇帝段祥兴(段智祥之子)。段祥兴在位时,蒙古已经兴起,并通过原西夏故地向南方攻伐,目标直指大理,并最终攻灭南宋。大理在蒙古不断进攻下接连失败,丧师失地,几乎灭国,只因窝阔台汗突然去世,蒙古退兵,大理才躲过一劫。宋淳祐十一年、蒙古宪宗元年(1251年),段祥兴去世,把烂摊子丢给了儿子段兴智。段祥兴的庙号没有流传下来,只有“孝义皇帝”的尊号留存。

第二十二代:向义天定贤王段兴智(段祥兴之子)。接过了大理皇帝这个烂摊子的段兴智在蒙古的不断进攻下没有坚持多久,宋宝祐二年、蒙古宪宗四年(1254年),蒙古三路大军在蒙古蒙哥汗之弟忽必烈的指挥下合围大理,一路势如破竹,连下大理多处重镇,直抵大理都城羊苴咩城下。大理皇帝段兴智和实际控制权力的大理布燮(宰相)高泰祥引兵出城抵抗,被蒙古军大败,各自逃走,羊苴咩城被蒙古轻松拿下。

败于蒙古后,段兴智逃奔昆明,高泰祥逃奔姚州。蒙古军继续追击,先击破姚州,擒获高泰祥,再攻占昆明,擒获段兴智,平定大理全境。大理自太祖段思平建国,到末帝段兴智被蒙古擒获,共历二十二帝,三百一十七年,至此灭亡。

灭大理后,蒙古改称大理疆域为云南,并对高泰祥加以劝降,高泰祥坚决不降,并慷慨陈词:“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殒首,盖其分也。”忽必烈赞许其忠义,在按照高泰祥自己的要求把他处斩在五华楼后,再嘉奖高氏家族,命高氏子弟世袭云南姚安、鹤庆等地土司。此后高氏家族世袭这些地区土司三十多代、近六百年,一直传承至清朝改土归流之时。

而段兴智被擒获后,忽必烈先是废黜他皇帝之位,然后把他送往漠北觐见蒙哥汗。蒙哥汗为了对刚刚占领的云南区域施以怀柔政策,于是没有处置段兴智,而是对他赐予金符,授命为大理军民府总管,令其回归云南,继续管理原属段氏的各部族。

段兴智没想到亡国后还可以回归故土,又意外地获得蒙古官职,被授命继续管理大理府周围各部族,简直是心花怒放,惊喜万分。虽然没有了皇帝名头,但是却获得了实际掌管政务的权力,这比历代段氏先帝们作为高氏傀儡的时候要强得多!因此段兴智对蒙古及蒙哥汗感恩戴德,死心塌地,大理段氏从此后成为蒙古及后继的元朝政权之死忠。

宋景定元年、蒙古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成为蒙古新主,得到消息的大理总管段兴智于是北上朝觐,但于半途中病逝。忽必烈遣使吊祭,赐段兴智谥号“向义天定贤王”,令段兴智之弟段实继任大理总管。段兴智及其之后的段氏大理总管一共传承了十三代,一百八十九年,是元朝云南行中书省官员统治地方的强有力助力,为元朝稳定云南局势立下过莫大功勋。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以颍川侯傅友德为主帅,巩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副将,率三十万大军南攻元朝在云南的残余势力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三个月便平定云南全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自杀,云南从此归属大明。

元朝在云南的残余势力被消灭后,太祖命傅友德继续率军向大理府进攻,并拒绝了第十三代、也是末代大理总管段世“请依唐宋故事,奉正朔为外臣”的请求(实际就是继续裂土为大理割据统治者),要求段世纳土归顺。段世拒绝纳土,在龙尾关(大理下关)驻兵抗拒明军,明军将领定远侯王弼和西平侯沐英率军前后夹击,大败段氏守军并活捉了段世,大理、鹤庆、丽江、拒津诸州府全部平定。

平定大理后,明军把末代大理总管段世和第十二代大理总管段明(段世之侄)的两个儿子段苴仁、段苴义送到京师(南京)觐见明太祖。太祖接见了段世和段苴仁、段苴义,并对他们说:“尔段氏昔年曾有降表,朕不忍废之。”太祖说的是自己于洪武元年(1368年)在应天府称帝建立大明后,第十一代大理总管段宝(段世之兄,段明之父,段苴仁、段苴义祖父)曾经于洪武五年(1372年)遣使入京师朝贡,并上表称臣纳贡的往事。而段世和段苴仁、段苴义都向太祖叩首称死罪,不敢言其他。

太祖于是留段世在京师居住,封段苴仁为湖广武昌卫镇抚,改名段归仁;封段苴义为山西雁门卫镇抚,改名段归义;各自前往卫所赴任。又下诏改大理总管府为云南布政使司大理府,设置流官治理地方,将留在大理的段氏旁支各自分散到腾冲、保山、红河、云龙等地居住,至此,统治西南疆域超过四百年的大理段氏走下了高高在上的王位,成为大明属下的普通平民,最终都融进了历史的长河中。

大理国,建国于公元937年,共历经22代国王存续三百年,后来被元朝所灭。

公元902年当时统一我国古代西南地区一带的南诏帝国灭亡,此后西南地区持续了几十年的动荡,军阀混战,政权更迭,一直到公元937年,当时的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篡位自立大理国。

从大理国建国到最后被元朝消灭,大理共经历了22位国王。

事实上,段氏大理国其实在中间经历过一次灭国,原因是大理国的权臣高氏掌握了大理国的大权,逼迫大理的段氏国王出家为僧,然后高氏家族篡位自立,号“大中国”。

后来在经过高氏家族两代人的统治以后,其家族宣布退位并且废除国号,还政事于段氏家族,于是拥立段氏家族段正淳为国王。

在高氏家族篡国前后,以前为前理国,以后为后理国。

前理国从公元937年开始到1094年结束,共经历了十四代国王,历时157年。

后理国从1096开始到1253年结束,历经八代国王,历时157年。

后来被蒙古所灭的大理国,虽然国家被灭,大理也被改为元朝的云南行省,但是段氏仍然是大理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受封为大理总管,并且可以永远世袭。

金庸武侠小说有“一箭双雕”——《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双雕中有五绝。这五绝不是五言绝句,而是八位绝世高手。

后五位是东邪西狂南僧北侠中顽童,前五位为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东邪黄药师,西狂杨过,南僧段智兴,北侠郭靖,中顽童周伯通东邪黄药师、西毒欧阳锋、南帝段智兴、北丐洪七公、中神通王重阳这八位高手,武功*的是王重阳,混得*的是段智兴,避虚就实地说,历史上真正的存在也只有段智兴!

段智兴既是大理国的南僧又是南帝,帝是什么 帝一般都是皇帝的缩写,而题主所问的是什么 是大理国几代王,这个问题就是屈指一数的屈一指数。大理国只有一个王,其他的都是皇帝或总管,不过这一个王,不是南帝段智兴而是段兴智。

一提大理,我们总能想到云南丽江、普洱之间的大理。可您知道吗 云南大理有两个大理,一个是大理州,一个是大理市,大理市则是县级市,大理州是地级区划。一般州的面积都比较大,而且还都是自治地区,大理也是这样,大理是白族自治州。大理州面积比南阳市还大出两个多香港,足足将近3万平方公里。

在历史上,大理国不仅比大理州大,就是今天云南省也“自愧不如”。大理国全盛期面积是今天大理州的24倍,足足有72万平方公里,今天云南的面积还不到40万平方公里呢!

937年,正值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群雄逐鹿,好不热闹。而在南诏,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应时而生,建立了一代王朝——大理。五代十国这些国家都是昙花一现,云南地方政权也是如此。中原是梁唐晋汉周,云南先后经历了南诏、大长和国、大义宁国,到段思平建立大理才稳定起来。

902年南诏的清平官郑买嗣,篡权自立,建立大长和国。清平官其实就是丞相,那个曲调词牌的清平乐,就是源自清平官,最近《清平乐》电视剧得名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吧。郑买嗣祖上是汉人,早在唐玄宗时期,其七世祖郑回被南诏俘虏。郑回是大唐一个七品县令,其主政之地为西泸县,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西昌市,西昌市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

那时,少数民族政权对大唐推崇备至,对汉人更是青睐有加,郑回在南诏手到重用,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清平官。郑回的子孙可比清朝的铁帽子王厉害多了,他们可是世袭的丞相。中原王朝的更迭都是“丞相惹的祸”,南诏同样如此,只是后来幸运的不在丞相而是将军,准确地说是节度使。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

27年后东川节度使杨干贞弑君(郑隆亶)拥立清平官赵善政为帝。这时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才两岁,而这个赵善政只当了一年的皇帝就被杨干贞干掉了。杨干贞建立了大义宁王朝,这个杨干贞也没好下场,比赵匡胤还惨。赵匡胤当了十六年的皇帝后才被赵光义取而代之,而杨干贞和赵善政一样到头了,只不过一个被杀一个被废。

七年后,大义宁王朝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高、董两大贵族势力起兵,逼得杨诏自杀,杨干贞抱头鼠窜,不曾想还是窜到段思平的手里。段思平于937年建立了大理,前后历22帝,其中21帝为段氏,1帝为杨氏。

大理依据时间分为前大理,后大理。其中前大理共57年(937-1094),有15帝含杨氏。别看后大理只有7帝,其跨度却是前大理的3倍,从1096年到1254年一共有158年。聪明的您,一定很好奇。1094-1096年是怎么回事呢

这两年的事儿,其实跟西汉、东汉之间有个新王朝差不多。大理的王莽,就是曾经帮助段思平夺取天下的高氏,高氏被封为岳侯。直到1080年高氏才开启了拜相甚至称帝。

1080年,权臣杨义贞发动叛乱弑君(段廉义)自立,自号广安皇帝。杨义贞趁着段廉义召开天龙八部大会而朝拜天龙八部,突袭行刺,前废帝猝不及防,一命呜呼。

武侠小说《天龙八部》说的也有这些个故事。段廉义就像元英宗一样,死得稀里糊涂,莫名其妙,令人唏嘘不已。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杨义贞跟杨干贞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连一分钱的关系也没有。然而,他并没安全多久,很快就被高升泰拿下,高升泰立前废帝段廉义侄子段寿辉为帝。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杨义贞父子太像西汉之初的淮南王父子俩了。刘邦的幼子淮南王刘长叛乱,不得善终;后来刘长的儿子刘安依然叛乱,仍不得善终。有个成语说的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刘安哪里是得道啊 分明是作死。

杨义贞的父亲杨允贤在1063年就起兵叛乱了,当时拿下杨允贤的不是别人争是高升泰的老爸高智升。高智升、高升泰父子俩碾压杨允贤、杨义贞父子,两次成功的勤王,奠定了高智升的地位,高智升在1080年兼任九爽(相当于尚书令),担任清平官的布燮[xiè]。

布燮的燮很稠,难写难认,只要给您说个人,您一下就记住了。您熟悉郑板桥吗 郑板桥的名字就叫郑燮,板桥也不是他的字,他的字叫克柔,号叫板桥。

五代 何光远 《鉴戒录·布燮朝》:“南蛮所都之地,号曰长和国 ,呼宰相为布燮。”《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 南詔 ﹞官曰坦绰、曰布燮、曰久赞,谓之清平官,所以决国事轻重,犹唐宰相也。”唐 樊绰 《蛮书·南蛮条教》:“清平官六人,每日与 南詔 参议境内大事。

坦绰、布燮、久赞哪个官职更大一些很难说的,从排序上来看应该是坦绰。也可能三者的关系是相邦、丞相、平章吧。段思平祖上担任布燮[xiè],杨义贞挟天子以令诸侯也自称布燮,就是高智升、高升泰及其子孙也担任了布燮。

段思平是布燮之子而篡权夺位成为了大理王朝的开国者,杨义贞也是如此,高智升更是如此。这里的布燮理解为丞相最为妥当,也最为贴切。到了1094年高智升的权势之大无人能匹,他也就由布燮升了一级!

这一级可不简单,而是改元建国,其国号也很霸气为大中,其庙号为大中太祖文戎天佑安邦皇帝。他的操作手法也很中原化,先逼老皇帝退位,再立新皇帝,然后对新皇帝取而代之。

他废了段寿辉,立了段正明,继而夺了段正明的位。他这个“王莽”比王莽可“厚道”多了,很像历史上的武则天,在去世前夕,留下遗言退位归政。

倒不是高智升像弗朗哥一样“良心发现”而“完璧归赵”,实际上他和武则天一样,都有说不出的苦衷,都是被逼的。从此,段氏世袭皇位,高氏世袭相位,权力掌握在布燮手中,很像日本的幕府时代。

高氏这一折腾,大理也就分为先后,1096后的大理史称后大理,简称后理。后理的开国皇帝并不是被迫出家的段正明,而是其弟段正淳。段正淳是《天龙八部》中段誉的父亲,段正明是段誉的大伯。段誉又名段和誉,是大理的宪宗宣仁皇帝,也是一代令主。

饶使如此,段誉对于高氏的专权也无可奈何。而且段誉在位,国内并不稳定,也全赖高氏平定。段誉也一度臣服于宋,可能有想利用宋来打击高氏的想法吧。宋朝对于段誉的称臣很开心,立即册封他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

宋朝册封段誉为国王,但大理的国王和越南的国王一样,他们对内称帝对宗主国称藩王,实际上也是可以列为皇帝的。

段誉原名段正严,您发现了父亲和兄弟以及儿子的辈分一样。实际上,这是段氏王朝命名的一个有趣而又独特的特征。三代君主“智”字辈,四代君主“正”字辈,五代君主“思”字辈,七代君主“素”字辈。“祥”字辈、“兴”字辈君主各有一人。

段思平--段思英--段思良--段思聪--段素顺--段素英--段素廉 --段素隆--段素真--段素兴--段思廉--段连义--段素辉--段正明 --段正淳--段正严--段正兴--段智兴-- 段智廉--段智祥 --段祥兴--段兴智

这些同辈份君主里,他们的关系,有的是兄弟,有的是父子,有的是祖孙甚至祖孙好几代,还有隔几代的。像段思平与段思廉,段素顺与段素辉等。在这里您会发现段兴智是大理最后一个皇帝,可以数数对比前边所说不同。

前边说的包括杨氏有22位皇帝,现在不包括杨氏有22位皇帝 。还记得我在最前面提到的大理国*的国王吗 这最后一位的大理君主段兴智,就是大理*的国王。

说起来,段兴智也算是大理王朝最后一任皇帝,但他是亡国之君。1254年,元军攻入大理,布燮高泰祥誓死抵抗,被俘不降,惨遭杀害。段兴智兵败逃亡,被元军活捉,很快投降。

忽必烈将大理设总管,大理成了一个自治区,大理王朝的民族是白族,他们本着白人治白的原则。理所当然的,总管就是段兴智。

1260年,段兴智去世,元朝赐给他的谥号是向义天定贤王。这是大理*一个谥号为王的皇帝、总管。第二任总管是段兴智的弟弟,段实又被称为段信苴日,“信苴”就是白族语总管、王裔的意思。

1274年,忽必烈去大理化,将大理故国成立云南等处行中书省,辖三十七路、五府。段实还是总管,但云南等处行中书省丞相是蒙古人,云南行省平(pián)章政事为段氏所垄断。

不过,平章政事有两人,像大航海家郑和的祖先色目人赛典赤就曾担任过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段氏总管传了十三代,直到洪武十五(1382)年才被废除,这一年马皇后驾崩。段氏最后的总管是段世,也就是段信苴世。

关于段氏后裔,如今大理段氏的后人,枝繁叶茂,大理喜洲文阁村还留有段氏后人,有的依然在段思平故居生活,有些已分散各地。

白族段氏大理国,自937年段思平建国至1254年段兴智亡国,凡318年、22主(其间另有两位短暂的异姓篡位皇帝)。

大理国(937~1254)为五代十国至宋时,“白蛮”贵族段氏在今云南一带所建立的以“白蛮”为主体的封建领主政权。

“白蛮”(白族)段氏其先为武威郡(今甘肃武威市)人。先祖段俭魏任南诏国(649~902,唐时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于今云南一带所建立的政权)清平官(南诏王下的*行政长官),六传至段思平;段思平即大理国开创者。

段思平任大义宁国杨氏政权通海节度使。937年初,段思平联络滇东黑爨(乌蛮)三十七部,会盟于石城(今云南曲靖市)起兵。段思平率军攻入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市西太和村),废大义宁国主杨干贞为僧;改国号“大理”,建立大理国。

大理国的辖境略同南诏,东至普安路之横山(今贵州普安县),西至缅甸之江头城(今缅甸杰沙),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今越南莱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全境分八府、四郡、三十七部,洱海为其中心;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市)

大理国政治制度与南诏基本相同,经济较南诏时有较大发展。境内多民族杂居,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洱海、滇池一带平川地区的农业、畜牧业颇发达,手工业很兴盛,冶铁业水平甚高,接近汉族水平;主要以马与内地交易。大理王族大力推行汉族文化,通用汉文,佛教流行;宋政权曾多次册封大理统治者为王。

大理段氏政权分为前、后两期:

937~1094年为前理国,1096~1254年为后理国。

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大理国权臣高升泰废保定帝段正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大中”。

前理国自此终结,大理国祚中断。

高升泰在位二年,临终前告诫其子高泰明还政于段氏。高泰明谨遵父命立段正明弟段正淳为帝,段氏接续,是为后理国。

1253年九月,蒙古忽必烈兵分三道攻云南。十二月,蒙古大军破大理,大理国末代君主段兴智(一作智兴)逃往滇池地区。翌年七月,蒙古军擒段兴智,大理国亡。

大理国主段氏被蒙古任命为世袭总管,原军政官员多受封为云南各地土司。

大理国共有22位君主,

1、太祖段思平(937~944)

2、文经帝段思英(944~945)

3、文武帝段思良(945~951)4、广慈帝段思聪(951~968)5、应道帝段素顺(969~985)6、昭明帝段素英(986~1009)7、敬明帝(宣肃帝)段素廉(1009~1022)

8、秉义帝段素隆(1022~1026)

9、圣德帝段素真(1026~1041)

10天明帝段素兴(1041~1044)

11孝德帝段思廉(1044~1075)

12上德帝段廉义(1075~1080)

13上明帝段寿辉(1080~1081)

14保定帝段正明(1081~1094)

上为前理国14君主。其中在上德帝段廉义时,权臣杨义贞杀上德帝自立,称“广安皇帝”;在位仅四个月,被清平官高升泰起兵攻杀,高氏拥段廉义侄段寿辉继位,恢复段氏政权。

下为后理国8君:

15文安帝段正淳(1096~1108)

16宣仁帝段正严(1108~1147)

17正康帝段正兴(1147~1172)

18功极帝段智兴(1172~1200)

19享天帝段智廉(1200~1204)

20神宗段智祥(1204~1238)

21孝义帝段祥兴(1238~1251)

22末帝段兴智(1251~1254)

看过《天龙八部》的,肯定对一个偏居在中国西南方的小国不会陌生,这就是段誉做皇帝的那个国家,也就是由大理段氏统治的大理国。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个大理国是小说中虚构出来的国家,但事实上这个政权在中国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在历史上,大理国是由段氏在中国西南一带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开国皇帝是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937年,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建国大理,盛时疆域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西南部、四川西南部,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大理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感很低,若不是有金庸小说的宣传,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曾经有大理这么一个国家。

可以说,大理国没有任何值得史书大书特书的事迹,*让后人注意到的地方,恐怕就是大理国上至国君,下至百姓都极度尊崇佛教,视其为国教。当时,大理国历代国君多在晚年禅让君位,然后入庙为僧,了却残生。

大理国自937年立国,至1253年为蒙古所灭,享国317年(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国号“大中”,大理遂亡。1096年,高氏归政段正淳,大理复国,因此大理国在当代又被分为“前理”和“后理”),历22位国君。

段思平。大理国开国皇帝,原后晋通海节度使。937年,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高、董两大“白蛮”贵族,及滇东三十七部,灭杨氏大义宁国,建大理国。段思平*的功绩就是结束了南诏末年以来各族、各部分裂、战乱的局面,将南诏重新统一起来。而因段思平笃信佛教,在位8年,是“年年建寺,铸佛万尊”,如此自段思平之后,佛教逐渐成为大理国教,历代君王皆笃信佛教。

段思英。945年,段思英继承其父段思平国君之位,改年文经,是为文经帝。据《滇史》记载,段思英是一点都不像他那个英明神武的父亲段思平,是个极其荒淫昏庸的皇帝:“思英性暴戾,居丧淫戏无度”。同时,他即位的第一件,就想削弱协助段家开国的高董两家手握的权力,强推自己母亲杨氏一族,因此在段思英即位的第二年,高董两家就以段思因荒淫无度为由,联合段思英的叔叔段思良,将其废黜,发配寺庙为僧。

段思良。大理太宗,是开国皇帝段思平的弟弟。946年,段思良联合高董二族废黜侄子段思英的帝位,并自立为帝。史书对段思良的记载很少,但是从他在段思平开国时,率兵立下不少战功,可以看出他的能力不会太弱,且史书也未说到做过什么过分的事情,想来最不济也算一个中规中矩的帝王。

段思聪。952年,段思聪继承其父段思良帝位。段思聪在位时期,高氏取代董氏,成为大理国朝政大权的实际控制者,世袭相国之位。

段素顺。968年,段素顺继承其父段思聪帝位。段素顺即位不久,大理国即发生动乱,延众镇长宗奇、求州首领代连弄兔进犯大理,并攻陷糜乃等三邑。段素顺得知后,遂派皇叔段子标统军御敌,不久平定动乱,代连弄兔被诛杀。除此,段素顺在位期间,恰逢赵匡胤南征,不过赵匡胤鉴于唐朝在南诏地区的失利,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说“此外非吾有也”,大理国得以侥幸保全。

段素英。985年,段素英继承其父段思顺帝位。段素英笃信佛教,首开以僧取士之风,他开科举,以和尚读儒书者应考,这些人称“释儒”,他在位期间,官吏多从这些释儒中选出,和尚主掌朝堂,这恐怕是历代绝无仅有之事。当然,段素英这个做法虽有些荒唐,但是他对百姓还是很不错的,因此死后获昭明帝这一美谥。

段素廉。1009年,段素廉继承其父段思英帝位。段思英在位13年,无所作为,且绝嗣。

段素隆。因段素廉无子,所以段素廉的侄子段素隆得以于1022年继承帝位。段素隆这人不喜为帝,所以在位四年,就将帝位禅位给侄子段素真,自己出家为僧,开启了大理国皇帝禅位为僧的先河。

段素真。1027年,因其叔叔段素隆不愿为帝,段素真得其禅位为帝。同他的叔叔一样,段素真在位十五年后,也让皇位禅位于孙子段素兴,自己出家为僧。

段素兴。1041年,段素兴从自己祖父段素真的手中接过大理国主之位。段素兴“性好游狎”,又好大喜功,在位三年就被宰相高智升废黜,而后改立段思平玄孙段思廉为帝。段素兴被废后,被发配寺庙为僧。

段思廉。1044年相国高智升发动政变,废黜天明帝段素兴,拥立段思平玄孙段思廉为帝。自此大理国主之位重回段思平一脉手中,就像宋高宗赵构将帝位还给宋太祖赵匡胤的子孙一般。因段思廉是被高智升扶上帝位的,所以他在位期间,高氏的权势是越来越显赫,段氏手握的皇权逐渐被高氏所夺,此时为安抚高氏,段思廉连皇族直辖领地白崖、茹甸都被迫赐予高氏。1075年,段思廉迫于高家权势禅位于其子段廉义,前往无为寺为僧,拜普明为师,佛号广德,之后随师遍游中原名山古刹。

段廉义。1075年,从父亲段思廉的手中接过皇位。段廉义在位期间,高智升攫取了段氏的全部权柄,自段廉义之后,高氏独掌大理朝政大权,段氏成为傀儡皇帝。1080年,杨义贞发动政变,杀大理国君段廉义而自立,改元德安,号“广安皇帝”,但四个月后被高升泰平定。

段寿辉。1080年,因被杀的段廉义无子,所以高智升就拥立其侄子段寿辉为帝。段寿辉在位期间与傀儡皇帝无疑,此时高氏已是权倾朝野的存在,段寿辉因惧怕被高氏暗杀,每天都是惶惶不可终日。最终在次年,段寿辉以“日月交晦,星辰昼见”是为天变为由,将皇位禅位给堂弟段思廉之孙段正明,自己出家为僧。

段正明。1081年,从堂哥段寿辉的手中接过大理国皇位。段正明在位期间虽已与傀儡皇帝无疑,但是其所作所为却不失为明君,《滇史》有云:“凡在位十二年,性谨恪尚俭素”。当然,无论段正明是不是明君,这时他已无权力可言。1094年,受相国高升泰的逼迫,段正明被迫将皇位禅让给高升泰,进入崇圣寺出家为僧。

段正淳。1096年,从段氏手中夺得皇位二年不到的高升泰病逝,临终前,因云南诸部皆反对高氏为皇,并隐约有联合起兵之意,高升泰遂嘱咐自己的儿子高泰明在自己去世后还位于段氏。1096年,高泰明听从父亲高升泰的吩咐,拥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为大理皇帝。当然,高升泰虽将皇位还给段正淳,但并未将权力交还,自段正淳之后,大理国柄皆掌握在高氏手中,世称高国主,是为“段姓有国无权,高姓有权无国”。1108年,段正淳禅位给其子段正严,自己出家为僧。

段正严。他就是《天龙八部》段誉的原型。1108年,段正严从父亲段正淳手中接过皇位。段正严是大理国22位皇帝中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据《滇史》所载,段正严在位期间“勤于政事,爱民用贤,思揽政权,远方慕之,悉来贡献”,他对北宋坚持推行称臣政策,每年都会派使者前往大宋朝贡,因此是深得宋皇的垂爱。宋徽宗时期,宋廷就册封段正严为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

当然段正严虽很有作为,但始终无法改变被高氏架空的命运,“励精图治且四十年之久,究亦不能挽回万一,盖势之所趋如水之就下,回狂障决不可得矣”。段正严在位期间,高氏爆发激烈的内讧,继而引起政局动荡,加之诸部又不时反叛,段正严是被弄得心力交瘁,最终在1147年禅位于其子段正兴,出家为僧。

段正兴。1147年,段正兴在相国高量成的支持下,从其父段正严的手中接过皇位。段正兴在位24年后,将皇位禅位给其子段智兴,出家为僧。

段智兴。1172年,段智兴从其父段正兴的手中接受皇位。段智兴在位期间,十分尊崇佛教,在位28年建了60多座寺庙,大理本是小国,经段智兴这么一折腾,大理国的国力是极速衰退。

段智廉。1201年,段智兴崩,其子段智廉即位。段智廉同他父亲一样崇佛,曾于1202年派人到南宋求得大藏经1465部,放置在都城大理五华楼中。

段智祥。1205年,段智廉崩,因其无子,由其帝段智祥继承帝位。段智祥在位期间“举贤育才,时和年丰,称治国焉”,政治清明,国力稍有增强。在位33年后,段智祥禅位于其子段祥兴,自己出家为僧。

段祥兴。1239年,段智祥禅位于其子段祥兴。段祥兴在位期间,正值蒙古大举南侵,1244年,蒙古军入侵临关,他派大将高禾出战,被打得大败,高禾战死九河,本来这一战失败后,大理必亡,但是因蒙古大汗窝阔台突然去世,大理侥幸逃过亡国之祸。1251年,段祥兴崩,幸运的他逃过了亡国之君的坏名,将这个坏名留给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大理的末代君主段兴智。

段兴智。段兴智继位后,大理终于是抵挡不住蒙古兵的又一轮进攻。1253年9月,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统军,发动了对大理国的大规模征伐,兵分东、西、中三路,不久大理遂亡。次年,段兴智被元廷册封为世袭大理总管,继续统治大理。

大理国从段思平至段兴智共传22代,历317年,至此灭亡。大理22位皇帝,有9位皇帝自动放弃皇位出家为僧,有2位皇帝被废后发配寺庙为僧,22位皇帝,11位皇帝为僧,比例高达50%,由此可见大理国尊崇佛教的程度是有多高。除此,大理段氏名为皇族,可自段思平之后,段氏就从未彻底掌握过皇权,先是被董氏控,后又被高氏所控,自段正淳之后,更是形成“段姓有国无权,高姓有权无国”的局面,这样憋屈的皇族真的是世所罕见啊!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大理政权(包括后理国)共传 22 世,享国 317年。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大理国的历史:

自天祐四年(907 年)朱温灭唐建梁称帝,到广运六年(979 年)北宋平定北汉,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时期。随后主要统治中国南方的北宋及南宋,先后与北方的辽、西夏、金和蒙古相对峙。自五代十国始到南宋为元所灭的 372 年间,是古代中国分裂和局部统一的时期。

与内地的五代十国与两宋时期大致相当,今云南与川西南地区,先后被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和大理国地方政权所统治。

一、大理国建立的时代背景

据记载:天复二年(902 年),南诏清平官郑买嗣起兵,杀死南诏末代王舜化贞及蒙舍王族 800 余人,南诏灭亡。郑买嗣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长和国,改元安国。

郑买嗣在位 8 年,政绩未见于史载。开平三年( 909 年)郑买嗣卒,子郑仁旻继立。

乾化四年(914 年),郑仁旻遣军进攻黎州、雅州,蜀王王建遣将大破之并追至大渡河边,俘斩郑军数万人,后者渡河又“溺死者数万人”,以后云南地方政权“不复犯边”。乾德中(919 年至 925 年),大长和国遣布燮段义宗、判官赞卫等使蜀,与前蜀朝臣咏诗酬 。同光三年( 925 年) ,郑仁旻遣使求婚于南汉,南汉以增城公主妻之。使者郑昭淳“好学有文辞”,与南汉王游宴赋诗,王及群臣皆不及郑。

天成元年(926 年)郑仁旻死,子郑隆亶嗣立,年仅 12 岁,两年后郑隆亶被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所杀,大长和国亡。杨干贞立清平官赵善政为王,建大天兴国,改元尊圣。杨干贞认为赵善政待己有亏,于次年诛赵善政自立为王,号大义宁国,改元先圣。杨干贞在位时“贪暴特甚,中外咸怨”。

天福二年(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起兵灭大义宁国,废杨干贞为僧,乃建立大理国,改元文德。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和大理国均建都大理城(阳苴咩城)。从南诏灭亡至大理国建立,在短暂的 36 年间,统治云南及其附近地区的地方政权,经历了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的更替。

这3个地方政权的迅速更迭,实为南诏后期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情形的反映。先后建立的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和大义宁国,仅是通过宫廷政变以实现统治集团的改变,未能提出缓和社会矛盾的任何办法,因此必然只能是历史舞台上的匆匆过客。

段思平起兵获得成功,并创建了延续 300 余年的大理地方政权,固然有段氏是洱海地区的白蛮贵族、在当地有较高的声望,且出任通海节度使握有重兵等方面的原因,但亦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南诏后期政事不修,兵出无宁岁,赋重役苛,导致统治下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化。段思平起兵时,争取了滇东乌蛮三十七部军事上的支持,以董迦罗为军师,起兵后“所向皆克,遂进攻大理”。段思平又以减免一半税粮和免除三年徭役作为号召,使广大自耕农站在自己的一边,为取得对大义宁国作战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大理政权建立以后,段思平兑现诺言,“免东方三十七部徭役,赦国中凡有罪无子孙者”,又“尽逐杨氏邪臣,除苛令”,其所为获得了封建领主和百姓的普遍支持,“于是远近归心,诸彝君长,各来贡献”。云南和今川西南地区动荡了数十年的政治局面,遂逐渐趋于安定。

二、大理国的兴亡

据《南诏野史》:天福三年(938 年),段思平封贵族高方为岳侯,分治成纪、巨桥(今云南昆阳等地),又封爨判为巴甸侯。大理政权的统治者“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开运元年(944 年),段思平病死,子段思英嗣继。次年,其叔段思良争位自立,废段思英为僧。段思良卒后,子段思聪于后周广顺二年(952 年)继位。宋开宝二年(969 年)段思聪死,子段素顺立。雍熙二年(985 年)段素顺死,子段素英嗣继。

景德元年(1004 年)段素英述《传灯录》,定大理国开科取士制度。段素英卒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 年),子段素廉继位。乾兴元年( 1022 年),段素廉卒,侄素隆继位。

天圣四年(1026 年)段素隆逊位为僧,侄段素贞继为大理国王。庆历元年(1041年),段素贞亦出家为僧,孙段素兴继立。段素兴于善阐广营宫室,“荒淫日甚,国人废之”。庆历四年国人立段思平后裔段思廉为大理国王。

段思廉在位期间,宋朝广源州壮族首领依智高起兵反宋失败,遂逃入大理国,在宋朝施压的情况下,大理政权杀死侬智高“函首送宋”。熙宁八年(1075 年),段思廉离位为僧,子段廉义立。段廉义遣使入贡于宋。

元丰三年( 1080 年) ,贵族杨义贞杀段廉义自立。善阐侯高智升遣兵讨平之。

自高方受封为岳侯,分治成纪、巨桥等地以后,高氏势力逐渐坐大。据《南诏野史》:宋嘉佑八年(1063 年),洱海周围地区的贵族杨允贤发动叛乱,大理国王段思廉命高方的后裔高智升讨平之。事后高智升被封为善阐侯,取得了统治善阐(今昆明市城区一带)的世袭权力。

宋元丰三年,洱海周围地区的贵族杨义贞发动政变,杀死大理国王段廉义。高智升令子高升泰率兵至洱海地区诛杀杨义贞,扶立段廉义之侄段寿辉为大理国王。段寿辉遂封高智升为大理国布燮(宰相),以高升泰为善阐侯,高氏的势力从善阐扩展到洱海周围地区。元丰四年,段寿辉被迫让位给段思廉之孙段正明。段正明因“为君不正,人心归高氏”,于绍圣元年(1094 年)被迫逊位为僧。

三、大理国的继续——后理国

高升泰乃亲掌权柄,改国号为“太中国”。但高氏篡权没有得到大理国领主们的支持。绍圣三年(1096 年),高升泰病死,高氏遵高升泰遗言还政权于段氏,立段正明之弟段正淳为国王,号“后理国”。

后理国虽奉段氏为王,但高氏世袭布燮,掌握实际的权力,“高氏相之,政令皆出其门,国人称为*高国主”段氏拥虚位而已”。高氏的势力还从善阐,洱海周围地区,发展到今云南的嵩明、易门、楚雄、禄丰、姚安、鹤庆、永胜、腾冲、保山和四川的西昌等地。高智升的二子高升泰、高升祥分治大理、善阐两地,高升泰及其子孙控制滇西,高升祥家族则占据了滇东地区。

在高氏家族中亦出现了相互间的倾轧与争夺。后理国修楚雄等城,并遣大臣入宋,“求经书六十九家,药书六十二本”,又积极发展与周边地区的友好关系,笼络境内各路诸侯。其时善阐领主高观音等来朝,进金杖 80 节,人民 3300 户。后理国赐以八章礼衣和龙头剑,擢为安东将军。

位今中南*地区的缅人、昆仑、波斯亦遣使来朝,进贡白象及香物。大观二年(1108年),段正淳逊位为僧,子段和誉(段正严)继立。缅人又进金花犀象。时滇东三十七部反叛,相国高泰明率兵讨平之,并以子高明清镇守善阐。段和誉遣儒官钟震等褒奖高泰明,封之为“平国公”。高泰明卒,以其弟高泰运主国事。

政和七年(1117 年),后理国遣使至宋,贡马匹、麝香、牛黄、细毡、碧玕山等物,宋廷封段和誉为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上柱国。绍兴三年(1133年),后理国请求入贡,宋朝却之。乌蛮三十七部进攻善阐,高明清战死。后理国以高升泰侄高量成为相,号“中国公”。

绍兴十七年(1147 年),段和誉自感年老,又因“诸子内争外叛”,遂退位为僧,子段正兴立。乌蛮三十七部复叛。高量成让相位给其侄高寿贞,退居楚雄城。高寿贞卒,后理国以高寿昌为“中国公”。乾道八年(1172年),段正兴逊位为僧,子段智兴嗣继。段智兴遣李观音得等人宋至广西横山寨求售马。李观音得夺高寿昌之位予其侄高寿明,引发后理国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战火波及大理、善阐、鹤庆等地。

庆元六年(1200 年),段智兴卒,子段智廉立。段智廉遣使入宋求取《大藏经》归置大理五华楼。开禧元年(1205 年),段智廉卒,弟段智祥立。遣军征三十七部,至寻甸平之。嘉熙元年(1237 年),段智祥封高隆为善阐王,以高泰祥为相国。其时“举贤育才,时和年丰,称治国焉”。

嘉熙二年(1238 年),段智祥逊位为僧,子段祥兴立。淳祐四年(1244年),蒙古兵出灵关,段祥兴遣将高禾迎战。高禾败死,蒙古兵亦退去。宋遣使吊祭高禾。十一年(1251 年)段祥兴死,子段兴智继立。宝祐元年(1253 年),蒙古宗王忽必烈率蒙古骑兵绕道西北,渡*江进攻后理国,相国高泰祥率军拒战不胜,蒙古军攻下大理,大理国乃亡。

段兴智出奔善阐,高泰祥逃至姚州(今云南姚安)。蒙古军追杀高泰祥,俘获段兴智于昆泽(今云南宜良)。段兴智乃降,并与叔父段福入觐,受蒙哥汗所赐金符。大理政权(包括后理国)共传 22 世,享国 317 年。

四、大理国的疆域

关于大理政权的疆域。《元史·地理四》说: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凡收府八,善阐其一也,郡四,部三十有七”。“其地东至普安路之横山,西至缅地之江头城,凡三千九百里而远;南至临安路之鹿沧江,北至罗罗斯之大渡河,凡四千里而近。”八府、四郡和三十七部是大理政权统辖下的划分。

所言“普安路”,“临安路”“罗罗斯”等是元代云南行省的建置,但所说“其地”是指大理政权统治的范围。“横山”在今贵州镇宁县一带,“江头城”在今缅甸杰沙,“鹿沧江”指今越南菜州省北部黑河,“大渡河”即今四川汉源地区的大渡河河段。由此看来,大理政权统治的区域,包括了今云南省和川西南地区,以及缅甸的东北部、老挝的北部和越南的西北部地区在内,其统治范围与南诏政权大致相同。

但应指出,大理政权对以上地域范围能实施有效的的统治,主要是在大理国的前半期。在大理政权的后半期,由于乌蛮三十七部、景昽金殿国等部落联盟或局部政权的崛起,大理国对其辖下的僻远地区仅能维持有限的羁縻。大理国建立以后,洱海、滇池周围等农业地区先后进入了早期封建制阶段;以上述农业地区为主要聚居地的白蛮(包括唐代以来迁来并融人白蛮的汉族人口),是大理政权的主体民族,角逐*统治权力的白蛮贵族段氏与高氏,均是白蛮中的望族。

而居住在山区和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前代的基础上也进一步发展起来,出现了一些局部政权或地方势力。这些少数民族大都具有独立和向外扩展的倾向,在生产生活方式方面,与已进入封建制阶段的白蛮又有明显的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山区和边疆的一些少数民族,或表现出与大理国离心的倾向,或忙于发展自己的势力甚至割据自雄。

如滇东乌蛮三十七部,一方面联合起来反抗大理国的统治,并曾攻入善阐城,另一方面彼此也纷争不已。居大渡河以南、*江以北地区的乌蛮邛部六姓,以及今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金齿百夷,则建立了自己的部落联盟或局部政权。因此,大理政权后期对其边疆地区的控制十分疲软.内部争讦亦较明显,时人云:\"(后理国)四夷八蛮,叛逆中国,途路如猬毛,百姓离散 ”!元初人也说:后理国时“酋领星碎,相为雄长。干戈日寻.民坠涂炭””大体上反映了当时的情形。

五、大理国皇帝为什么爱出家

大理国帝王出家则近乎成了一种习俗。除了第二代王段思英是被迫逊位为僧以外,其余9位都属于自动禅位为僧的。

他们是:第8代王段素隆、第9代王段素贞、第11代王段思廉、第13代王段寿辉、第14代王段正明、第15代王段正淳、第16代王段正严(和誉)、第17代王段正兴(易长)、第20代王段智祥。

为什么一代代帝王最终都舍弃江山美人而心甘情愿皈依佛门呢

总体上说,这与大理国“以佛立国”、“以佛治国”,全民信佛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分不开的。佛教思想在大理的统治地位从南诏晚期隆舜把佛教遵为“国教”开始,代之而起的大理国一以贯之地承袭下来,直到元代还依然如故。

元朝的行巡使郭松年在《大理行记》中曾描述道:“此邦之人西近天竺,其俗多尚浮屠法。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尤其在大理国时期,形成一种社会风气:上至国君,下至庶民均以出家为荣;“以佛治国”的思想在政治制度上也有着充分的体现。

一是各级官员都从有文化的僧人中选拔。大理国中、后期也仿效中原王朝实行开科取仕,而对象是僧人中的读儒书者,标准就是“通释习儒”,即通晓佛学的义理又熟悉四书五经。这些人便是大理国所特有的“释儒”的阶层;

二是举国崇僧敬佛,国中的大事均有高僧参与决策。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国家的灾祥祸福,都与当朝的帝王有关,与他们前世今身所作所为有着因果关系。国家一旦出现某种灾祸的征兆,便是帝王孽障缠身,只有出家,才能消灾免难。

大理国九位出家的帝王各有各的故事,但都毫无例外地体现着上述的思想观念。当今人们耳熟能详的段誉(段正严)就是典型的一例。

历史上的段誉并非《天龙八部》小说中所描写的风流才子,而是一位文韬武略的帝王。他七岁入学,在点苍山龙苑就学于天台山云游到大理的高僧六铉法师。六铉非常赏识他慧根超群,着力培养。段誉26岁即位,曾几次平定37部叛乱,并主动亲和大宋王朝,多次进贡,献礼献乐,被宋徽宗册封为云南节度使、大理王。段誉当朝期间勤政爱民,讲究以佛法的仁慈治国。

对于当众辱骂他的部将高智昌(高升泰之孙)病死后,还大办佛事为其超度。高智昌手下的两名军官刺杀段誉,未遂被擒,段誉却称之为“义士”于以赦免,此二人自杀后,又为他们立“义士冢”。段誉在位39年,后因彗星出现,认为国有不祥之兆,加上四个儿子争夺王位,于是便禅位出家无为寺,法号广弘,终年94岁,是大理国*龄的*。当然,大理国的帝王出家,生活上的享受是不同寻常的。野史记载大理国民谣曰:“帝王出家,随臣一邦,嫔妃一串,素裹红妆。出家犹在家,举国敬菩萨,早晚拜大士,禅室如世家。”生动地描绘了帝王出家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

也正因为大理国的统治者们秉承“以佛治国”的思想,以佛家的学说来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包括权力之争,协调各种关系。因而在大理国延续316年间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战争、动乱或官廷杀戮之类血腥的事件,成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谈秦说汉(261)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南帝的皇族有多少代,多少人出家为僧

唐朝初期,蒙舍诏吞并蒙嶲、越析、浪穹、邆赕、施浪五诏,建立南诏国,建都洱海的大和城。公元859年,南诏王蒙世隆开始称帝,改国号为“大礼”, 改都城大理为西京,改今天昆明的拓东城为鄯阐城。“大礼”就是大理早期的叫法。

公元902年,南诏的权臣郑买嗣篡夺南诏蒙氏的政权,建立了大长和国。公元928年,剑川节度使杨干贞吞灭了大长和国,在云南建立了割据政权大义宁国。公元937年,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滇东37部推翻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

大理国推崇佛学,以儒治国,白族人段统治317年,政权过渡比较平稳,直到后来被元朝所灭,是中国比较久的一个朝代了。大理国一共有22位皇帝,其中有11个皇帝先后因各种原因出家为僧。

大理国前期14位皇帝

第一位皇帝:段思平(937-944年在位),大理国的创始人,在位8年。推翻了大义宁国,摧毁了残存在偏远地区的奴隶制度。在位期间推行改革,发展生产,建立了封建农奴制。同时他笃信佛教,年年建寺,铸佛万尊,推动了大理国佛学发展。这位就是金庸笔下的一代武学宗师,自创枯荣禅功、一阳指和六脉神剑三大绝世武功高手。

第二位皇帝:段思英(944-946年在位),是段思平之子,据《滇史》记载,段思英是个极其荒淫昏庸的皇帝:“思英性暴戾,居丧淫戏无度,多变易文德年制度”。 段思英即位不到一年,成为了首位被废黜的大理国皇帝,之后在崇圣寺出家修行。

第三位皇帝:段思良(946-951年在位),是段思平之弟,是大理政权创始人之一,是皇族中的实力人物。因段思英荒淫昏庸,段思良废黜了其侄段思英夺位自立,做了五年皇帝。也开启了大理国随意废黜皇帝的先河。

第四位皇帝:段思聪(952-968年在位),其在位期间,高氏家族崛起,历任大理国宰相。段思聪是段思良之子,在位17年,埋下了高氏乱政的隐患。

第五位皇帝:段素顺(968-985年在位),在位期间正赶上赵匡胤南征,赵匡胤鉴于唐朝的失败,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说“此外非吾有也”,大理国得以保全。段素顺是段思聪之子,在位16年,*的功劳就是确立了大理国的边境线。

第六位皇帝:段素英(986-1009年在位),跟段思平一样,笃信佛教,能体恤老百姓的疾苦。敕文著述《传灯录》举行开科取士,以和尚读儒书者应考,这些人称“释儒”,官吏多从释儒中选任。段素英是段素顺之子,在位23年,重视儒学。

第七位皇帝:段素廉(1010-1022年在位),与其父段素顺一样,对老百姓的生活比较关心。段素廉是大理国第七位皇帝,但在位12年,没什么大的作为。

第八位皇帝:段素隆(1022——1026年在位)继位后,是段素廉之侄,但他却不喜欢皇帝这个工作,做了四年后自愿出家做和尚。段素隆首开皇帝禅位为僧的先河,是第二个出家的大理国皇帝。

第九位皇帝:段素真(1027—1041年在位),是段素隆之侄,干了14年皇帝工作,也干腻了。自愿禅位为僧,是第三个出家的大理国皇帝。

从第一位皇帝段思平到第九位皇帝段素真,约100年的样子,虽然也有废黜皇帝,还有三位皇帝出家,但这时期权力仍在段氏一族手里,政权比较稳定。此后,高氏专权,段氏开始大权旁落。

第十位皇帝:段素兴(1041-1044年在位),他接替了爷爷段素真的岗位,当了三年皇帝。但“性好游狎”,又好大喜功,被相国高智升废黜。高智升出于自己权力的需要而废皇帝,而段素兴年幼贪玩就成了他的借口。段素兴被废后成了第四个出家的大理国皇帝。

第十一位皇帝:段思廉(1045-1075年在位),是段思平的玄孙,被相国高智升发动政变上台的,基本上也就是个傀儡。高智升成为大理国的摄政王,逼迫段思廉封其为鄯阐侯。段思廉觉得没实权的工作不做也罢,就到无为寺出家,建云栖禅堂于寺西北雪兰坪,成为中原高僧普明的弟子。段思廉干了30年皇帝工作,成为第五个出家的大理国皇帝。

第十二位皇帝:段廉义(1075-1080年在位),是段思廉之子。这时相国高智升渐渐攫取了全部权柄。段廉义在皇帝的岗位上干了五年,无权无为,却被权臣杨义贞所杀。

第十三位皇帝:段寿辉(1080-1081年在位),是段廉义之侄。高智升打败了杨义贞,又扶立段寿辉做皇帝,这时高氏父子在大理国权倾朝野。段寿辉干了不到一年,担心高氏杀害,自动要求出家成了第六个出家的大理皇帝。

第十四位皇帝:段正明(1081-1094年在位),是段寿辉的堂弟,虽手中无权,但为人处世还不错。《滇史》云:“凡在位十二年,性谨恪尚俭素。”这时的高智升的儿子高升泰想自己做皇帝了,段正明不得不出家为僧,成为第七个出家的大理皇帝。这位就是金庸笔下精通大理绝学一阳指的俗家高手。

从第十位皇帝段素兴到第十四位皇帝段正明,约50年的样子,高氏家族完成了夺权的过程,高升泰接受段家禅让做了2年大理国皇帝。但迫于传统势力及佛教意识影响,临终前嘱托其子高泰明还政于段家,形成了段姓有国无权,高姓有权无国的局面。

大理国后期8位皇帝

第十五位皇帝:段正淳(1096-1108年在位),是段正明之弟。在高泰明的拥立下段正淳登基,但国家实权仍然掌握在高氏手中。此后高姓贵族世袭为国相,执掌国政大权,。段正淳干了12年,无啥乐趣,自愿成为第八个出家的大理国皇帝。段正淳也就是金庸笔下秦红棉、甘宝宝、阮星竹、李青萝和康敏的情人,木婉清,钟灵,阿朱,阿紫与王语嫣的父亲,这一生活得值。

第十六位皇帝:段正严(1108-1147年在位),又名段和誉。段正严在位期间勤于政事,爱民用贤,但也改变不了被高氏架空的局面,又偏偏年寿太高,干了39年后,也禅位为僧。段正严成为第九个出家的大理国皇帝。也就是金庸笔下英俊善良的书呆子段誉的原型。

第十七位皇帝:段正兴(1147-1171年在位),是段正严之子,在相国高量成的支持下成为皇帝,干了24年。段正兴也效仿其父禅位为僧,成为第十个出家的大理国皇帝。

第十八位皇帝:段智兴(1172-1200年在位),是段正兴之子,极为信佛,在位期间建了60座佛寺。“智兴奉佛,建兴宝寺,君相皆笃信佛教,延僧入内,朝夕焚咒,不理国事”。他如此崇佛不仅荒废了政事,也让国家经济衰退。段兴智干了28年皇帝工作,死在任上。段智兴是金庸笔下一灯法师的原型,*能以“一阳指”克制欧阳锋的“南帝”,也就是段皇爷。

第十九位皇帝:段智廉(1201-1204年在位),是段知兴之子。也推崇佛学,曾派人到南宋求得大藏经1465部,放置在都城大理五华楼。段智廉干了12年皇帝工作,死于任上。

第二十位皇帝:段智祥(1205-1238年在位),是段智兴之子。《南诏野史》称:“举贤育才,时和年丰,称治国焉”。和他的父亲、兄长一样笃信佛教。段智祥在任上干了33年,最后禅位为僧,成为第十一个出家的大理皇帝。

第二十一位皇帝:段祥兴(1239-1251年在位),段智详之子。段祥兴在位期间大理已面临内忧外患,此时正值蒙古大举南侵。段详兴在皇帝任上干了12年,命死于任上。

第二十二位王:段兴智(1252-1254年在位),段兴智是大理国的末代皇帝 ,这时忽必烈率大军征伐,活捉了段兴智,大理国正式灭亡。被送到蒙古汗廷,蒙哥汗施以怀柔,赐向义天定贤王金符,令其归国,继续管理原属各部。

写在最后

胡蔚本《南诏野史》在段思英、段素隆、段思廉、段正淳、段正严、段正兴这 6 人之后增载第9代段素贞、第14代段正明、第20代段智样逊位为僧,共9人。而《滇考》、《滇云历年传》又增载第13代段寿辉。

史书上找不到第十位皇帝段素兴出家的记载,但他顶替爷爷段素真的职务做了皇帝,他接班的时候应该年纪还小,贪玩也是可以理解的,他被相国高氏废黜后,按照传统,段素兴被迫出家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此,统计下来大理国总共有22个王(皇帝),其中有11个出家为僧。大理317年的国运,是自秦朝以后,排行第三的国家。两汉400年,两宋319年。

2020/11/4

我是秦砖汉瓦里的拾荒人,您的关注与评论,将是我无限的动力,谢谢!

西南地区存在过很多古国,但大多籍籍无名,连能与大唐大战数十回合的地区小霸南诏都少有人知晓。托金大侠射雕三部曲的福,大理国算是个例外,好多人即便对其历史不甚了解,却也能置啄一二。

大理国于937年立国,1253年被蒙古所灭,其疆域涵盖云南省全境、贵州西南部、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等广大地区。若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大理与两宋拥有不少令人惊异的神同步:两国同被蒙元所灭;同样分成两段,与南北宋一样,大理分为前理、后理;大理国一口气活到了317岁,只比两宋加起来只少2岁;段二同样篡了段大家的帝位,然而经过八代后,帝位又神奇地回到了段大一系的手里。

下面跟随阿越来了解一下大理的帝王传承世系。

前理:

1、段思平(937-944年在位):大理国的*、开国皇帝,白族化汉民,南诏贵族世家出身,937年联合滇东三十七部推翻杨氏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在位期间推行改革,发展生产,初步建立起封建秩序。庙号太祖,谥号神圣文武皇帝。

2、段思英(945年在位):段思平之子,在位仅一年,就被叔叔段思良联合权臣董迦罗废黜,入崇圣寺(即《天龙八部》中的天龙寺)出家为僧,是大理第一位被废黜的皇帝,也是第一位出家为僧的皇帝。

3、段思良(946-951年在位):段思平之弟,945年废侄自立。大理政权建立过程中出过不少力,颇有功劳,段思平在位时对他信任有加,委以重任,这也是他能篡位成功的关键。庙号太宗,谥号圣慈文武皇帝。

4、段思聪(952-968年在位):段思良之子,他在位期间,高氏家族崛起,取代董氏历任大理国宰相。谥号至道广慈皇帝。

5、段素顺(968-985年在位): 段思聪之子,其在位期间与宋朝确立边界,留下了“宋太祖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的传说,以保大理国的安宁。谥号应道皇帝。

6、段素英(986-1009年在位):段素顺之子,体恤百姓疾苦,笃信佛教,以《传灯录》举行开科取士,以和尚读儒书者应考,这些人称“释儒”,官吏多从释儒中选任。谥号昭明皇帝。

7、段素廉(1010-1022年在位):段素英之子,因儿子早逝,孙子段素真年幼,故传位给侄儿段素隆。谥号宣肃皇帝。

8、段素隆(1023-1026年在位):段素廉之侄,不乐为帝,禅位给侄子段素真,自己出家为僧,开启大理段氏皇帝禅位为僧的先河。谥号秉义皇帝。

9、段素真(1027-1041年在位):段素隆之侄,禅位于孙子段素兴,出家为僧。谥号圣德皇帝。

10、段素兴(1042-1044年在位):段素真之孙,段二系的最后一位皇帝,在位期间荒淫昏庸,性好游狎,又好大喜功,被宰相高智升废黜,出家为僧。

11、段思廉(1045-1075年在位):太祖段思平的玄孙,高智升仗着拥戴之功权倾朝野,逼迫皇帝封他为鄯阐侯,自此高家成为大理的摄政王,大有取代段氏之势,1075年被迫禅位,到无为寺出家为僧。庙号兴宗,谥号孝德皇帝。

12、段廉义(1076-1080年在位):段思廉之子,1080年,在权臣杨义贞发动的政变中被杀,是《天龙八部》中“四大恶人”之首的段延庆之父。无谥号,史家以他的年号称之为上德帝,也称前废帝。

13、段寿辉(1081年在位):段廉义之侄,为权臣高升泰平定杨义贞之乱后拥立,其时高家权倾朝野,他终日担心自己重蹈伯父的覆辙,以致心神恍惚、忐忑不安,借“天变”之故禅位给堂弟段正明,自己出家为僧。

14、段正明(1082-1094年在位):段寿辉堂弟,1094年迫于高升泰家族的政治压力,禅位于国相高升泰,进入崇圣寺出家为僧。

后理:

1094年,国相高升泰接受段正明的禅位,建立大中国。1096年高升泰去世,临终遗命还政于段正淳,大理得以复国。此后进入段氏称帝,高氏掌国的后理时期,段氏有国无权,高氏有权无国。

15、段正淳(1096-1108年在位):段正明之弟,后理第一任皇帝,1108年禅位给其子段正严,自己出家为僧。庙号中宗,谥号文安皇帝。

16、段正严(1109-1147年在位):段正淳之子,又名段和誉,《天龙八部》中段誉的原型。他虽励精图治,但是始终无法改变被高氏架空的局面,在位期间与北宋建立宗藩关系。在位39年,享年93岁,是大理在位时间最长、寿命最长的皇帝。庙号宪宗,谥号宣仁皇帝。

17、段正兴(1148-1171年在位):段正严之子,因得到相国高量成的支持,在皇位之争中最终胜出,最终效仿其父禅位给其子段智兴,自己出家为僧。庙号景宗,谥号正康皇帝。

18、段智兴(1172-1200年在位):段正兴之子,射雕三部曲中“南帝”一灯大师的原形,正史上他死于任上,没有出家。史载“智兴奉佛,建兴宝寺,君相皆笃信佛教,延僧入内,朝夕焚咒,不理国事”,使大理国力进一步衰落。庙号宣宗,谥号功极皇帝。

19、段智廉(1201-1205年在位):段智兴之子,跟他父亲一样崇佛。庙号英宗,谥号亨天皇帝。

20、段智祥(1205-1238年在位):段智廉之弟,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后禅位出家其子段祥兴为僧。庙号神宗,谥号不详。

21、段祥兴(1239-1251年在位):段智祥之子,在位期间大理已面临内忧外患,正值蒙古大举南侵之时。谥号孝义皇帝。

22、段兴智(1252-1254年在位):段祥兴之子,大理末代皇帝,1254年在昆明被蒙军擒获,其后成为大理总管。

大理总管:

因元宪宗蒙哥的怀柔政策,被俘的大理末代皇帝段兴智被放回大理,出任大理总管,主掌大理内政,其后百多年间共有十三代人出任此职。

1、段兴智(1254-1261在位)末代大理皇帝,谥号向义天定贤王。

2、段实(1261-1282在位)段兴智之弟,被封武定郡公。

3、段忠(1282-1283在位)段实之弟。

4、段庆(1284-1307在位)段实之子。

5、段正(1307-1317在位)段忠之子。

6、段隆(1317-1328在位)段正之子。

7、段俊(1328-1332在位)段隆之子。

8、段义(1333-1334在位)段俊之弟。

9、段光(1334-1344在位)段隆之子。

10、段功(1345-1*在位)段光之弟。

11、段宝(1*-1381在位)段功之子。

12、段明(1381在位)段宝之子。

13、段世(1382在位)段宝之弟,1382年征南左将军蓝玉、右将军沐英率师攻大理,段世被擒,押送南京,传承近450年的大理段氏政权告终。


今天关于《大理国一共有几代王》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查看更多关于大理国一共有几代王朝的详细内容...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