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证券交易所,巴黎证券交易所怎么样

2022-08-16 20:15:14 基金 group

巴黎证券交易所



本文目录一览:



经济日报

荷兰高度发达的商贸活动不仅催生了世界上第一只股票和第一家证券交易所,还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纽约生根发芽,为此后华尔街资本的潮起潮落铺平了道路。

阿姆斯特丹,资本疯狂逐利与衰败的百年历史,就像荷兰乡野间随处可见的风车一般,继续轮回旋转。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承载了太多商业传说与艺术风痞,这座毗邻北海但平均海拔却低于海平面的城市似乎从诞生之初,就不甘听天由命和固步自封。在筑好保护城市的堤坝后,荷兰人在这里开启了殖民和重商之梦,高度发达的商贸活动不仅在当地催生了世界上第一只股票和第一家证券交易所,还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纽约生根发芽,当时先进的金融制度不仅在这里点亮了“新阿姆斯特丹”的招牌,也为此后华尔街资本的潮起潮落铺平了道路。

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被誉为“北方文艺复兴之父”,他在画作《尼德兰的寓言》中用荒诞却写实的画法,勾勒出100个荷兰城乡寓言故事,诸多局部场景相对独立,融合为看似凌乱但整体协调的尼德兰市井众生相。如今,在这个整体海拔低于海平面的西北欧国家,每日依然有无数的风车、河道、渔船和自行车在看似无序的杂乱和随意中孕育着新的生机。沿着平静的阿姆斯特丹运河徐徐前行,售卖郁金香球茎的小贩摊前飘散着咖啡香气,偶尔响起的自行车铃声慵懒地消失在雾气氤氲中。

早期,阿姆斯特丹的税务部门为了在收税过程中“既省力气又公平”,并没有根据销售额或者利润计算课税额度,而是根据商铺店面的宽度来决定缴税额。这直接导致了荷兰首都沿街的老建筑大多是窄门面。当地商人尽可能地创造与利用建筑的进深,争取扩大房屋使用面积。因此,这些老式建筑往往是“小脸长身”的平面布局。

只有步入沿街看似门脸狭窄,实则别有洞天的尼德兰老式房屋内,了解荷兰的财金发展史,人们或许才能对善于创造空间,在监管和规则内极力精打细算的“荷兰式精明”有更多感性认识。

16世纪,荷兰联省共和国成立,来自伊比利亚*的富商、法兰西丘陵的酿造师、法兰德斯平原的印刷商等汇聚于此,贫瘠的资源和恶劣的生存条件迫使这个新生国家的主体人群看向海洋,远洋贸易的火焰就此点燃。当时荷兰社会构成以商人阶层为主,社会思潮极度强调对私人产权的保护,金融制度和物权分配制度亦拥有了最理想的诞生土壤。

17世纪中期,在资本主义早期“第一桶金”需求扩张的驱使下,荷兰商人的海上探险之路快速展开。仅在1595年到1602年的短短数年之间,荷兰就陆续成立了14家以东方贸易为主的海上货运贸易公司。为了在与其他欧洲列强的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1602年,这些公司合并为一,成立了*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总部位于阿姆斯特丹。当时的荷兰国家议会特别授权这家公司,可在东起好望角,西至麦哲伦海峡之间的广袤区域从事垄断性质的贸易活动。

就在这一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发行了历史上第一只股票。鉴于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拥有绝无仅有的“巨无霸”地位,加之人们当时对东方贸易热潮的看好,一时间整个荷兰,上至政府高官,下到平民百姓,无不在为“荷兰东印度公司”投资,成为这家“巨无霸公司”的股票持有者。

有趣的是,在此后数年内,“荷兰东印度公司”从未进行过分红,远东富庶的物产让这家公司赚得盆满钵满,但资本主义天性使其贪婪于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这期间,这家公司大部分利润被直接投进了远东市场开拓中,“雪球”越滚越大。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持股人对流动性的需求,“荷兰东印度公司”创造性地建立了一种机制,即持股人可以随时将自己手中的股票换成现金。1609年,世界上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阿姆斯特丹应运而生,大规模且规范化的公众筹资就此变为可能,资本运营就此与资产运营逐步分割独立,资本流动变换就此开始成为另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引擎。

到了17世纪中叶,荷兰商人已经顶着“海上马车夫”的光环,驶入了全球贸易的黄金发展期。164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营业额已经占据全球贸易总额的近一半。同年,在美国的哈德逊河畔,荷兰的商贸船队载着大批货物与商贸经营理念,建立了一个名叫“新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在继续发展了百年之后,这个河畔城市被英国人更名为“纽约”,但当年荷兰人在此掘下第一铲土的时候,金融资本运营的理念就已根植,后来被称为“华尔街”的狭长区域也正是在此。

时光荏苒,在经历过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后,阿姆斯特丹百废待兴。尽管诸多古老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但时光在洗尽铅华之余,同样沉淀升华了原始资本积累的狂热。随着西欧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腾飞,阿姆斯特丹迎来了城市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刺激下,古老的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也再度成为欧洲资本逐利的前沿阵地。2000年9月份,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与巴黎证券交易所、布鲁塞尔证券交易所正式合并为泛欧交易所,这也是全球第一个跨国境、使用单一货币的证券交易所。

不过,曾经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旧梦难温。2006年,曾经由荷兰人参与“奠基”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将合并后的泛欧交易所收入麾下,合并成为NYSE Euronext。曾经孵育北美资本运营理念的阿姆斯特丹,如今又见证了北美的资本霸权重回“老家”扩张以及衰落。在跨大西洋两岸,资本疯狂逐利与衰败的百年历史,就像荷兰乡野间随处可见的风车一般,继续轮回旋转。(陈 博 经济日报)




分红型基金

如果问大家,投资基金最看重什么?我相信答案肯定是收益,为自己赚的钱越多越好。那如果再接着往下问,答案可能就会不一样了。有人会希望风险低一些,有人会希望基金规模小一些,当然了,还有一部分投资者们希望自己能获得一定的现金流。今天,我就来帮大家挑选一下,哪些基金会持续的分红?


那为什么投资基金时,获得现金流也是很重要的呢?可能会有以下三点原因:


1、投资基金是为了养老,希望每隔一段时间就能拿到一笔钱。

2、基金赚钱了,想逐渐收回成本,落袋为安。

3、进行再投资,自主选择性更高一些。


第一点很好理解,生活所需嘛。但是对于第二和第三点,许多小伙伴可能还有疑问。别着急,我们先来看个例子。



两只基金A和B,都是持有两年,假设两年后到手的钱都是150元,看似一样,但是二者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基金A的投资者必须等待两年后,才能拿到收益和本金。而基金B在持有过程中不断的落袋为安,三次分红后,投进去的100元已经收回来30元了。


投资者也可以选择将拿到的分红进行再投资,或者买其它的基金,滚雪球玩转起来。虽然基金经理在卖出了赚钱的股票之后,再次买入其他的股票,也相当于帮助投资者进行再投资了,但是这个过程我们看不到,我们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基金分红,就等于是基金经理将投资的选择权,归还给投资者们了。


嘿嘿嘿说了这么多,希望大家理解了基金分红的意义和好处了,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哪些基金会分红吧。


我们先来看债券基金,这里我选择了全市场各类型的债券基金,包括短债、中长期债、一二级债基、可转债基等。然后有这么几个筛选条件:


1、近3年年化收益不低于2.5%,为什么是2.5%呢?现在很多主流的活钱管理产品的收益率大约在2.5%左右,那我们既然已经舍弃了活钱管理的灵活性,肯定是要追求更高收益的。

2、近3年的每个季度都是正收益,季季都赚钱。

3、2019至2021三个完整年度都有发生分红,且近3年分红次数不低于10次。

4、近3年索提诺比率不低于零,这个指标之前跟大家介绍过,主要是看基金的收益风险性价比,承担了相同下行风险的情况下,谁赚取了更高的收益。


经过筛选后,保留A份额,共有36只债券基金。



有一些债基是会固定时间段分红的,比如上表中的银华信用四季红这只基金,就是每个季度分红一次。这一类基金的名称里一般都会有比较明显的字眼,例如“月月红”、“季季红”等。


如果进行深度再次筛选:年化收益更高一些到4%、近3年平均每个季度都有分红。然后我们就剩下7只基金了。从去年的分红率上也能看出,基金赚来的钱基本都分红了,高分红像不像是基金界的银行股和煤炭股,有点那味儿了。



其中,博时裕盈三个月这只基金比较突出,近三年收益高,分红次数也高的惊人,基本是每个月都有分红,而且索提诺比率也很高。*的遗憾是,这只基金是定期开放的,想买的小伙伴要等一段时间了。


富国纯债也值得提一下,它的重仓债券包括同业存单和政策性银行债,都是违约风险极低的券种,看重信用风险的小伙伴可以关注一下。


然后我们再来看权益型基金,包括了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筛选条件


1、近3年年化收益不低于8%。

2、近3年分红次数不少于6次,平均每半年分红一次,权益型基金分红的次数整体都要少一些。

3、近3年索提诺比率不低于零。


经过筛选后,保留A份额,共有30只权益型基金。



根据规定,基金分红只能在基金赚钱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而股票的收益波动性比债券更高,所以这里基金的分红率我采用了2019至2021三个完整年份中,分红金额的平均数。可以看到有些基金的分红率高的惊人,我其实不推荐一昧的追求高分红的权益型基金,因为当前的高分红很可能是无法延续的,分红的多少还是和股市行情紧密相连的。


也可以发现基金类型是以灵活配置型为主,没有了仓位限制,分红也就更容易了。


值得一提的是华夏回报这只基金,在2003年成立的,时间非常早,从那时就开始分红了,但是最近几年的分红更加频繁一些,甚至出现过一个月内分红3次的情况。这只基金近些年一直都是重仓消费板块,顺便搭配一些医药、金融等板块。总体来看是一只很有意思的基金。


如果进一步筛选年化收益高、分红次数也多的基金呢,就只剩下了5只基金。



博时新收益这只基金是业内大佬过钧管理的,2016年接管以来的完整年份,年年都是正收益。过均的强项是债券,进攻性很强,从*的持仓中可以看出,他也是稳增长基金经理中的一员,重仓了材料和银行板块。他管理的另一只基金,博时信用债,还拿过晨星奖。


写在结尾


基金分红对于一部分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需求,但是在最后,我还是希望提醒一下大家。基金的分红次数多少、金额多少并不是衡量一个基金是否*的指标,本文的初衷是帮助小伙伴在一些提供分红的基金当中,挑一些业绩表现还不错的选择出来,满足大家对于现金流方面的需求。另外还需要注意,过往的分红频率、次数、金额并不代表未来也会延续。


好了,今天先到这里了,你更倾向于买分红的基金嘛,欢迎下方留言,别忘了点赞加关注~


本文系好买研习社分享,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于“好买研习社”。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免责条款:本文内容为基于公开资料研究完成,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审慎决策、独立承担风险。

边学边赚,就在好买研习社,更多内容,关注我们@好买研习社




巴黎证券交易所官网




当地时间7月6日,法国总理博尔纳在议会发表演讲,提出为应对能源价格上涨、确保能源自主、妥善应对俄乌冲突导致的连锁后果及潜在的巨大挑战,法国政府需要将法国电力公司(以下简称“EDF”)***国有化,完全控制电力生产。这一表态延续了今年3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关于将EDF完全国有化以保障国家能源自主的政策立场。


目前,EDF是在巴黎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的跨国综合能源股份企业,法国政府、私人机构、法电员工持股比例分别为83.88%、15.03%、1.06%。但在公司18名董事会成员中,法国政府只拥有6个名额(其中,11名董事由股东大会选举任命,法国政府可推荐其中的5名;同时,法国财政部在董事会中有1名政府代表)。这样的决策架构,使得法国政府总体上对EDF的发展决策影响力比较有限。完全国有化后,这一局面将根本改变。

原标题:法国能源巨头“国有化”背后有深意

文丨苗中泉 菅泳仿 王典 毛吉康



01

保障核电发展是根本目标


对EDF重新全部“国有化”,是法国政府在俄乌冲突加速恶化欧洲地缘政治局势后,应对能源危机、推进能源转型的被迫之举,保障核电发展是其根本意图。


首先,是为应对当前能源危机提供兜底保障。近年来,欧洲能源电力价格震荡飞涨数倍,已经成为刺激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俄乌冲突给欧洲能源市场造成的重大冲击,迫使多国直接采取行政干预举措,设定价格上限。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能源企业尤其是电力公司等公用事业单位成本大幅攀升而营收增长有限,陷入经营困境。


2022年上半年,发电量减少和电价限制导致EDF营业利润同比减少287亿欧元,而全年债务预计将增长40%。完全国有化的实质是以国家财政为EDF的业绩经营风险兜底,既能直接减少中小投资者的损失,又有利于平抑法国电力价格,确保能源公平。


其次,是为法国政府增强对国家能源转型的领导力、掌控力提供重要抓手。EDF原本就是发输配售一体化的国有电力公司。此前根据欧盟关于建设统一能源市场的相关法令,该公司被动进行了拆分和私有化改革,但总体上仍保持着国有企业的决策风格、文化特点,并且始终是法国最重要的能源电力企业。


目前,其发、售电量在法国市场中的占比均超过80%,拥有法国*的输电网公司RTE,配电网规模占比达95%。面向以清洁化、电气化为主要趋势的能源转型,EDF天然成为法国能源转型的中坚力量。完全国有化将使法国政府在EDF经营决策中发挥更直接的作用,从而使之成为法国政府强化国家能源转型领导力的重要抓手。


国有化EDF的根本目的是快速推动法国现政府的核电计划。法国马克龙政府已经提出重启核电计划,计划到2050年新建6座第三代压水反应堆(EPR2),并开展再建8座核反应堆的可行性研究,其中第一座新建EPR2将于2035年投运。EDF是重启核电计划的*主导者,是核反应堆的设计建造运维方,堪称法国现政府核电战略的核心角色。


但法国核电运行的经济效益有限,随着安全成本的上升,竞争力更低。完全国有化一方面有利于政府强化对EDF的决策控制,督促其以较高效率、较快速度落实核电计划;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平摊大规模发展核电的成本,营造法电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因此,应对能源危机、保障能源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法国政客推行此政策的公开说辞。而加快推动其核电计划,才是其对EDF实施完全国有化的根本目的。


02

欧洲不会“批量”出现能企“国有化”


EDF的完全国有化将较大概率借助市场化手段实现。法国政府对EDF的完全国有化从根本上讲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国会立法,从根本上改变EDF的企业性质;二是以财政资金收购市场上的EDF股票,逐渐达到完全控制的地步。


如果采用第一种手段,无疑将遭遇极大困难。事实上,法国政府曾有过关于完全国有化EDF的尝试,但在国会甫一提议即被否决。考虑到不可忽视的政党分歧、强大的利益纷争、经济社会层面对国有企业的批评指责和EDF本身的运营情况,借助国会快速实现EDF国有化几无可能。


目前,法国政府在EDF中的股比已近84%,通过在二级市场上分段收购剩余股权的方式实现完全国有控股是阻力最小、*技术可行性的手段。但在EDF的股权结构中,有大约0.03%的股票属于非流通股,另有1.06%的股票属于员工持股。对这部分股票的收购,关系到EDF公司的内部决策和工会利益,难度虽不能与国会立法相比,但也同样绝非易事。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法国能够对EDF完全国有化,也不意味着将带动欧洲出现能源企业大规模重新国有化的潮流。法国重提对EDF的完全国有化,主要还是因为法国素来有国有化的传统,自戴高乐以降就与英美的高度自由化有所不同,而欧洲其他国家,特别是英国,基本不大可能效仿法国,推动本国能源企业大规模国有化。


原因在于,首先,利益太过复杂。面对欧洲地缘政治局势剧变和能源危机持续恶化,欧洲多国加强了对能源企业的监管,但重新国有化牵动能源企业决策层、相关利益团体、各国主要党派、社会大众等众多势力的复杂利益博弈,还关乎欧盟能源统一市场建设,以及欧洲各国之间、欧盟与美国等域外大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竞合等重大问题。


其次,观念认知依赖。上世纪80年代英美开始力推新自由主义改革并取得明显重大成就后,欧美思想界、政治界、企业界基本形成了对国有企业的普遍指责。僵化、低效、无能等成了欧美主流话语体系中对国有企业的基本描述。


面对这样的认知氛围,除非欧洲当前的地缘政治危机全面深入浸透至各个领域,能源危机引发更大的社会经济问题,各个领域的危机相互碰撞、相互激化,使危机到了非全面管制不足以有效应对的地步,否则欧洲政坛很难主动拥抱大规模的重新国有化。


03

我国应充分发挥现有体制优势


法国欲完全国有化EDF,为我国电力行业改革提供了一个富有思辨意义的标本。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电力改革起步较晚、困难更多,主要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化经验。但法国的案例提醒我们,电力行业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模式,改革的关键始终是立足本国基本国情和能源禀赋,实事求是,灵活探索。唯书唯洋,都必将难以持久。


面对越加不确定的宏观局势,法国政府寄希望于重新国有化其能源巨头,以增强确定性。法国所预期的,无疑正是我国目前所拥有的。这一经验尤应深刻汲取,在应对当前外部宏观形势趋于恶化、积极稳妥推进能源转型等问题上,应更加充分发掘现有体制的独特优势,以我为主、扬长避短,切忌不分条件、人云亦云,“为改而改”,人为增加发展改革的“沉没成本”。在当前全面稳经济大盘的工作中,这一点殊为宝贵。

(作者均供职于国网能源研究院)


责编丨闫志强




巴黎证券交易所怎么样

中国最早的证券交易所在哪里呢,在中国最早设立的证券交易所是成立于上海的由外商组织的上海众业公所,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对象是外国企业股票、公司债券、外国在上海的行政机构发行的债券、中国政府的金币公债以及南洋一带的橡皮股票等。1918年北洋政府在北京设立的北平证券交易所,主要交易北洋政府的公债,成为中国人成立的第一个交易所,但是随着随后公债的中心向南方转移,1933年上半年,北平证券交易所的手续费收入只有1677元,已经无法维持其正常的营业,陷入了停顿的状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北平证券交易所于1939年初歇业。

而世界上最早的证券交易所是1602年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设立的荷兰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由此拉开了证券交易的序幕,2000年9月,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与布鲁塞尔证券交易所以及巴黎证券交易所合并设立了泛欧交易所。截至2020年,按照交易市值排名,前25大证券交易所

纽约证券交易所

纳斯达克

日本交易所集团

伦敦证券交易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

香港交易所

泛欧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

多伦多证券交易所

孟买证券交易所

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

德意志交易所

瑞士证券交易所

韩国交易所

纳斯达克OMX北欧交易所

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

台湾证券交易所

巴西证券交易所

南非证券交易所

西班牙证券市场公司

新加坡交易所

莫斯科证券交易所

泰国证券交易所

印尼证券交易所

马来西亚证券交易所

与王晓非一起学习新的知识~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巴黎证券交易所》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巴黎证券交易所、分红型基金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