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近年来,基金进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截至2021年9月,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近2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其实在基金成为投资新宠之前,也曾被冷落,甚至饱受诟病。
跟随市场的波动,基金在大众心里的位置起起伏伏,让人不禁会问:你真的了解基金呢?它从哪里来,又会引导我们的财富去往何方呢?
近日,由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组织拍摄的投资者教育纪录片《基金》正式登陆***财经频道(***-2) 。纪录片第一集《因何而来》通过讲述基金的诞生,将投资者带入到整个行业的发展历程中来,深入释义“什么是基金?”的同时,也解答了大多数人对各类基金产品的基础疑问。
基金是如何诞生的?
人们对投资的热衷,其实是对不确定的未来的应对手段。
正如第一季纪录片《因何而来》中所说,刀耕火种时期人们会将采集到的种子留下一部分,播撒在土地中,期待在未来收获。现代人则通过购买保险、房地产、珠宝、股票、债券等资产来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然而投资本身就是一件充满不确定的事情。资本市场自中世纪于*启动后,随着股票、债券等部件的加入,它变得越来越复杂。
这种日渐增加的复杂性,可以说对个人投资者来说并不友好。个人投资者要想获利,必须要跟专业投资者同场竞技,劣势明显。所以越来越多只身冲进资本市场的人不得不承认:投资,是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它是有门槛的。
按照现代社会的分工模式来说,就应该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1822年,一种由专业投资人提供的投资服务出现在荷兰,这就是基金的雏形。1868年第一支汇聚零散资金由专业人士管理,可以让中小投资者分享收益的投资基金正式诞生于英国。1924年第一家共同基金(即公募基金)诞生在美国。
1998年,基金正式来到中国,开始参与对中国经济的塑造。截至目前,我国公募基金总份额已接近24万亿元,随着通过基金进行财富管理成为国民共识,越来越多人因基金投资而改变。
基金可靠吗?它是如何运作的?
对于1998年基金开始进入中国,浙商基金董事长肖风在《基金-因何而来》中说到:这是一个被需 求驱动的过程,当国家经济发展到某种状况时,当国民的财富聚集了某种程度时,必然会有对投资或者理财的需求产生。
但是在中国文化里,很少有人会把自己的“真金白银”交给别人来管理,再加上近年来各类理财诈骗、金融诈骗层出不穷,让不少人下意识保留了对基金的看法。正像文章开头说的那样,基金在“大红大紫”之前其实几经冷落。
的确也是如此: 一个陌生的投资产物,如何能让大众放心把钱交到你手里呢?因此“基金托管人”的概念就诞生了。
基金托管人,是指直接控制和管理基金资产的第三方中立机构,作为投资者权益的代表,它保证了“基民”投资资产的安全。
实际运作中,基金托管人的角色多由百姓信任度较高的银行担任。按照这套逻辑,投资者买基金的钱将由基金托管人保管,而发行基金产品的机构只有“按规矩”投资的权力,从而有效杜绝了私自挪用的可能。
除托管制度外,基金行业还在投资信息披露、销售公司和人员管理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规范,构建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为核心的运作监管体系。而所有这一切制度设计的初衷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不受侵犯。
建立了资金安全方面的信任,公募基金就可以集百姓之财,来获得投资资本的募集。但有了资本只是最开始的第一步, 想要做成场好的投资,即使对基金经理来说,也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
据《基金-因何而来》统计,目前A股拥有4000余家上市公司,分属26个行业,分布在中国274个城市和地区。基金经理要努力从漫天信息、各种数据中甄选出真正的投资机会。
所以说“买基金,其实就是买基金经理”,一位*的基金经理不管是在追求收益还是抵御风险上均作用重大。《基金-因何而来》统计,截至2021年9月底,在中国资本市场中有2700余名公募基金经理,他们管理的超过23.9万亿的资产,相当于是全国居民储蓄的1/5。
当然了,作为基金掌舵人,基金经理想做好投资,其背后离不开一个强大的团队和一套科学完善的投研体系来支持。
概括来说,一只基金的投资是从研究员的行业调研报告,到投资决策,再到基金经理的执行,最终才会以“业绩”的形式为基金的运作画上句号。
基金解决了哪些投资问题?
基金将个人投资者的钱汇聚成庞大的资本,交由机构投资者管理,从而促进资本市场更稳定、更健康,这是基金在中国愈发壮大的重要原因。
对于包括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来讲,他们可能是会更长期的投资规划,可通过对上市公司的研究去发现价值,持续分享公司成长的红利,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价值投资。另外其本身投资行为也更加的成熟和稳定,有助于资本市场的长期繁荣。
正如上海*金融学院理事会执行理事屠光绍在《因何而来》中总结到,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不光是在平衡市场,解决市场波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支撑我国资本市场结构的丰富和完善。一个 多层次的、成熟而稳定的资本市场,没有机构投资者是支撑不了的。
从个人投资者的角度,无论是《因何而来》中的专业投资者李希民,还是业余投资者钟声远,很少有人能把投资真正当成“长跑”。常常是在市场短期波动中“追涨杀跌”,最后发现努力和收益竟成反比,落了个身心俱疲。
而投资市场的这种成熟和稳定,恰恰正是“钟声远和李希民们”所向往的。市场日臻完善,投资者也容易通过基金分享中国经济崛起的红利。
(本文文字版权属招商银行所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在任何情况下,本文资料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广告、要约、要约邀请,也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仅供交流使用。)
08月01日讯 大成中华沪深港300指数(LOF)A基金07月29日下跌0.36%,现价1.112元,成交0.33万元。当前本基金场外净值为1.0672元,环比上个交易日下跌1.64%,场内价格溢价率为0.73%。
本基金为上市可交易型股票型基金、指数型基金,数据显示,近1月本基金净值下跌5.97%,近3个月本基金净值上涨2.38%,近6月本基金净值下跌7.98%,近1年本基金净值下跌14.20%,成立以来本基金累计净值为1.0672元。
本基金成立以来分红0次,累计分红金额0亿元。目前该基金开放申购。
基金经理为冉凌浩,自2019年03月20日管理该基金,任职期内收益6.72%。
*基金定期报告显示,该基金重仓持有腾讯控股(持仓比例6.06%)、贵州茅台(持仓比例3.63%)、汇丰控股(持仓比例2.71%)、友邦保险(持仓比例2.62%)、美团-W(持仓比例2.45%)、宁德时代(持仓比例2.21%)、建设银行(持仓比例1.63%)、招商银行(持仓比例1.57%)、中国平安(持仓比例1.52%)、中国平安(持仓比例1.01%)。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2年2季度,全球资本市场出现了分化走势,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走势欠佳,但港股及A股走势则相对较为稳定。
在2季度,压制港股及A股走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互联网行业的政策风险增大,加剧了市场的担忧,对互联网平台公司估值形成了较大压力;(2)美国监管当局严格执行关于中概股上市地位的监管要求,引发了中概股的下跌,从而导致恒生科技主要权重股下跌;(3)境内疫情的反复,各行各业遭遇冲击,导致2季度中国宏观经济短期承压,拖累相关股票下跌。
但是,近期这些因素都发生了改变,港股及A股也出现了一定反弹,主要包括:(1)互联网公司的监管环境趋于正常化;(2)中美监管当局对于中概股监管问题正在积极进行协商,以期完美解决问题;(3)境内疫情逐步缓解,社会经济活动逐步恢复,国务院也采取了多项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有助于经济增长。因此,沪深港300指数出现了大幅反弹。
沪深港300指数经过1年左右的下跌,从技术层面来看,调整已经很充分;从估值方面来看,也是历史*水平区间;从基本面展望来看,未来互联网公司的监管环境可能会趋松,同时中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也有望逐步恢复,因此,从大概率来看,沪深港300指数未来的走势有望比较乐观。
本基金为被动型指数基金,其投资目标就是要复制指数的收益率。本基金将坚持被动型的指数化投资理念,持续实施高效的组合管理策略、交易策略及风险控制方法,以期更好地跟踪指数,力争将跟踪误差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报告期内基金的业绩表现
下面,干货奉上
看到别人手里的基金涨得快,很多投资者往往容易焦虑并对手头的基金产生质疑,甚至像炒股一样频繁更换或者交易基金,然而,频繁换基金可能很难有超额收益。
首先,频繁更换太费钱。大部分基金有7天内的惩罚性赎回费,以股票基金为例,不考虑申购费的优惠,买卖进出的一次交易能有将*1.5%申购费用和1.5%赎回费用的费用产生,频繁买卖并不划算。
其次,频繁更换费时间。买基金一般需要“T+1个交易日”确认,卖出甚至可能要等2-7个交易日才能到账。不断买进卖出,不仅给资金流动性造成影响,也有可能在频繁申赎中反而错过了市场中的好时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短期的表现很难代表一只基金的长期能力,而频繁更换基金极度考验择时能力,然而择时、预测市场涨跌这个近乎于“玄学”的技艺,很多基金经理都认为自己并不具备,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更难,不仅耗费精力还很容易陷入追涨杀跌的情况。
基金是长线投资,面对市场的变化无常,小欧建议,在选择买入一只基金之前多花些时间和精力,考虑清楚,买入之后,则更需要一些耐心持有。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论什么时候买基金,都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千万不要因为“朋友推荐”或者“适合抄底”就草草买入超出风险承受范围的基金,不然一旦风险来临,可能会面临痛苦的割肉抉择。
其次,近期股市震荡,那在这种行情下,确实可以适当配置一些追求稳健的基金,比如债券基金、固收+基金,尤其在市场非常震荡时,可以力争好一些的投资体验。
具体的配置建议大家可以看下前不久的文章《今年赚钱的基金有哪些?》
最后,最近大盘持续震荡,上证综指回归3211点(截至2022/4/15,wind),上一次在这个位置还是在2020年,因此不少人认为近期适合“”抄底“买一些权益类基金,但小欧还是要再次强调,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择时”是非常难的事情,基金更适合长期持有,如果真的很看好后市,不如选择定投或者分批加仓,用时间换空间,争取更好的收益。
分享3个日常投资中常见的风险指标:
1、标准差—— 用来衡量基金波动的“大小”
想要了解基金“稳不稳”,就需要衡量其波动的大小,我们一般会用【标准差】这个指标来衡量。标准差的定义和概念,相信大多数小伙伴都能理解,小欧这边就不多做赘述了。结论就是标准差的值越大,体现其波动性越大,也就是越不稳定。
现在很多第三方基金网站,比如晨星网、天天基金网等,公开信息都会标注该标准差的具体值甚至会给出风险等级判断(如下图所示),大家可以灵活运用起来。
(天天基金网)
2、波动率——帮助我们判断基金的高收益是“靠实力还是靠运气”
基金的波动率是指基金投资回报率变化程度的度量,就是反应基金收益波动的指标。对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波动率这个指标能反映风险,而我们投资则需要把控风险。
现在很多软件都有基金PK的功能,可以参考波动率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基金:
(中欧财富app)
3、*回撤——帮助判断基金风险是否与投资者承受能力匹配
*回撤是指某一时间周期内,基金产品收益率下降幅度的*值。通俗点说,就是某基金历史产生的*亏损值,可以帮助客户判断自己能否承受该基金的风险。
一般我们在买入基金前,*回撤可以提示自己想买的基金在历史最倒霉的时候曾经跌了多少,如果自己不能承受这种波动,就不要买入。
基金收益和风险是共存的,我们在看基金业绩以外,还需要了解怎么看一个基金的风险水平,帮忙我们更好的匹配风险承受情况,选择适宜自己的基金产品。
这道题需要有请小欧的好朋友——中欧财富来替大家解答!
中欧财富:
碳中和概念最近两年实在是火,相关投资机会轮番上场,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投资方式。
这位提问的小伙伴应该关注到了碳中和基金。这里和你分析一下,大家可以按需选择!
市面上有很多碳中和主题基金,截至目前,全市场名字带“碳中和”的基金就有13只(来源wind,2022/4/14,区分AC份额)。碳中和基金属于新兴行业主题基金,通常波动较大。而且,这类基金对基金经理的专业能力要求非常高,要求基金经理不仅懂投资,更要懂行业,能力圈能够覆盖新能源车、光伏、新材料、智能制造等等细分赛道。
这类基金适合能够承担高波动风险,有精力深入了解基金/基金经理的投资者。
投顾是动态配置的“一篮子基金”,收益来源更多元,风险也相对分散一些。投顾策略从全市场精选成分基金,力争打造优质的碳中和战队。同时,还会根据碳中和各发展阶段的变化,动态配置,争取享受每个阶段的碳中和主题红利。
投顾采用授权管理,化繁为简,更适合没有富余精力打理账户的投资者。
Tips:碳中和的概念非常广,一些名为“新能源”、“低碳”、“环保“的基金,虽然名字中不带”碳中和“,但也是相关赛道的主题基金。
先解答,“10%”的机构投资占比肯定属于正常的。事实上,并没有哪项数据表明具体某一个区间的机构占比值是最合理的。
小欧罗列了下各类型基金产品机构投资占比情况,也供大家参考平均水平。
(数据wind、2021年基金年报,截止2021/12/31)
事实上,机构投资占比更多跟基金的类型、运作方式以及机构侧重的因素相关,偏债型的基金占比普遍比较高,一方面机构的资金相对更加“求稳”,另一方面机构大多会有一定流动性的需求,货币型和债券型更能满足机构的需求。
还有两个点可以跟大家分享下:
1、有朋友担心机构投资占比太高,一旦机构资金撤离会有清盘风险,这个可以基于“规模”和“比例”两层维度考虑,普通基金如果规模很小,比如低于2亿,机构占比超90%,那就要担心些;
2、如果是普通偏股型的基金,大家可以留意机构这一占比,所有机构占比超过50%的话,说明各机构比较看中该产品,机构做研究分析的人相比个人更专业,那么这种情况也可以给我们普通小散做一个参考,不是有那么一句“机构是聪明钱”的说法嘛。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材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收益。投资人应认真阅读相关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信批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标、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的过往业绩井不预示其未来表现,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井不构成基金业绩的保证。
投资者应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者获取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预示未来表现,也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其中的观点和预测仅代表当时观点,今后可能发生改变。未经同意请勿引用或转载。费率优惠情况以APP页面展示为准。
近日,中基协披露了今年一季度的基金销售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
其中,蚂蚁基金非货保有规模从1.3万亿元降至1.2万亿元,招商银行的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从7910亿元降至6798亿元。
不过在券商方面,一季度部分券商的保有规模却出现了大幅上涨,比如华泰证券的股混保有规模从去年四季度的850亿元上升至今年一季度的1230亿元,一举超越了中信证券。
蚂蚁、招行、天天均环比下降
先从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保有规模来看,不少销售机构一季度的保有规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保有规模前三位的依然是蚂蚁基金、招商基金和天天基金,非货保有规模分别为1.2万亿元、7596亿元和6175亿元。
虽然前三甲累计的非货保有规模累计超过了2.5万亿元,但相比于去年四季度,各家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滑,其中蚂蚁基金从1.3万亿元下滑到1.2万亿元;招商基金从8701亿元下滑至7596亿元;天天基金从6739亿元下滑至6175亿元。
另一个数据也能看出保有规模的下降,去年四季度,非货保有规模要跻身前10,至少要达到1707亿元,要跻身前20,至少要达到870亿元,但是今年一季度,非货保有规模第10位和第20位的数据分别为1464亿元和650亿元。
再看股票+混合公募基金的保有规模,前三甲分别为招商银行、蚂蚁基金和天天基金,保有规模分别为6798亿元、6142亿元和4639亿元。
环比来看,这3家机构同样出现明显下降,去年4季度,这3家机构股票+混合公募基金的保有规模分别为7910亿元、7278亿元和5371亿元。
另外,从排名前十的机构还可以发现,去年四季度要跻身前十的门槛是1658亿元,今年一季度则是降到了1427亿元。
华泰证券股混保有规模超中信证券
一般来说,股票+混合型基金,是比较贴近权益市场的产品,在权益市场表现不佳的时候,即使是没有大规模的赎回,本身的净值规模也会出现下滑。
不过,在市场表现不佳,投资者申购热情不高的情况下,依然有部分机构一季度的保有规模实现了增长,特别是券商机构,在一季度表现还是非常抢眼。
比如华泰证券,去年四季度股票+混合型基金的保有规模是850亿元,今年一季度大幅上升至1230亿元,一举超越中信证券,而非货保有规模也由去年四季度的932亿元上升到了1316亿元,与中信证券持平。
同样在一季度实现增长的还有广发证券,去年四季度股票+混合型基金的保有规模是702亿元,今年一季度反而上升到了770亿元;银河证券,去年四季度的保有规模是481亿元,今年一季度反而是上升到了552亿元。
另外,整体来看,去年四季度要跻身前100强,门槛是25亿元;今年一季度,门槛提高到了29亿元。
货币基金成避风港
一季度规模增长超50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非货规模以及股混规模以外,如果单从货币基金来看,与去年年底相比,今年一季度货币基金规模增长5313.09亿元。这一数据来源于天相投顾。
在A股行情表现不佳时,许多资金一季度选择货币基金作为“避风港”。这其实也是头部销售平台普遍出现保有量下滑的另一原因,有网友甚至感叹,“折腾一年不如放余额宝”。
蚂蚁基金表示,2020年疫情以来,国内资金面宽松导致市场利率持续走低,今年市场更是反复震荡,货币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也一直维持在2%左右。但货币基金凭借收益稳定、门槛低、支取灵活的优势,成为不少普通投资者的避险选择。
不过货币基金和权益基金,有时就像是一个跷跷板,当权益市场赚钱效应开始回升时,往往货币基金的规模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基金频道》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基金频道、大成300基金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在网上平台嬴钱风控部门审核提现失败,网上被黑的情况,可以找...
在平台好的出黑工作室都是有很多办法,不是就是一个办法,解决...
农银理财和农行理财的区别是什么含义不同。农银理财是农业银...
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华利集团公...
本文目录一览:1、20部德国二战电影2、元宇宙概念股有哪些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