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园股票(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净值)林园股票*消息

2022-08-04 12:52:29 股票 group

林园股票



本文目录一览:




“林园买金龙鱼”,火了,就像去年“林园买片仔癀”一样。


从前几年开始,老鱼就在关注私募大佬林园,从年化收益来看,他应该是通过A股长期考验、在所有私募里属于1%头部的投资人。


2019年至2020年,他的神操作便是80元开始建仓中药龙头股片仔癀,边涨边加,涨到200的还在加,直到300-400区间开始减持,而且是清仓式减持,*时三只产品进入片仔癀前十大流动股东,现在只有零头了。


片仔癀一战,再次奠定了他的江湖地位。老鱼当年也在80元左右买入片仔癀,某种程度上也是受了林园影响,多少有点抄作业的成分,只是涨到200出头的时候,就觉得估值太高,然后慢慢卖出,做不到像他那样能拿到300甚至400。毕竟咱们还是俗人。


到了2021年,林园又有了大动作,建仓的另一只传统行业的龙头股:金龙鱼,两只产品同时现身前十大流通股东,最市持仓市值近三亿,再次引起众多投资人的关注。


为什么投资金龙鱼?


林园说:跟嘴巴相关的东西是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人生无非“吃喝”二字。凡是跟嘴巴相关的,每个人的消费量是差不多的,欧美国家的人和中国人消费的“量”是差不多的,价格上有些差别,但总体上相差不大。这些都是一些快速消费品,对未来比较容易把握。


“嘴巴”是指人的基础消费,相关企业的账目容易算清楚一些,所以我们还是倾向于选择这样的公司。


除了林园,自然人孙煜也现身十大流通股东,在坊间“游资大佬”孙煜与徐翔、章建平等人齐名,金龙鱼上市以来*的一次龙虎榜数据,正出现了孙煜的席位。


除了游资和私募大佬青睐,包括易方达、华泰柏瑞、广发在内多家公募基金也在介入,另外QFII新加坡政府基金进行了加仓,穿透后金龙鱼的母公司正位于新加坡。


林园为什么会买入金龙鱼?正如他自己多表达过的观点:我只买跟嘴巴有关的股票:食品+药品。他的基金产品50%以上跟嘴巴有关!


金龙鱼,作为粮油龙头,真正跟嘴巴***相关。


金龙鱼于2020年10月15日在创业板上市,发行价为25.7元。虽然在上市的首个交易日金龙鱼仅报收56元/股,但是在上市之后,金龙鱼股价一路攀升。


2020年全年股价大涨321.48%,并于2021年1月11日股价飙升至145.62元/股,随后股价回落。


截至3月31日收盘,金龙鱼股价报收77.48元元/股,回调幅度高达48%,林园去年四季度建仓,极有可能跌回成本线,甚至有可能出现浮亏。

2020年底,他在一次论坛上回应了为什么只买嘴巴相关股票:

中国人现在你说缺什么

嘴巴不缺

我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嘴巴嘴巴

跟欧美国家去比 比钱咱们肯定比不过

咱们就比这个嘴巴 嘴巴比他们多

用于健康或者用于吃饭消费的钱

穷人和富人是差不多的

但是你去跟人家比投资

比一些需要金钱来推动的东西

咱们是比不了的

那么这个时候

和人头有关方面去比

中国是*有优势的 就是人多

那么我们就集中在中国人多这个特点上来投资

不会错的。


抛开林园的背书,客观分析金龙鱼,这是一家好公司吗,是一只好股票吗?


金龙鱼:规模大毛利低的巨无霸


2020年金龙鱼实现营业收入1949.22亿元,同比增14.16%,净利润为60.01亿元,同比增10.96%,基本每股收益1.21元。此外,金龙鱼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11元(含税)。


可以看出,近5年来金龙鱼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稳步攀升,其中营收已经接近2000亿元,在食品饮料行业*,远超贵州茅台、海天味业,在食用品整体市场份额逼近40%。


不过金龙鱼的毛利率、净利率均偏低,远远低于茅台和海天,这或许也是早期资本定价顾忌的因素之一。实际上这与其重资产薄毛利的行业属性有关。


分季度来看,2020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金龙鱼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99.16亿、470.57亿、530.20亿和549.28亿,净利润分别为12.16亿、17.92亿、20.82亿、9.11亿。


显然,第四季度的净利润出现了明显的跳水。对于下滑的原因,不难发现是套保损失35亿确认带来的短期影响,占利润总额的近40%。


中金公司分析,金龙鱼套期保值的亏损会在2020年业绩体现,考虑公司存货周转周期约3个月,套保对应的现货交易盈利仍未确认销售且未进入当期损益表,这导致了2020年业绩低于市场预期。


民生证券较为乐观地认为,套保衍生品对应的现货产品销售预计将在2021年实现,未来该业务下的业绩有望随现货销售展开而逐步转回。


关于金龙鱼,今年以来券商推了17份研报,均给出增持和买入评级。


从 林园过往的访谈内容来看,他多次提及买入金龙鱼或与其为刚需有关。在2020年年底的路演中,林园就明确表示自己看好一些刚需行业,比如说乳制品、粮油食 品。林园还指出,“与全球相比,我们这两块还是相差巨大。毫不夸张地说,与全球相比,我们的乳制品行业、粮油行业还是少年阶段。”

对于乳制品行业的投资机会,林园依旧维持此前的看法,认为乳制品按照发展周期来看,现在还处于青少年阶段,还没有产生真正的龙头,依旧充满机会。

至于中药板块,林园表示自己是中国人,老祖宗的东西还是值得留下的,并且中药确实是有效的,但是自己并不评价中药外包模式。

关于医美板块,林园还表示,虽然医美是目前公认的一个好赛道,但自己并不会去投资。行业继续繁荣,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现在资本都在向医美靠拢,但门槛并不高,最后肯定会过剩,这是投资的常识。



3月30日,林园在“大咖面对面”栏目中做了一场直播,对于A股,林园作出四点*提醒:


一,林园提醒:跌30%不可怕,现在还是牛市初期


林园认为,长期来看,市场仍是牛市初期的趋势,这个格局并未改变,而在牛市中股票下跌30%是正常情况。“投资者要大气一点,原谅自己,我的持仓也下跌了。”


现在不是谈论“顶”的时候,(牛市)才刚刚开始,大家都还在亏钱,怎么能到顶呢?到什么时候涨的大家都不敢相信的时候了,基本是全民都解套了。


二,林园:科创板股票变化太大,要小心


我 不怎么关注,因为我知道这个板块变化非常大,很难赚钱。你就是把风口上的科技企业拿来观察,大股东可能挣钱,但是股民能挣钱的科技企业没几个,苹果也是这 样。很多人在阿里上赚了大钱。但是没有一个能让股民赚钱的。科技企业上市的时候价格都很高,大股东能赚到很多钱,他把肉都吃完了,你就只能去喝汤,有的连 汤都喝不到。有时候一不小心,它还破产了,因为变化太大,所以股民参与要小心又小心。


三,林园:抱团股是必然选择,会持续下去


对于抱团股,林园认为不止在中国,在全球都是很普遍的。抱团并非机构“商量”的结果,而是资金的一种自然选择。资金往头部公司集中的规律是全球性的,不仅中国资金,全球资金都在流入头部公司。2016年以来,A股市场的资金就在流入头部公司,这个趋势已经延续了好几年。由于全球竞争愈发激烈,生产过剩已经是全球现象,资金通过常识选择头部公司,也就是抱团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三,林园提醒:不要买银行股和地产股


大家都说银行的便宜,我说不要去研究了,根本不要去,你有几天去银行?即使你买资产,也不要去买那个资产,银行员工多得是,谁知道是什么资产?你看着便宜,实际未来市场没那么大,那就是有问题,有风险的。我说它几十年以后,有可能价值归零,你去研究,你去搞。


比如说零几年的钢铁、煤炭,那都是*的行业,那时候煤老板都能挣钱,中国的钢铁老板一定是有钱的,今天的房地产,都是一样的,总的来说需求是没有那么旺盛的话就麻烦。


谁敢说今天的房地产不是繁荣?极度繁荣,泡沫巨大?你看看那些融资,因为他们那时候即使赚了钱,说是钱存银行,他还要去扩大生产,继续收购,今天的地产也一样,这种恶性循环改不了的,因为过去几十年他们都是对的,这是人的思维惯性。所以在这上面,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最近股市动荡,不少股民遭受损失,对此林园说,任何人进股市,首先就要想到的是风险。

他说:自己投资,自己把握。股市本来就具备高风险,既然要投资亏了也不要去哀声叹气。还是要大气点,原谅自己,钱最后都是一张废纸。当然,投资之前我们每个人都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首先要想到风险。




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净值

7月13日天山铝业(002532)涨6.14%,收盘报7.26元,换手率4.54%,成交量104.98万手,成交额7.42亿元。该股为农机、乡村振兴、有色 · 铝、水利、有色金属、大农业概念热股。资金流向数据方面,7月13日主力资金净流入2.19亿元,游资资金净流出8511.83万元,散户资金净流出1.34亿元。

重仓天山铝业的前十大公募基金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3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2家,增持评级1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12.32。

根据2022Q1季报公募基金重仓股数据,重仓该股的公募基金共16家,其中持有数量最多的公募基金为博时价值增长混合。博时价值增长混合目前规模为22.97亿元,*净值1.093(7月12日),较上一交易日下跌0.64%,近一年下跌18.0%。该公募基金现任基金经理为王凌霄 曾豪。曾豪在任的基金产品包括:博时价值增长贰号混合,管理时间为2022年7月6日至今,期间收益率为-1.64%。王凌霄在任的基金产品包括:博时价值增长贰号混合,管理时间为2022年4月6日至今,期间收益率为2.5%。

博时价值增长混合的前十大重仓股




林园股票*消息

随着新能源产业链上市公司小康股份(601127.SH)定增结果的落地,曾表示“暂时不会碰新能源、没有能力研究新能源”的林园,也入局了。

7月15日,小康股份披露,运作半年的71.3亿元定增已经落地,发行对象包括广发基金、华夏基金、林园投资、中信证券、UBS*等众多国内外知名机构,同时热衷于参与新能源定增的神秘牛散——周雪钦,也再次现身于此次公司的获配名单之中。

在此次小康股份定增中,林园旗下深圳林园投资管理的林园投资309号私募基金获配498.27万股,获配金额为2.59亿元。

今年2月林园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能源是一个发展方向,但是我们不投,我们只投与‘嘴巴’相关的产业。新能源是国家鼓励的,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是这么考虑的,它一定是行的,只不过,在具体投哪一个企业的层面,我们确实把握不住,还是把风险管控放在第一位。”

那么参与小康股份定增是否意味着这位民间私募大佬对待新能源态度即将发生改变?

对此,林园*回应第一财经

实际上,这也不是林园*建仓新能源。

林园称:“实际上一年前已开始介入(新能源投资),这次基本是用以前赚的钱买一点(小康股份)。”

强化新能源概念,拟改名

小康股份是一家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业务的科技型制造企业,拥有研发、供应、制造、销售体系。

整车方面,公司主要产品谱系包括SUV、MPV、微型商用车等,覆盖了新能源车和传统车型,主要代表车型包括问界M5、赛力斯SF5、风光MINIEV、风光580、东风小康K01和瑞驰EC35II等。

为了进一步强化市场对其“新能源企业概念”,公司将在7月27日召开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会议,商讨关于变更公司名称的议案。

议案中,公司提议将中文名称由“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最终以市场监督管理局核准的名称为准)。

小康股份给出更名理由是,“公司自2016年布局新能源汽车业务,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持续的研发投入,已成为一家以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销售为核心业务的科技制造企业。为便于投资者准确理解当前公司定位,使公司名称与业务及战略规划相匹配,统一公司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公司拟变更公司名称并相应调整公司证券简称”。

努力强化新能源企业形象的小康股份也搭上了自4月27日以来股市的这波反弹行情。通联数据显示,在4月27日至6月28日的41个交易日内,小康股份股价上涨幅度高达141.54%。

除了“新能源概念股”,小康股份还是“华为概念股”。

7月4日晚,华为开了一场新车发布会,和小康股份联合推出了问界M7大型SUV,售价从31.98万元起步。

一位分析师表示,深圳的补贴政策特别给力,问界全系*可以补贴4万元,问界M7的起售价变成了不到28万,在市场上有比较大的竞争力。

2021年3月,小康股份与华为达成合作关系。双方直接选择了最深入的合作模式——“华为智选车模式”,华为深度参与产品定义、整车设计以及渠道销售。

刘格菘减持,林园入局

兼具华为概念股和新能源概念股的小康股份被多名大佬看好,广发基金为本次定增的*买家,获配2835.71万股。

广发基金对小康股份有多偏爱?通联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末,广发基金共持有小康股份1.01亿股,持股总数占流通股比例为9.83%;作为对比,持有小康股份数量次席的华夏基金,仅持小康股份362万股,占流通股比例为0.35%。

此外,中信证券在此次定增中获配股数2227.78万股,获配金额11.58亿元,锂电池行业的国轩高科最终也得以挺进这17家获配名单。

除了林园投资外,有3家私募也出现在认购名单中,分别为优优财富投资、西藏源乐晟资产、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分别获配40万股、1000万股、39万股,获配金额分别为2.06亿元、5.2亿元、2.05亿元。

当多家知名机构参与小康股份定增时,一些基金经理却已开始减持。

根据7月14日公司定增公告,广发基金旗下知名基金经理刘格菘旗下两只基金,广发行业严选减持小康股份187.2万股,广发科技先锋减持176万股。

2021年6月28日,刘格菘旗下广发双擎升级混合和广发科技先锋混合同样以增发的形式,出现在小康股份前十大股东名单中。

2021年三季度,两只基金大举加仓,分别加仓252.81万股和113.13万股。

2021年四季度末,刘格菘旗下的又一只基金广发小盘成长混合,再度出现在小康股份前十大股东名单中。

但7月14日小康股份定增公告显示,6月30日至7月14日期间,广发行业严选减持小康股份187.2万股,广发科技先锋减少176万股。

而广发小盘成长混合也于今年一季度减持小康股份50万股。




林园股票投资的书籍


一、不值得买,也不值得读

散户对于林园这样的投资者很容易产生崇拜之情:8000 万到 300 亿的超高收益率、信心爆棚的坐而论道、身边朋友的现身说法、中国版的巴菲特(活的)……林园平时谈论的,也似乎是业界认可的“价值投资”,买的也是价值投资者的至宝“贵州茅台”,不看 K 线、不听消息似乎也继承了巴菲特的“衣钵”。这一切的一切都导致了这本书的价格(定价是 168 元)远远高过其内含价值(虽然书中林园的朋友说“关于林先生的这本书我一直定期重温,10 年至少重读 10 遍”)。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本书的营养价值并不高。

之所以这样觉得,原因有三:

其一是本书的作者是王洪而非林园,很多内容与其说是林园自己的看法,不如说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林园的做法,谈了谈自己的理解。王洪是谁呢?根据介绍,1964 年出生于湖北洪湖。教育经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比较文化博士班(博士肄业、硕士毕业)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EMBA 工作经历:在中关村做过 3 年电脑销售;在上地做过 3 年房地产开发;在海淀做过 9 年文化娱乐出版。1993 年投身股市,从业 14 年(现在算应该有 27 年了),近年来跟随林园专职研究上市公司,深得林园投资真传。说王洪先生的履历,没有贬低的意思,我相信王洪先生在投资上也有很多心得体会。但是,这不是林园的。全书的前九章都是王洪先生自己的看法(虽然据说是根据林园口述和微博写成的),这点是需要注意的。如果想了解林园先生的思路,建议直接读第十章到第十三章。

其二是这本书是 2007 年《中国股神林园炒股秘籍》这本书的再版。再版主要增加了后面三章(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可是后面三章不过是林园最近十年的一些访谈、报道,甚至连一篇林园自己写的文章都没有,倒是多出来一堆粉丝出来无脑吹捧(第十四章),让整本书的结尾显得谄媚无比,体验不好。再看一看价格,2007 年版《中国股神林园炒股秘籍》售价 28 元(虽然已经绝版),加了一些访谈、报道、粉丝吹捧,变成了 168 元。其实这个价格倒是没什么,但是书本身没什么营养的情况下,这个价格就很突兀了。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我读完此书*的感觉就是,林园不过是一个“幸运的傻瓜”,其成功的背后是偶然。偶然的事件天天都有,可你非要做个归因分析,把它叫做炒股秘籍,我觉得就不太地道了。

二、林园到底是怎么赚到钱的

1、1989 年-1990 年:深发展带来的第一波牛市,8000 元到 12 万

这段期间主要是反复操作深发展赚的钱。一方面是股价疯涨,另外一方面是林园频繁穿梭于各个营业部之间(我估计是价差套利)。这段时间,林园赚的是制度套利的钱。

我从网上找了一段话,来侧面印证那段时间的疯狂:

根据老股民李宏生买说深发展原始股得成本推算:

李宏生 1988 年作为深圳发展银行的储户,在柜台上买入了 80 股深发展股票。他清楚地记得当年深发展分红配股的情况,“1989 年是深发展股票第二次分派股息。当时每股派 7 元,并 10 股送 5 股,以同样的比例发售新股,每股股价 40 元(注:此时发展股是 20 股合 1 股)。这样,我的股票变成了 160 股,总的成本是 2540 元。1990 年深发展又进行了 1:20 的股票拆分,我的 160 股变成 3200 股,并派发股息每股 0.5 元,我得到 1600 元股息,同时又每 10 股送新股 5 股,并以 3.56 元价格向大家每 10 股发售新股 1 股。这样,我的股票又变成了 5120 股,成本变成 2079.2 元。不过在领取股息时要扣个人所得税,好像是 6%还是 3%的我没记住,就不算了吧。虽然年底时股价*到了 80 多元,但我都没时间排队去卖,也不想卖……”

对深发展上市,李宏生认为,这支股票给予股民的回报已经够多了,所以上市规范交易的价值远超过黑市炒作的利润。

姑且按这位老股民的成本计算深发展原始股的成本吧 2079.2 元/5120 股=0.406 元/每股。深发展 1991 年 1 月 2 日上市的开盘价是 67.41 元。67.41 元/0.406=166 倍。3 年半原始股东就获利了 166 倍。真是个奇迹呀!

2、1990 年-1992 年:原始股套利,12 万到 1000 万

这段时间上证走出了一波历史上*的牛市,走势


这段时间的涨幅即使在整个 A 股历史中也是非常显眼的:



林园主要买了原野、锦兴、琼民源、深华新等等原始股,这些股票上市后翻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可以说,1000 万以前的林园主要是享受到了上市第一波的红利,本质就是制度套利。这段时间的投资思路是纯投机的,根本谈不上什么投资。

3、1993 年-1994 年:离开市场,炒作房地产,小赚

1993 年-1994 年,股市下行剧烈,高点到低点几乎跌没了 80%:


我们无法知道当时林园是如何思考的,但是结果是,他逃顶了,转而进入了房地产市场。在房地产市场,估计林园的身价在 1000-2000 万之间,和顶峰时股票市值相比,并没有大规模的增长。

4、1995 年-2001 年:A 股牛市,1000 万到 1 亿

从 1994 年*点算,到 2001 年*点止,指数大约翻了 6 倍:


林园这段期间主要买入的股票是深发展和四川长虹。深发展林园的成本可能在 10 元左右,买了 1000 万,40 元脱手,获利 3000 万;四川长虹买入价格 25 元左右,买入约 2500 万,卖出的时候价格 60 元以上,市值 6000 多万,赚了 4000 万。从 1997 年年中到 2001 年,资产大概从 6000 万左右的水平又翻了一倍,达到 1 亿元以上。



5、2001 年-2003 年:海外投资,最终资产 1.7 亿以上

这段描述的并不详细,只说 2000 年到 2003 年,海外投资收益率达到 3 倍。不过想来林园也没有把所有资产放在海外,假设一半(5000 万)的资产在海外,投资回报 3 倍,拿了 1.5 亿回来,加上原来的 5000 万,大概累计资产 2 亿。

6、2003 年-2005 年,绩优股投资,最终资产 4 亿以上

从这个阶段开始,林园的投资风格被人贴上了“价值投资”的标签。但如果查看真实的账户,你会发现,也不太是价值投资:

你会发现,他赚钱的个股主要是白酒(贵州茅台、五粮液)、中药(同仁堂、东阿阿胶、云南白药),其次是银行(深发展 A)和地产(万科 A)。结合 2003 年以来“五朵金花”的行情[1],或许林园只是比较善于发现市场的主流风格。看他持仓,你会发现,与其说他选择了价值投资,不如说这些价值投资的标的逆向选择了他(因为只有这些赚了钱)。

7、2005-2007 年,加杠杆可转债套利+PEG 选股,资产超过 20 亿元

林园这个阶段通过 PEG 选股,选择了一批 PEG 小于 1 的公司(包括招商银行、瑞贝卡、黄山旅游、丽江旅游、上海机场等),并通过加杠杆套利,赚到了不少钱。比如,招商银行借了 1 亿 6000 万,买入可转债,转股后成本 4 元,后来涨到快 20 块钱,这部分就应该赚到了快 10 亿。

8、发产品,暴跌超 50%,销声匿迹

2007 年,成立林园投资公司,募集了第一支基金,后来在 2008 年净值跌破 0.5,一度跌幅接近 60%,林园就此归隐。

2011 年,净值基本上回复原先的水平。2012 年茅台出事,产品略有下跌,后面相对表现一般。到了 2017 年,因为蓝筹回归,产品收益率爆棚,重新复出。

9、复出,资产超过 300 亿元

2017 年,林园因为一直持有茅台等公司,净值涨到 4 元以上,又出来卖基金产品,到处路演、推销。

三、林园——中国特色的“lucky fool”

读遍全书,你会发现林园的投资思路有不少都是被证伪的,比如 PEG 理论、*理论、全球化理论、无风险套利理论、小股本理论……但是即使这样,他依然拥有那么多的资产,在我看来,他不过是诸多靠茅台致富的“幸运的傻瓜”中的一个而已。

林园是一个聪明人,他深谙市场行为的模式,比如上市套利、权证博弈套利、可转债套利。正如书中所说,“林园的财富,超过一半都是来源于无风险套利”。虽然这些模式后来都已经被历史证明了是有风险的,但是林园凭借市场的早期机会,在并没有遇到风险暴露的时候,靠着“聪明”狠狠地从市场捞了一次又一次的钱。

林园也是幸运的,他买入(又靠着他“死拿”的风格)的个股,恰好是中国 A 股中最为耀眼的那几只:贵州茅台、云南白药……但是这有多少是归功于他的呢?我认为微乎其微。换句话说,站在今天,平均找 3000 多人,一人买一只 A 股,只要有钱就买,永远不卖,过了 10-20 年,也会有一个长期持有市场未来 20 年明星股的“大师”走出来,向你推销他的理论和方法。

书中有一段话我认为比较准确描述了林园是怎样的一个人:“据

四、读书笔记与点评

1、“确定性”理论

林园认为“只有把确定性放在首位,才能实现复合式增长”。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所以要寻找公司经营的确定性。在经营确定性的基础上,再考虑价格是否合适。

他认为通过如下选股可以实现投资的确定性:

选自己熟悉的行业要买跟踪三年以上的企业选未来 3 年“账好算”的企业,不买未来盈利不确定的公司

在具体的方法论上,看重:

日常重点研究的股票不超过 30 只;每年新增加跟踪的股票限制在 5 只以内;企业 3 年内年均利润复合增速在 18%以上,市盈率在 20 倍以下;看重分红政策,要求公司多分红,不管是送股还是分现金,必须要送而且得多送,这样可以通过除权填权来获得收益;只要公司盈利状况不发生变化,坚决“持有”;喜欢零库存的公司;卖出的情况: 公司经营出现困难,毛利率持续下降;发现性价比更好的公司;做资产配置,需要同比例下调所持股票的比例,以抵御市场风险。

在选择行业和个股上,他表示:

喜欢“*”和“老大”,他认为“*”代表着品牌值得信赖、产品质量过硬,定价能力较强,产品毛利稳定,未来有机会全球化,企业最差的情况就是经营稳定,股票风险相当有限(典型企业包括云南白药、贵州茅台、五粮液、片仔癀、马应龙等等);在龙头企业里面,他比较看好集中度增加的龙头企业(典型企业包括招商银行、中集集团、江中制药、伊利股份、瑞贝卡等等)。看好汽车制造业(宇通客车)。行业未来增速快(国内外),公司成本低,和国外比竞争力强。

点评:林园所谓的确定性实际上并不具备确定性。

在选股标准里,盈利的确定性本来就是不确定的,简单的得出“账好算”虽然大概率是对的,但是长此以往,总会死在小概率事件上;在方法论上,PEG < 1 并不代表企业一定没有什么风险,分红的看法更是对企业资金分配理论的不理解造成的;在行业和个股上,“*”和“老大”也事实上证明并不是确定性更强的要素。比如*里面,也有马应龙这种做不起来的;老大里面,也有中集集团这样一直在徘徊的。林园只是找到了一个现象,却没有很好的找到这类企业的本质。

2、“无风险”套利理论

林园的无风险套利,主要体现在运用可转债和权证。

102.50 元买入招商银行可转债,转股后持有,仓位 30%;五粮液股改方案中存在认沽权证,但是林园du大股东不想行权(行权需要准备 20 亿现金),因此价格需要在 7.96 元以上。因此在 6.5-6.8 元的价格,林园借钱买股,最终获利;上海机场也有类似的案例,就是du认沽权证不行权(行权需要 77 亿现金),最终获利。

点评:林园通过借钱的无风险套利,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只不过他幸好没有遇到小概率事件。林园之所以能在这个上面挣钱,本质上还是他敢du的性格。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他已经死了好几次了。更何况,这种du大股东行为的,在 2015 年以后遇到了非常大的挫折,很多大股东自己都死在了股市里。所以本质上,林园不过是“幸运的傻瓜”。

3、财务判断

比较神奇的是,林园居然很少花大量时间去研究公司的财务报告。他采用的策略是,选一些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知名企业和国营大企业,远离主业不清的企业。对于财务问题,他的做法是交给别人来看(既看标的公司,也看同类公司),他只是综合多个人的判断进行决策。

如果非要说财务信息,他关注的指标主要有:

利润总额看*额。这里他看的是*值,要求*数量大,这样公司才有扩张的动力;不关心每股净资产。他认为这个指标被人为修饰,不值得关心;ROE。一般要求超过 20%, 不能小于 10%。这个里面的考量是公司是否会增资扩股以实现股本增长,因为证监会对配股的要求是,连续三年 ROE 平均在 10%以上,而且不能有任何一年低于 6%;毛利率。他要求产品毛利率要高,而且趋势是稳定上升。因为这样他才好给企业未来的收益“算账”,增加投资的“确定性”;账上现金。他认为账上有充足现金的公司更加“硬朗”。

点评:林园大部分的财务判断是没有什么理论依据和逻辑的,而所谓买知名企业和国营大企业,在随后的市场中,也屡屡出现反例。甚至 ROE 这个本来比较正确的财务判断方法,林园关注的也只是符合配股要求,根本没有理解企业内在价值增长的本质和动力。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给林园贴上“价值投资”的标签的,仅此一项就可以将他剔除这个流派了,因为他或许自己都不知道价值投资的价值指的是什么。

4、跟踪和调研

林园认为,需要跟踪企业每月的财务指标,如果企业的基本面发生变化就坚决卖出,有足够的时间让你跑。在跟踪的内容上,他认为,一个就是判断大方向到底好不好,一个就是企业好不好打交道,本质是和企业搞关系。

对投资的公司,每个月至少打一个电话去了解;和茅台厂工人聊天中了解到库存有 300 亿元,市值当时只有 90 亿元,于是不买五粮液了,开始买茅台;和茅台主要销售商核实销量数据;去招商银行调研,认为服务很好,又不像外资收费,得出中资银行收费是迟早的事;调研黄山旅游,发现住宿客满,认为这种情况以后经常会出现;如果企业员工说加班,他会花 1000 元/月一个人,每天去工厂转一圈,核实是否加班;同时找人去城市商店核实产品生产日期;云南白药的药效很好,销量很好,认为是好公司,不知道未来如何,就是“攥着”;调研是主要要感受到员工的信心,寻找员工对企业未来盈利信心很足的公司。

点评:可以看出,林园的调研是相对随意而片面的,很多具备同样特征的企业却没有走出类似的行情就可以说明这一点。而且,后面公募基金和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也让这种蜻蜓点水式的调研显得力不从心,很难从这些信息上获得超额收益了。

5、市场择时和策略

总体而言,林园的策略就是买入持有,不断加仓,一直满仓,拿到牛市。熊市主要配置大盘股,到了牛市期间,会加大对绩优小盘股的配置比例。牛市中敢于持有不断创新高的股票,关注身边人是不是在谈论股票,判断拐点。

林园会选择组合投资来化解投资风险。因此熊市期间持股相对集中,牛市期间持股相对分散。

点评:这个地方更加看出了他本质上和我身边一些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投资者一样,都具有那个年代的烙印,对股市存在着这样的固有印象,而且并不会因为市场的变化进行更新。也更加说明了,他的投资风格本质还是博弈。

6、小股本理论

林园认为小股本的公司更加好,因为股本扩张后会反复送转,反复除权,反复推高。当初深发展的暴涨就是靠的这个。

点评:这个市场行为模式确实是一代人的迷思。至今虽然效应越来越弱的,但是依然有博弈这个事情的人。

7、2007 年后投资理念的更新和变化

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大部分内容是 2006 年底写成的,之后林园就遇到了人生重大的转折点:2007 年资产突破 20 亿元后,他发行了林园基金,随后熊市中净值跌破了 0.5。因此可以通过后面的部分大致了解后面十几年他的理念变化。

目前,林园提的最多的就是“行业+垄断+成瘾”,这个观念似乎主要是由于白酒和医药帮他摆脱了曾经的“噩梦”,他总结出来的。

目前他看好医药股,但是在一次访谈中,当

参考资料

[1] “五朵金花”的行情: https://www.douban.com/note/683239233/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林园股票》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林园股票、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净值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