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2、601898股票
重要通知!
本文信息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官网
1小时前,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刚刚发布了《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相较于2021年的项目指南,粗略看来2022年度项目指南变动不大。最重要的几项改革在指南发布前均已发出公告,这包括了:
2022 年,申请人填写主要参与者时不再列入学生,只需将参与项目的学生人数填入总人数统计表中。
将新批准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纳入包干制实施范围,项目经费申请和审批时以总资助经费的形式支持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工作。项目申请人提交申请书和获批项目负责人提交计划书时,均无需编制项目预算,项目负责人按有关规定自主决定经费使用。
进一步提高间接费用比例,间接费用按比例为:500万元及以下部分30%;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25%;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20%。
简化预算编制,直接费用预算科目为设备费、业务费、劳务费三大类。直接费用中除50万元以上的设备费外,其他费用只提供基本测算说明。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还公布了2021年项目资助情况:
2021年面上项目资助情况:医学科学部的平均资助率为13.79%
2021年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医学科学部的平均资助率为12.46%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受煤炭期货、国际油价下跌带动,煤炭和石油板块股价在今日遭遇重挫。
截至6月20日收盘,同花顺统计的共60只煤炭股票中,43只股票股价下跌,占比71.67%。
其中,上海能源(600508.SH)、山西焦煤(000983.SZ)跌停,晋控煤业(601001.SH)、广汇能源(600256.SH)、兰花科创(600123.SH)、兖矿能源(600188.SH)、中煤能源(601898.SH)等23只股票跌超5%。
中国神华(601088.SH)股价跌4.67%,今日市值蒸发271.66亿元;兖矿能源市值蒸发125.61亿元,中煤能源市值蒸发95.08亿元,晋控煤业市值蒸发28.29亿元。
一位不愿具名的煤炭券商分析人士告诉界面新闻,煤炭股票大跌主要受黑色系期货崩盘影响,“焦煤需求不景气,带动动力煤股票及期货大跌。”
截至6月20日日间收盘,国内商品期货黑色系全线大跌,焦煤期货跌超10%,CZCE动力煤期货跌幅4.16%。
上周焦煤价格小幅上涨,涨幅在100-200元/吨左右,但这进一步压制了下游钢厂利润。部分钢厂开始出现亏损,因此开始短期停产检修计划,钢材采购节奏因此放缓,带动焦炭市场看涨情绪减弱。
据我的钢铁网调研数据,上周末唐山地区钢厂平均毛利润-128元/吨,周环比下调187元/吨。
动力煤市场需求也出现短暂降温。界面新闻自一位港口动力煤分析人士处获悉,6月14日起港口煤价开始小幅下滑。为满足夏季用煤需求,此前港口加速垒库,目前电厂库存已处于高位饱和状态。
“统调电厂、重点及沿海电厂存煤现均位于高位,对长协煤保持刚性拉运,下游需求量不高。”该分析人士称。
同时,化工等非电行业需求一般,市场煤交易冷清,环渤海港口市场略显疲软,现货煤报价回落。
中信证券称,煤炭股价大跌,主要受短期市场情绪转弱影响。国内钢铁价格调降、美联储加息背景下海外大宗商品及油价下跌,也压制了国内煤价预期。
今日石油板块股价也出现大跌。其中,中曼石油(603619.SH)跌停,中国石油(601857.SH)跌幅6.52%,中国海油(600938.SH)跌幅8.31%;中国石化(600028.SH)下跌1.21%。
较上一交易日,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中国石化市值分别蒸发689.7亿元、179.67亿元和49.63亿元,共缩水约919亿元。
这主要受市场预期未来原油供需格局发生变化,市场恐慌情绪延续,国际油价大跌所致。
瑞达期货表示,美联储宣布加息75个基点并将坚定致力于抑制通胀,美欧央行紧缩政策推升经济衰退忧虑,市场避险情绪升温。
欧佩克和国际能源署对原油需求前景发表悲观预期,也使得国际油价遭遇重挫。
欧佩克预计,2022年全球原油需求预测为1.0029亿桶/日,较此前1.003亿桶/日下滑;2023年全球原油需求增长不超过200万桶/日,仅增长2%。
国际能源署在短期能源展望月度报告中表示,因油价上涨和经济前景疲弱,原油需求增速将放缓。
6月17日,布伦特原油价格跌至113.12美元/桶,单日跌幅5.6%;WTI原油价格收于109.56美元/桶,跌幅6.8%。
地质联合基金项目指南的通知
国科金发计〔2022〕22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联合基金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中所述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申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2年6月6日
一、2022年度研究方向
(一)大地构造演化、动力学与古环境。
1.早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性质与构造体制转换(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聚焦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构造、岩浆、变质等重大地质事件及关键问题,研究解析构造体制转变期陆壳增生、物质循环及演化过程,为板块构造启动、构造体制转换提供约束。
2.华夏地块早古生代造山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开展华夏地块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构造转换期大地构造相研究,查明早古生代火山-沉积体系与构造-岩石组合,揭示典型构造混杂岩带构造属性,重建早古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
3.青藏高原南部前寒武纪陆块起源与构造演化(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查明青藏高原南部前寒武纪陆块物质组成、基底时代与构造属性,揭示其在超大陆聚合裂解过程中的构造-岩浆-沉积响应,阐明陆块的起源、裂解与聚合过程。
4.大规模岩床群侵位机制及古环境响应(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开展大规模基性岩床侵位过程及岩浆补给与运移机制研究,建立集侵位、变质脱气及地表隆升为一体的深-浅部耦合模型,揭示岩床侵位对沉积系统、古地理及古环境的影响。
5.成冰纪-寒武纪早期微体生物辐射、时空分布及生态适应(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聚焦成冰纪-寒武纪早期微体生物群的特征与演替过程关键问题,揭示微体生物变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高精度微体生物地层格架,为成冰纪和埃迪卡拉纪年代地层划分提供依据。
6.中生代早期典型生物群特征及生命-环境协同演化(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聚焦望谟生物群或东北亚二叠纪-中生代早期古生物群落结构、生物演替关系及其环境制约因素等关键问题,研究分析二叠纪末大灭绝后生态系统重建过程中关键节点的特征,揭示中生代早期生态系统演化机制。
(二)矿产资源成矿作用与机理。
7.东北亚中生代俯冲带流体性质及成矿效应(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针对东北亚重要区带侵入体有关的金属矿床成矿差异性,研究不同俯冲带流体性质、来源及其对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制约,揭示岩浆演化过程中流体性质演变及其与金属成矿作用之间的成因联系。
8.中亚及邻区镍钴锂矿产成矿规律(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聚焦中亚及邻区跨境成矿带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镍钴锂成矿规律及资源潜力问题,开展昆仑成矿带及境外中西亚造山带中岩浆型镍钴、伟晶岩型锂等矿产成矿背景和富集机制对比研究,揭示跨境成矿规律。
9.西部地区多尺度岩浆-成矿时空发育规律(申请代码1选择D03的下属代码)。
构建西部地区岩浆-成矿知识体系和图谱,研发智能采集数据方法,建立年代学等数据库并实现智能编图,揭示区域成矿带岩浆与成矿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探索其与重大地质事件的时空关系。
10.西部地区关键元素分布规律与资源效应(申请代码1选择D03的下属代码)。
研究西部地区稀土、锂、铀、铜、金、镍、钴等关键元素分布规律,建立地球化学图谱和成矿系统“末端”识别标志体系,发展地球化学块体预测理论和方法。
11.新生代盆山耦合对北方砂岩型铀矿形成的制约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新生代构造运动、盆山耦合对北方砂岩型铀矿形成的控制作用,揭示造山带-盆地-流体-成矿作用之间的联系,查明铀的来源及成矿过程。
12.柴达木盆地第四纪盐湖深部卤水钾锂成矿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柴达木盆地第四纪盐湖深部卤水演变,揭示深部卤水钾锂富集机理,查明优质储层的成因和分布规律,建立深部卤水钾锂成矿模式。
13.喜马拉雅锡多金属成矿作用与关键控制因素(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与锡多金属成矿的成因联系,查明不同类型锡多金属成矿过程,揭示控制矿床形成和保存的关键地质因素,建立喜马拉雅锡多金属成矿模型。
14.陆相火山岩区蚀变成矿系统结构及成矿机理(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针对火山岩区金铜多金属矿床经济高效找矿问题,基于蚀变矿物高光谱及矿物化学研究,揭示重要矿集区火山构造控矿规律、蚀变分带精细结构与元素-蚀变矿物耦合关系,建立多源数据融合的隐伏矿体定位标识体系。
15.铁锰巨量沉积富集机制及关键控制因素(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铁锰巨量沉积富集机制,揭示铁锰巨量富集与重大地质事件的关系,厘定铁锰富集的关键控制因素,完善铁锰沉积成矿模型。
16.伟晶岩型高纯石英形成机制与杂质赋存状态(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伟晶岩型高纯石英形成机制,查明钾、钠、铝、钛、硼等杂质元素的赋存状态及其进入石英晶格的机理,揭示高纯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条件,发展高端高纯石英制备方法。
(三)油气资源成藏作用与机理。
17.松辽盆地陆相基质型页岩油形成及富集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松辽盆地陆相基质型页岩储层孔缝结构和页岩沉积-成岩协同作用,揭示页岩油烃组分在源内运移过程中的分异特征,阐明盆地热演化、生排烃过程及页岩油富集机理。
18.羌塘盆地逆冲推覆构造与油气成藏关系(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羌塘盆地逆冲推覆构造及其对生排烃史、油气运聚、圈闭发育、保存条件的改造作用,建立逆冲推覆构造改造区的油气成藏模式。
19.中扬子古隆起周缘页岩气成藏机理及关键控制因素(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中扬子古隆起周缘页岩气储集过程,揭示甲烷异常释放事件与优质页岩储层形成机制,明确温压场演化及其对震旦-寒武系页岩气成藏的约束要素,阐明页岩气富集与保存机理。
20.川西北加里东期多幕次构造运动及下古生界油气成藏(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川西北地区加里东期多幕次构造-沉积演化过程,查明岩相古地理特征,揭示烃源岩、储层特征及控制机理,建立下古生界油气成藏模式。
21.铝土岩型天然气藏的氦气富集机理(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铝土岩系优质氦源岩生氦能力,查明烃-氦异源同储特征,阐明排氦与生烃的耦合关系及源、储、汇、盖有效配置模式,揭示铝土岩型氦气富集过程及成藏机理。
(四)人类活动与生态宜居。
22.京津冀区域水循环时空变异与水平衡演变(申请代码1选择D01或D02的下属代码)。
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区域水循环通量与关键地学参数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关联模式,构建天空地多源涉水监测数据融合方法,揭示京津冀区域水平衡演变机制,建立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区域水文生态系统诊断模型。
23.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化的地质-生态-水文耦合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1或D07的下属代码)。
研究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化区成土、风化过程及生态水平衡的演变规律,识别生态系统失衡的地质预警信号,界定生态地质-地下水约束下生态承载力临界阈值与生态修复基线。
24.喀斯特流域岩溶碳循环关键过程及岩溶碳汇效应(申请代码1选择D02或D03的下属代码)。
针对岩溶碳汇计量不确定问题,研究喀斯特流域大气、水文、岩溶、生物协同作用对岩溶碳循环影响,揭示岩溶碳循环规律及碳汇稳定性机制,创新岩溶碳汇计量方法。
25.土壤硒碘氟区域分散富集过程及机理(申请代码1选择D03或D07的下属代码)。
研究土壤硒、碘、氟区域分散富集规律、多圈层迁移过程与驱动机制、风险暴露途径等,揭示区域硒、碘、氟分散富集机理,提出硒、碘、氟缺乏/富集区人群健康风险防控方法。
26.地下水驱动的红树林湿地生源要素循环及其生态效应(申请代码1选择D01或D07的下属代码)。
针对受地下水排泄影响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其多界面间物质能量传递过程,揭示碳、铁、硫耦合影响下的营养盐代谢机制,刻画地下水排泄驱动下生源要素的运移模式。
27.二氧化碳地质储层封存性能定量评价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阐明二氧化碳在储层中不同封存机制及相互作用,研发储层多场耦合封存性能定量评价方法,研究井位、注入温度和注入模式等对封存效率的影响,提出储层性能改造措施。
(五)海洋地质及其资源效应。
28.南海壳幔横断面精细结构探测与海底扩张动力学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6的下属代码)。
基于横跨海盆高分辨率百千米级深度地学断面重磁震资料,研究南海洋脊跃迁、非对称扩张等深部动力学过程,揭示南海海盆壳幔横断面精细结构与扩张动力学机制。
29.深海表生战略性矿产资源富集机理(申请代码1选择D06的下属代码)。
研究深海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和富稀土沉积物矿产的成矿背景、分布规律和钴、镍、稀土等元素的富集机制,结合海陆对比,揭示多圈层相互作用对关键金属富集的控制。
30.南海北部高富集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特性与控制机理(申请代码1选择D06的下属代码)。
研究南海北部高富集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特性,基于高分辨地层测量、海底原位监测、岩心与测井分析及模拟,查明储层物性、流体运移方式对天然气水合物富集的差异性,揭示成藏控制机理。
31.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系统温压场演化与流动保障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6的下属代码)。
基于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生产数据,分析储层温压场动态变化、产气效率与水合物二次生成的耦合关系,揭示二次水合物生成与储层-井筒温压场变化响应机理,建立试采过程多手段温压调控的流动保障机制。
32.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流变机理及工程地质风险调控(申请代码1选择D06的下属代码)。
针对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储层工程地质风险调控难题,阐明水合物储层流变特征,揭示储层出砂、失稳机理,建立储层破坏行为跨尺度表征方法,研发水合物试采工程地质风险评价及调控方法。
33.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井中复杂多相流运移与热场耦合机制(申请代码1选择D06的下属代码)。
基于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测数据,剖析试采井中复杂多相流体运移特征,研究多级缩径井筒内多相流体渗流与声波、热场响应机制,揭示试采过程井周热-流时空演化规律。
(六)地质安全评价理论与风险防控。
34.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重大工程选址安全岛评价理论与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D07的下属代码)。
聚焦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动力演化与重大工程地质灾变机理问题,开展地形急变区地应力场评价方法与监测系统研究,发展地壳稳定性多尺度精细评价理论,完善重大工程选址安全岛评价方法。
35.复合型地质灾害链生成灾理论与风险防控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D07的下属代码)。
研究复合型地质灾害易滑地质结构特征,揭示高位远程链式机理和边界层效应,构建多灾种链生成灾模式、风险评价及综合防灾减灾关键方法。
36.高原冰碛土泥石流冻融致灾机理与预警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D07的下属代码)。
研究高原冻融作用下冰碛土固-液耦合碎化机制与泥石流启动模式,揭示冰碛土泥石流侵蚀动力过程与水下运动规律,构建智能监测预警模型与风险评价方法。
(七)地质调查新方法新技术。
37.多地球物理耦合场深部特征与浅部响应(申请代码1选择D04的下属代码)。
开展航空重磁等多地球物理场多尺度联合反演研究,揭示祁连、阿拉善和鄂尔多斯地块的地球物理信号响应规律,查明地体边界断裂位置与浅部响应。
38.无人机高光谱与智能化填图关键技术方法(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研发区域地质调查无人机高光谱与智能化填图关键技术,构建“数据+知识+智能算法”驱动的地质调查智能空间技术框架及原型,建立无人机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智能化填图识别标志。
39.矿山地质环境变化与智能感知技术(申请代码1选择D01、D04或D07的下属代码)。
研发矿山地质环境“天-空-地-人”协同的多要素*感知技术,查明矿山地质环境“岩-土-水-生态”耦合演变过程,揭示采矿扰动下矿山地质环境变化的驱动机制。
二、2022年度资助计划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质联合基金以重点支持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资助期限为4年,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260万元/项。
三、申请要求
(一)申请人条件。
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
2.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四、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本联合基金采取无纸化申请。项目申请接收截止时间为7月12日16时。
2.本联合基金面向全国,公平竞争。对于合作研究项目,应当在申请书中明确合作各方的合作内容、主要分工等。重点支持项目合作研究单位的数量不得超过2个。
3.申请人登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简称信息系统),采用在线方式撰写申请书。没有信息系统账号的申请人请向依托单位基金管理联系人申请开户。
4.申请书资助类别选择“联合基金项目”,亚类说明选择“重点支持项目”,附注说明选择“地质联合基金”。申请代码1应按本项目指南要求选择,申请代码2根据项目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主要研究方向”根据项目研究方向选择相应的方向名称,如“1.早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性质与构造体制转换”,研究期限应填写“2023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
5.申请项目应当符合本项目指南的资助范围与要求。申请人按照重点支持项目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联合基金相关的国家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6.资助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发表论文、专著、研究报告、软件、专利及获奖、成果报道等,应当注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联合基金项目资助和项目批准号或作有关说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共同促进项目数据共享和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7. 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2年7月12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7月13日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五、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与政策局
联系人:李志兰 刘权
电话:010-62329897,62326872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
联系人:向君峰 孟恩
电话:010-58584668,5858466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审核:程秀娟
文|秦四清(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近日,我完成了共计26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国基)申请项目评审任务。我注意到,基金委近年来大力推进基于科学问题属性的分类评价改革,这有助于更加客观地评价申请项目的科学价值。
无论如何,我一直认为创新性是首要评价标准,而不同属性分类的区别仅在于侧重的创新形式不同。例如,“需求牵引、突破瓶颈”类的申请项目无需在基础理论上有较大创新,但在突破技术瓶颈上应有新思路或新认识。
多年来,我遵循注重创新的评价标准,尤其对优青、重点等类型项目,更是从严要求创新性,因为申请人多是 “青椒”中的佼佼者、 “红椒”中的领头羊。只有如此,才能鞭策其挑战科学难题,形成奋勇争先的良好学术风气。
就今年我评审的国基申请项目而言,除立项依据不足、研究思路不清晰、科学问题凝练不到位等屡见不鲜的老毛病仍然存在外,还发现以下问题较为突出。现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今后的项目申请有所帮助。
1.缺乏显著创新性
某项研究的创新性或表现为发现了新现象和新问题并找到了解决之道,或找到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来解决悬而未决的老问题。
我评审的大部分申请项目致力于解决各种与地质灾害有关的老问题,但研究思路和方案仍“换汤不换药”,故不得不怀疑思路的新颖性和方案的可行性。
此外,有些申请人对何谓创新存在误解。譬如,其将一些新技术或新方法(如采用某种新兴的监测手段)的应用视为创新点。
这虽然可能提高观测精度,但往往无助于揭示复杂现象背后的本质机制和规律,故仍然难以在老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自然也谈不上显著创新性。
要提升项目的创新性,申请人需平时通过深度思考凝练关键问题和催生围绕该问题的奇思妙想,这靠“急来抱佛脚”不行。
2.盲目蹭热点
基于大数据的AI方法,炙手可热,成为不少申请人的“灵丹妙药”。AI方法,是通过学习大量案例,以求获得事物的行为规则来预测未来,但本质上仍属于数理统计范畴。
不少申请人未意识到即使把该方法用到*,也难以揭示某种复杂现象背后隐藏的真实规律。这是因为数据与规律之间的映射关系缺乏明确的物理机制这一强约束条件,所以多解性在所难免。
不信,看一个例子:图1是条应力应变曲线,把峰值强度点前的数据给你,你用AI方法能探究出随峰后应变增长,应力不升反降的趋势和规律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图1 应力应变曲线示意图
我评阅过多份利用AI方法预测滑坡灾害的申请书,其应用令人眼花缭乱、“不明觉厉”的算法,实际上是建立斜坡位移与各类影响因素之间的统计关系。这能迷惑少数学术素养不高的评审专家。
然而,大部分评审专家门清:即使统计强相关,也并不表明所得因果关系可靠,这源于上述的多解性。要解决滑坡预测难题,只能在分类的基础上,脚踏实地从物理机制入手,这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
事实上,诸多科学难题之所以长期未被攻克,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实验、观测等手段不够先进、不够全面,不在于数据处理方法不够高大上,而在于尚未找到其“命门”——诸如支配事物演变的物理实体、机制和规律。
鉴于此,与其引入时髦的“噱头”挖空心思蹭热点,以给申请书穿上“皇帝的新装”,不如在日常科研工作中把精力放在探索“命门”上。申请人一旦找到这样的“命门”,并在申请书中言必有中地将之展现出来,拿下国基项目并非难事儿。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41241.html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国自然基金项目查询》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国自然基金项目查询、601898股票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在网上平台嬴钱风控部门审核提现失败,网上被黑的情况,可以找...
在平台好的出黑工作室都是有很多办法,不是就是一个办法,解决...
农银理财和农行理财的区别是什么含义不同。农银理财是农业银...
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华利集团公...
本文目录一览:1、20部德国二战电影2、元宇宙概念股有哪些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