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资实业股吧(创元期货怎么样)

2022-07-27 1:13:08 基金 group

华资实业股吧



本文目录一览:



时间过去了近三年,中天金融(000540.SZ)的重组“拉锯战”打破了前任华资实业的记录。据中国银保监会消息,7月17日华夏人寿被中国银保监会实施接管。这也意味着中天金融步华资实业后尘的概率也越来越大。

或许对中天金融而言,比起一波三折,更怕一潭死水,不如交易失败反而痛快。

自2018年底复牌以来,中天金融便按规定至少每十个交易日披露一次重大资产重组公告。但中天金融每次的例行公事,在外界看来不过是一次次释放出“狼来了”的消息——大量内容近乎“复制粘贴”的公告,昭示着重组进度已陷入沉寂。

市场上几乎已无人相信这出“蛇吞象”的戏码能成功上演,恐怕中天金融自己也不再相信。

华资实业退场 中天金融入局

资本对于险企的觊觎,从未停止。早在2015年,华资实业披露公司非公开发行预案,拟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316.8亿元用于对华夏人寿的增资。按计划,增资完成后,华资实业将取得华夏人寿51%的股权,实现*控股。

彼时,华资实业总资产不过才25.5亿元,与华夏人寿逾2600亿元的资产相距甚远。

然而,在原保监会对方案开绿灯,证监会审核通过了非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之后,华资实业却在2017年11月终止此项融资计划,并撤回了申请文件。根据华资实业公告,中国证券市场自其公告预案后发生了较大变化,融资环境和监管政策变化等因素成为了公司终止方案的主要客观原因。

实际上,原保监会在2016-2017年两次对《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将保险公司单一股东持股比例由*持股51%降至不超过注册资本的1/3,在2018年4月开始实施。这成为了华资实业放弃方案的具体原因之一。

你方唱罢我登场。就在华资实业退出之后,中天金融旋即从旁杀出,成为这出“蛇吞象”续作的主角。

在华资实业发布终止公告的同一天,中天金融发布公告,宣布与华夏人寿两家股东北京千禧世豪、北京中胜世纪签订收购股权框架协议,计划以不超过310亿元的标的定价,收购二者持有的21%-25%华夏人寿股权。

2017年年底,中天金融将协议约定的定金金额由10亿元增至70亿元,并在15个工作日内向持股两方支付增加的定金48亿元和12亿元。上调至巨额定金,足见中天金融的“诚意”。

对中天金融而言,70亿元的定金已接近当年其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得现金的一半,更是取得借款现金的一半有余,与公司期末在手现金相当。

此后,北京千禧世豪和北京中胜世纪将合计持有的33.41%华夏人寿股份的表决权委托给中天金融行使,但这一大手笔收购从此便止步于框架协议,目前仍未形成最终的交易方案。

现金流吃紧 欲掏家底重组搁浅

重组,往往意味着巨额资金的投入。表面上看,中天金融的问题根源出现在钱方面。

即使减去70亿元的巨额定金,标的定价仍剩余高达240亿元需要中天金融填补。对于近年来现金流维持运营都有些吃紧的中天金融来说,筹措足够的资金显然有些困难。另一方面,针对投资来源的严格审查加上入资险企的高门槛,不仅限制了中天金融的资本运作,亦让外界怀疑其能否长期增资以应对偿付能力管理的刚性要求。

实际上,直至2018年5月,中天金融才有所动作,其将持有的中天城投集团***股权过户至金世旗产投,交易对价约246亿元,恰好足够填补240亿元的余款。中天金融也发布公告表示,交易所得款将全部用于支付购买华夏人寿的股权转让款。根据转让协议,三期交易款项应于2018年7月前打到中天金融的账户上。

同年9月,中天金融计划将中天企管***股权以46.2亿元的对价出售给贵州天宸,同时,公司还与贵州天宸签署了《资产转让协议》。有意思的是,中天金融兜售的资产是公司及子公司名下的70台车辆,交易价格为1988.27万元。

不过,中天金融掏空家底的行为受到了来自第二大股东贵阳城发与贵阳市人民政府的压力,上述转让的股权及资产又于2018年底原路返回,所得款项也如数奉还。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理应手握大量转让款的中天金融却没能一鼓作气完成重组,究竟是公司入主受阻,还是资金暗度陈仓失败,外界的种种猜测都昭示着背后的原因并不简单。

无论如何,钱没了,中天金融的重组就此停摆,只能通过一纸纸进展公告维系着外界的期待。但大量近似于“复制粘贴”的内容,对外界而言更像是一次次“狼来了”的讯息,中天金融向市场投放的贵州省国资与茅台入局的烟雾弹,也难以在一潭死水中泛起涟漪。

实际上,贵州省贵阳市两级国资参与交易的方案八字还没一撇,目前尚未报审主管部门。

7月17日,随着华夏人寿等六家机构被中国银保监会实施接管,中天金融的重组事宜基本有了答案。

公告显示,鉴于华夏人寿触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的接管条件,银保监会决定派驻接管组实施接管。接管期限自2020年7月17日起至2021年7月16日止,可依法适当延长。

接管后,被接管机构继续照常经营,公司债权债务关系不因接管而变化。接管组将依法履职,保持公司稳定经营,依法保护保险活动当事人、信托当事人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

尽管中天金融迅速表示将密切关注接管事项的进展情况,但长达一年且可延长的接管期,显然会对中天金融的重组产生影响。当然,变为成功与失败的“叠加态”与之前的状况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转型不畅 进退维谷

或许对于中天金融而言,成功几率渺茫的重组不如直接失败来的痛快,毕竟高达70亿元的真金白银还在两个交易方的手上。

根据当初框架协议的相关约定,交易若因不可归咎于各方的原因无法达成,定金将如数奉还给中天金融;反之,若因中天金融的原因导致交易无法达成,则其定金不予退还。

不难看出,如果华夏人寿被接管成为中天金融重组失败的客观原因,那么公司也许能讨回巨额定金,成为一场“及时雨”。

近年来,中天金融的经营难言顺利,收购华夏人寿股权陷入停滞,不仅是其业绩下滑的缩影,也是影响公司转型的“蝴蝶效应”。

以贵州省“引金入黔”为背书,中天金融先后增资金融资产,确立“金融+实体”的双主业。但实际上,比起房地产开发,中天金融更偏爱金融,特别是对有“六平七盈,七平八盈”传说的寿险行业情有独钟,也因此酝酿转型。

自2015年开始,中天金融动作频频,先后入主中融人寿、中天国富证券等金融机构,这两者也成为近年来支撑公司金融业务的主力。2017年3月,中天金融的经营范围变更为包含金融投资在内的多种投资与管理,及房地产开发。

然而,中天金融进一步布局的野心却频频受挫,先是参与设立百安财险、华宇再保险由于久未获批不了了之,接着就是华夏人寿交易陷入停滞。

一个由传统寿险、互联网化保险与降风险再保险构成的业务版图,因此化为泡影。

如前文所言,表面上看,中天金融为了拿下华夏人寿这块寿险业务基石,不惜变卖非金融类相关资产,可谓掏空家底筹资。在规模庞大的华夏人寿并表之后,中天金融也能顺理成章完成向金融业务为主业的转型。

反映在中天金融近年来的情况上,比起房地产开发,寿险等金融业务确实来钱更快。数据显示,这几年公司来自金融业务的收入节节增长,房地产业务的营收却在连年下滑。

2017-2019年,中天金融房地产业务营收分别约为149.8亿元、129.6亿元及109.5亿元,金融业务营收分别约为14.7亿元、40.5亿元及88.6亿元。其中,房地产业务收入已是连续第三年下滑。

不过,金融业务的成本并不低,随着该项业务规模的增长,手续费及佣金支出、退保金、赔付支出净额、提取保险责任合同准备金净额在三年间分别构成了较高的成本,使得中天金融在营收增长的情况下,出现净利润下滑。

2017-2019年,中天金融的营收由172.6亿元增至212.0亿元,归母净利润却由20.8亿元下滑至11.1亿元,亦是连续第三年下滑。

更为重要的是,中天金融的流动性并不充裕,三年间的现金净增加额分别约-18.0亿元、-21.9亿元及1.2亿元,在手现金由2017年末的69.8亿元下降至2019年末的49.1亿元。与此相反的是攀升的短期有息负债,由2017年末的89.5亿元增至2019年末约133.8亿元,流动性风险增加。

这一状况在今年并未有所改善,中天金融今年一季度末在手现金进一步减少至34.6亿元,一年内到期负债上升至144.5亿元。

70亿元定金若能因华夏人寿被接管而如数奉还,或许对中天金融来说是福不是祸。




创元期货怎么样

挖贝网5月12日消息,创元期货(832280)发公告称,根据《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22年5月10日审议并通过:选举吴文胜为公司董事长,聘任董静苏为公司总经理,任职期限自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至本届董事会任期届满时止,自2022年5月10日起生效。

据挖贝网了解,吴文胜、董静苏均不持有创元期货股份。

因年龄及工作岗位变动原因,莫运水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根据《公司法》、《公司章程》,选举吴文胜为公司第三届董事会董事长,任期自董事会审议批准之日起生效,至本届董事会届满为止。

因职务调整,吴文胜不再担任公司总经理。根据《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规定,经过认真考察,董事会聘任董静苏为公司总经理,自董事会审议批准之日起生效,至本届董事会届满为止。公司董事会秘书职务暂由董静苏继续兼任。

本次任命有利于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任何不利影响。

吴文胜:男,1968年10月出生,汉族,无境外长期居留权,研究生学历。1992年7月至1999年12月,担任汇龙电子公司部门经理;2000年1月至2002年5月,担任苏州苏瑞电气有限公司微机部部长;2002年6月至2003年1月,担任苏州创元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战略投资部主办;2003年2月至2004年1月,担任苏州金威电子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2004年2月至2011年4月,担任创元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办公室主任兼合规管理总监、办公室主任兼市场总监、副总经理,2011年4月至2022年5月担任创元期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2010年11月至今担任创元期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2011年4月至今担任创元期货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2022年5月至今担任创元期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董静苏:女,1980年12月出生,汉族,无境外长期居留权,本科学历。2002年8月至2003年11月,担任苏州工业园区和信计算机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员工;2003年12月至2004年3月,担任乐金电子(中国)有限公司PS担当;2004月4月至2006年5月,担任创元期货办公室员工;2006年6月至2007年9月,担任创元期货办公室主管;2007年10月至2008年7月,担任创元期货办公室副主任;2008年8月至2010年4月,担任创元期货结算部副经理;2010年4月至2012年2月,担任创元期货结算部经理(副经理级);2012年3月至2018年1月,担任创元期货结算风控部经理;2011年3月至2018年1月,担任创元期货职工代表监事;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担任创元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18年1月至今担任创元期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2022年5月至今担任创元期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公司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6,497,490.9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05%。

挖贝网资料显示,创元期货经营业务主要包括:期货经纪业务、期货投资咨询、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业务。




华资实业股吧讨论

时间过去了近三年,中天金融(000540.SZ)的重组“拉锯战”打破了前任华资实业的记录。据中国银保监会消息,7月17日华夏人寿被中国银保监会实施接管。这也意味着中天金融步华资实业后尘的概率也越来越大。

或许对中天金融而言,比起一波三折,更怕一潭死水,不如交易失败反而痛快。

自2018年底复牌以来,中天金融便按规定至少每十个交易日披露一次重大资产重组公告。但中天金融每次的例行公事,在外界看来不过是一次次释放出“狼来了”的消息——大量内容近乎“复制粘贴”的公告,昭示着重组进度已陷入沉寂。

市场上几乎已无人相信这出“蛇吞象”的戏码能成功上演,恐怕中天金融自己也不再相信。

华资实业退场 中天金融入局

资本对于险企的觊觎,从未停止。早在2015年,华资实业披露公司非公开发行预案,拟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316.8亿元用于对华夏人寿的增资。按计划,增资完成后,华资实业将取得华夏人寿51%的股权,实现*控股。

彼时,华资实业总资产不过才25.5亿元,与华夏人寿逾2600亿元的资产相距甚远。

然而,在原保监会对方案开绿灯,证监会审核通过了非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之后,华资实业却在2017年11月终止此项融资计划,并撤回了申请文件。根据华资实业公告,中国证券市场自其公告预案后发生了较大变化,融资环境和监管政策变化等因素成为了公司终止方案的主要客观原因。

实际上,原保监会在2016-2017年两次对《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将保险公司单一股东持股比例由*持股51%降至不超过注册资本的1/3,在2018年4月开始实施。这成为了华资实业放弃方案的具体原因之一。

你方唱罢我登场。就在华资实业退出之后,中天金融旋即从旁杀出,成为这出“蛇吞象”续作的主角。

在华资实业发布终止公告的同一天,中天金融发布公告,宣布与华夏人寿两家股东北京千禧世豪、北京中胜世纪签订收购股权框架协议,计划以不超过310亿元的标的定价,收购二者持有的21%-25%华夏人寿股权。

2017年年底,中天金融将协议约定的定金金额由10亿元增至70亿元,并在15个工作日内向持股两方支付增加的定金48亿元和12亿元。上调至巨额定金,足见中天金融的“诚意”。

对中天金融而言,70亿元的定金已接近当年其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得现金的一半,更是取得借款现金的一半有余,与公司期末在手现金相当。

此后,北京千禧世豪和北京中胜世纪将合计持有的33.41%华夏人寿股份的表决权委托给中天金融行使,但这一大手笔收购从此便止步于框架协议,目前仍未形成最终的交易方案。

现金流吃紧 欲掏家底重组搁浅

重组,往往意味着巨额资金的投入。表面上看,中天金融的问题根源出现在钱方面。

即使减去70亿元的巨额定金,标的定价仍剩余高达240亿元需要中天金融填补。对于近年来现金流维持运营都有些吃紧的中天金融来说,筹措足够的资金显然有些困难。另一方面,针对投资来源的严格审查加上入资险企的高门槛,不仅限制了中天金融的资本运作,亦让外界怀疑其能否长期增资以应对偿付能力管理的刚性要求。

实际上,直至2018年5月,中天金融才有所动作,其将持有的中天城投集团***股权过户至金世旗产投,交易对价约246亿元,恰好足够填补240亿元的余款。中天金融也发布公告表示,交易所得款将全部用于支付购买华夏人寿的股权转让款。根据转让协议,三期交易款项应于2018年7月前打到中天金融的账户上。

同年9月,中天金融计划将中天企管***股权以46.2亿元的对价出售给贵州天宸,同时,公司还与贵州天宸签署了《资产转让协议》。有意思的是,中天金融兜售的资产是公司及子公司名下的70台车辆,交易价格为1988.27万元。

不过,中天金融掏空家底的行为受到了来自第二大股东贵阳城发与贵阳市人民政府的压力,上述转让的股权及资产又于2018年底原路返回,所得款项也如数奉还。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理应手握大量转让款的中天金融却没能一鼓作气完成重组,究竟是公司入主受阻,还是资金暗度陈仓失败,外界的种种猜测都昭示着背后的原因并不简单。

无论如何,钱没了,中天金融的重组就此停摆,只能通过一纸纸进展公告维系着外界的期待。但大量近似于“复制粘贴”的内容,对外界而言更像是一次次“狼来了”的讯息,中天金融向市场投放的贵州省国资与茅台入局的烟雾弹,也难以在一潭死水中泛起涟漪。

实际上,贵州省贵阳市两级国资参与交易的方案八字还没一撇,目前尚未报审主管部门。

7月17日,随着华夏人寿等六家机构被中国银保监会实施接管,中天金融的重组事宜基本有了答案。

公告显示,鉴于华夏人寿触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的接管条件,银保监会决定派驻接管组实施接管。接管期限自2020年7月17日起至2021年7月16日止,可依法适当延长。

接管后,被接管机构继续照常经营,公司债权债务关系不因接管而变化。接管组将依法履职,保持公司稳定经营,依法保护保险活动当事人、信托当事人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

尽管中天金融迅速表示将密切关注接管事项的进展情况,但长达一年且可延长的接管期,显然会对中天金融的重组产生影响。当然,变为成功与失败的“叠加态”与之前的状况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转型不畅 进退维谷

或许对于中天金融而言,成功几率渺茫的重组不如直接失败来的痛快,毕竟高达70亿元的真金白银还在两个交易方的手上。

根据当初框架协议的相关约定,交易若因不可归咎于各方的原因无法达成,定金将如数奉还给中天金融;反之,若因中天金融的原因导致交易无法达成,则其定金不予退还。

不难看出,如果华夏人寿被接管成为中天金融重组失败的客观原因,那么公司也许能讨回巨额定金,成为一场“及时雨”。

近年来,中天金融的经营难言顺利,收购华夏人寿股权陷入停滞,不仅是其业绩下滑的缩影,也是影响公司转型的“蝴蝶效应”。

以贵州省“引金入黔”为背书,中天金融先后增资金融资产,确立“金融+实体”的双主业。但实际上,比起房地产开发,中天金融更偏爱金融,特别是对有“六平七盈,七平八盈”传说的寿险行业情有独钟,也因此酝酿转型。

自2015年开始,中天金融动作频频,先后入主中融人寿、中天国富证券等金融机构,这两者也成为近年来支撑公司金融业务的主力。2017年3月,中天金融的经营范围变更为包含金融投资在内的多种投资与管理,及房地产开发。

然而,中天金融进一步布局的野心却频频受挫,先是参与设立百安财险、华宇再保险由于久未获批不了了之,接着就是华夏人寿交易陷入停滞。

一个由传统寿险、互联网化保险与降风险再保险构成的业务版图,因此化为泡影。

如前文所言,表面上看,中天金融为了拿下华夏人寿这块寿险业务基石,不惜变卖非金融类相关资产,可谓掏空家底筹资。在规模庞大的华夏人寿并表之后,中天金融也能顺理成章完成向金融业务为主业的转型。

反映在中天金融近年来的情况上,比起房地产开发,寿险等金融业务确实来钱更快。数据显示,这几年公司来自金融业务的收入节节增长,房地产业务的营收却在连年下滑。

2017-2019年,中天金融房地产业务营收分别约为149.8亿元、129.6亿元及109.5亿元,金融业务营收分别约为14.7亿元、40.5亿元及88.6亿元。其中,房地产业务收入已是连续第三年下滑。

不过,金融业务的成本并不低,随着该项业务规模的增长,手续费及佣金支出、退保金、赔付支出净额、提取保险责任合同准备金净额在三年间分别构成了较高的成本,使得中天金融在营收增长的情况下,出现净利润下滑。

2017-2019年,中天金融的营收由172.6亿元增至212.0亿元,归母净利润却由20.8亿元下滑至11.1亿元,亦是连续第三年下滑。

更为重要的是,中天金融的流动性并不充裕,三年间的现金净增加额分别约-18.0亿元、-21.9亿元及1.2亿元,在手现金由2017年末的69.8亿元下降至2019年末的49.1亿元。与此相反的是攀升的短期有息负债,由2017年末的89.5亿元增至2019年末约133.8亿元,流动性风险增加。

这一状况在今年并未有所改善,中天金融今年一季度末在手现金进一步减少至34.6亿元,一年内到期负债上升至144.5亿元。

70亿元定金若能因华夏人寿被接管而如数奉还,或许对中天金融来说是福不是祸。




st华资实业股吧

撤销退市风险警示存不确定性,2021年财报遭上交所两次问询,“甜菜制糖第一股”华资实业近期可谓麻烦不断。

早在2021年4月30日,华资实业股票就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今年4月29日,华资实业向上交所申请撤销退市风险警示。6月27日,华资实业第三次延期回复上交所对其2021年财报的二次问询函。截至目前,华资实业能否顺利“摘帽”仍存不确定性。

作为曾经的“明天系”三驾马车之一,华资实业自2011年底停止甜菜糖生产,制糖主业长期亏损且无实质开机生产,旗下奶牛养殖场也处于对外租赁状态,投资已成为其主要利润来源。由于“明天系”资本版图坍塌,华资实业多项对外投资受损,进而导致2020年亏损。2021年11月,通过股权转让,主营粮食加工的海南盛泰成为华资实业新控股股东。

伴随新控股股东入主,华资实业未来战略押宝粮食业务,但如果公司保壳不成,作为股权转让方的华资实业原三大股东或面临违约赔偿风险。

游走退市边缘

华资实业退市危机始于2020年的两项对外投资失利。

2020年财报显示,因华资实业子公司乳泉奶业有限公司(简称“乳泉奶业”)持有包商银行股权资产约3275.2万元,而包商银行2020年11月被法院裁定破产,华资实业对该投资进行全额核销。此外,由于华资实业投资的“新时代信托·恒新63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交易对手到期未支付回购价款,致使信托计划无法按约定向华资实业分配信托利益,华资实业预计该信托计划收回本金和收益存在重大风险,因此对1.2亿元投资全额计提减值准备。

受上述因素影响,华资实业2020年亏损1.25亿元,营收同比下降65.21%至3863.94万元。因2020年度经审计净利润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华资实业股票自2021年4月30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为“*ST华资”。

值得注意的是,包商银行、新时代信托,均属于“明天系”实控的公司。“明天系”资本版图的坍塌,为华资实业走到退市风险边缘埋下了伏笔。

公开资料显示,华资实业于1998年7月由包头草原糖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包头草原糖业集团”)作为主发起人,与包头市创业经济技术开发公司(现更名为包头市实创经济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简称“包头实创”)、包头市北普实业有限公司(简称“包头北普”)共同发起设立。

“明天系”是市场对资本大鳄肖建华控制的数十家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的统称。华资实业原第二大股东包头实创、第三大股东包头北普的控股股东均为明天控股有限公司,华资实业也因此被外界称为“明天系”三驾马车之一。近年财报显示,华资实业股权投资收益主要来自华夏银行、恒泰证券,购买的理财产品包括新时代信托等。

自2017年起,“明天系”控制的多个金融资产开始暴露风险,华资实业终止了对华夏人寿的非公开发行申请。2020年,包商银行破产清算获得法院受理,天安财险、华夏人寿、天安人寿、易安财险以及新时代信托、新华信托被银保监会实施接管,华资实业的对外投资风险也随即被引爆。直至2021年8月,华资实业前实控人肖卫华仍处于“失联”状态。

主业长期停机亏损

由于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2021年业绩表现关系到华资实业A股之旅能否继续。

资料显示,华资实业1998年上市,是甜菜制糖企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上市之初,其主营业务是甜菜制糖。随着市场糖需求量的持续低迷及大量进口糖的涌入,国内食糖产品价格及销量处于低位水平,华资实业在2011年底决定停止甜菜糖生产,以加工精炼糖(原糖)为主。

因原糖加工业务量小、利润微薄,华资实业近几年主业一直亏损。2020年6月其答复投资者称,公司收入主要来源于对恒泰证券的投资收益。子公司乳泉奶业已经将部分设备出让,厂房对外出租,下一步是否对其进行资金投入还未有计划。

2021年,华资实业营收4223.44万元,同比增长9.3%;净利润为996.7 万元,同比增长107.95%。业绩增长主要来自对恒泰证券的股权投资收益以及华夏银行的分配股利。财报显示,华资实业子公司包头华资糖储备库有限公司、乳泉奶业2021年分别亏损1179.78万元、317.23万元,新设子公司包头华资贸易有限公司(简称“华资贸易”)实现营收592.89万元、净利润414.94万元。与主营业务相比,华资实业在恒泰证券的股权投资为公司增加了3302.22万元收益;减持华夏银行股份为其贡献了4850.25万元货币资金,同时获得华夏银行2020年度现金分红1953.49 万元。

尽管实现扭亏为盈,但华资实业2021年财报遭到上交所问询,主要涉及华资贸易业务模式、公司合作加工原糖情况、甜菜糖停产后闲置机器设备未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问题。

华资实业在2022年5月27日回复问询称,从2011年末开始,公司涉及与制糖相关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仪器仪表等均处于闲置状态,当时已计提了减值准备9169.3万元。截至2021年底,闲置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5148.08万元,占全部固定资产的57.16%。尽管停产多年,但华资实业认为其主要设备处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重启制糖生产时只要稍加检修就可以开机生产,结合评估报告,“本期不需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存在不当调节利润的情况。”

然而上述说法却未能“打动”监管部门。5月27日,上交所对华资实业2021年财报进行二次问询,要求其补充说明公司长期停产且未能复产的具体原因,依靠委托加工维持经营活动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相关设备停产10年仍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依据及合理性等。截至6月27日,华资实业已第三次宣布延期回复上交所二次问询函,其间表示“部分事项仍需进一步核实”。

6月29日,新京报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此前接受新京报

易主后押宝粮食业务

新京报

“停了几年后我们也考察过市场,总觉得很难做起来,收益不是很高。如果重新弄甜菜糖,现有设备运转成本高,费用大。”华资实业工作人员当时透露,在“明天系”旗下多个金融资产被接管的情况下,公司即便有想法也不敢行动。

伴随新控股股东正式入主,华资实业未来方向也逐渐明确。2021年11月16日,华资实业前三大股东包头草原糖业集团、包头实创、包头北普与海南盛泰创发实业有限公司(简称“海南盛泰”)、世通投资(山东)有限公司(简称“世通投资”)、滨州康兴粮油贸易有限公司(简称“滨州康兴”)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合计转让华资实业54.32%的股份,转让价格为12.5亿元。转让完成后,海南盛泰(持股29.9%)成为华资实业新控股股东,华资实业的实控人变更为张文国。

同期,华资实业投资10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华资贸易。根据华资实业对上交所年报问询函的答复,华资贸易主要从事小麦采购,采取委托加工模式,加工成面粉及其副产品麸皮进行销售。在2021年财报中,华资实业表示未来将在保持原主业基础上,做大做强粮食业务,“将公司定位于现代农业的全产业链企业,从小麦粗加工直至各类以小麦为原料的健康食品及高附加值中间产品的综合农业集团。”

2022年5月23日,华资实业宣布投资3亿元成立全资子公司,主要从事粮食深加工业务,“通过对面粉的深加工,生产小麦蛋白、食用酒精、赤藓糖醇等产品。所需投资主要用于原材料储备、辅助设备设施更新、生产经营资金周转等。”借助该子公司,华资实业或将告别多年无实质生产状态。

华资实业上述战略布局或与新股东背景有关。资料显示,海南盛泰主要从事粮食加工食品生产,与万代农业、益佳畜牧同为滨海创发(深圳)子公司。滨州康兴主要从事农副产品销售和食品农产品初加工,由泓升粮油商贸***持股,与法麦食品、面食家食品、麦便利商贸等存在关联关系。

值得关注的是,华资实业如果保壳不成,其原股东或面临违约赔偿。据上述股权转让协议,因转让方、上市公司未如实披露其财务状况、业务经营及资产相关的任何事项和尽调资料使受让方遭受损失的,或导致上市公司因重大违法、股本总额或股权分布不满足上市要求、股票成交量及市值、财务状况恶化等相关法律法规或相关政府监管部门规定情形而被实施暂停上市、终止上市措施的,受让方有权要求转让方支付违约赔偿。

针对上述问题,华资实业工作人员表示,新设粮食深加工子公司具体情况需要找山东地区相关人员核实了解。如果公司原股东与现股东股权转让协议中有相关条款,若华资实业退市,则作为股权转让方的原股东或要承担违约责任。公司保壳是否存在风险现在无法确定,要看监管部门如何认定。

新京报首席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卢茜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华资实业股吧》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华资实业股吧、创元期货怎么样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