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长点(要在领域培育新增长点)

2022-07-26 2:58:08 股票 group

新增长点



本文目录一览:



中证报

2021年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推动下,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等行业景气度较高。对于2022年这些热门行业的发展趋势,多家券商表示,高景气度有望持续。

新能源

政策需求双利好

2021年,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持续推进,新能源行业迎来政策和需求的双重利好。光伏、风电、储能、新能源车、新一代电力系统等多种新业态正在重塑新能源行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中国证券报

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技术迭代。2021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技术迭代带来成本的不断降低。如硅料端,颗粒硅运用改良西门子法并在商业化应用方面逐渐成型;电池片方面,PERC技术转换效率接近瓶颈,以HJT技术为代表的N型电池正实现弯道超车。

展望2022年,上海证券表示,当前光伏产业正在酝酿新一轮技术周期,建议围绕颗粒硅、CCZ(连续直拉单晶技术)、切片、N型电池、MLPE(组件级电力电子技术)、智能算法跟踪支架等进行布局,并看好技术进步、行业主线、下游应用三大方向。

绿氢被称为最洁净的燃料。2021年,以绿氢制取技术为代表,我国一批清洁能源关键零部件、材料、技术和工艺取得突破,为重大工程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1年11月30日,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开工建设,投产后可年产绿氢2万吨。这是我国首个万吨级绿氢生产项目,通过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再经电解水制取氢气,生产过程中基本不产生温室气体,从源头上杜绝了碳排放。同时,重大设备机械、核心材料全部实现国产化。

汽车是新能源应用的集大成者。2021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势头。中信证券指出,在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相互融合的大浪潮下,智能电动汽车是未来行业发展趋势。汽车电动化后,我国车企在燃油车时代技术落后的局面逐渐被改写。

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电动化、智能化发展关键期,锂电原材料储备的充分程度及速度将是影响车企在重要窗口期发展快慢的关键因素之一。据中国证券报

半导体

高景气度将持续

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需求急速推升半导体的应用需求。根据SEMI数据,2021年1-11月,半导体设备出货总金额为390.4亿美元,同比增长约44.2%。SEMI预测,2021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出货额将高达1030亿美元,同比增长56.5%。根据SIA数据,2021年全球半导体的销售额将达到5530亿美元,再创新高,同比增长25.6%,呈现出较高的景气度。国泰证券认为,半导体行业供需失衡仍未到拐点,未来行业高景气度将持续。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汽车芯片需求显著提升,而供给侧配套能力的不足带来芯片短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2021年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分别为302.3万辆和299万辆,同比均增长1.7倍。2021年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45万辆,市场渗透率达17.8%,环比继续上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22年我国汽车总销量为275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为500万辆,渗透率为18.2%。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传统内燃机车辆中,半导体芯片用量为600片-700片/辆,而新能源汽车用量高达1600片/辆,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芯片供应链或开启变革。

国泰君安研究报告显示,当下快充设备、5G、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叠加国家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促进了半导体尤其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需求快速增长。碳化硅(SiC)、氮化镓(GaN)等宽禁带半导体的发展写入“十四五规划”。

除了新能源汽车赛道外,消费电子科技也推升产业链景气度。Facebook宣布改名Meta,使得“元宇宙”概念成为引爆股市行情的热门领域。“元宇宙”被认为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入口,或将彻底改变人们未来社交、工作、娱乐、生活的方式。招银国际表示,“元宇宙”有望成为继iPhone之后的第二个整合式创新,万亿美元市场空间可期。不过,当前“元宇宙”尚处于产业探索期,建议自下而上捕捉产业链头部投资机遇,游戏、社交场景发展易实现阶段性突破,是初期投资方向;算法、AI、交互、GPU、数字孪生等核心技术可作为中长期关注方向。

生物医药

更多创新药将“走出去”

2021年,在我国鼓励药物创新政策红利不断加码下,一批临床急需的药品获批上市。据中国证券报

首创证券认为,随着对药物靶点认知的加深和新技术的不断成熟,全球各类新产品逐渐进入临床和上市阶段。我国创新药从2018年开始进入收获期,预计未来2-3年将有更多创新药获批。

随着创新药研发经验的积累,国内药企的创新药项目不断涌现,不少项目得到海外药企青睐。首创证券研报显示,License-out(对外授权)项目数从2015-2019年每年不到10项,增长到2020年和2021年的每年30项左右,交易金额屡创纪录。

加科思董事长兼CEO王印祥表示,未来药企License-out的案例会越来越多。在他看来,有没有全球市场是判定一个企业或者产品的黄金标准。

华泰证券研究所A+H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代雯认为,近两年一个大趋势是对药企“走出去”更加看重,一个企业有没有“走出去”的能力,更加被投资者关注。

国联证券认为,2022年会有更多中国创新药将在美国上市,全球化进程加速。目前,和黄医药的索凡替尼,亿帆医药的F-627,君实生物、康方生物、信达生物的PD-1单抗,均处于NDA/BLA(新药上市申请)阶段,2022年有望在美国上市。此外,和黄医药、海普瑞、恒瑞医药、荣昌生物、三生制药有多个品种处在III期临床,未来有望密集获批。

首创证券表示,预计未来5-10年,随着国内企业技术的进步和现有产品研发与临床进度的推进,将有更多药物实现海外上市,创造出新的收入增长曲线。另外,随着我国创新研发政策不断推出并完善、MAH(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落地,国内药企对CXO(医药研发及生产外包)研发和生产外包需求大增,在全球产业链地位将不断提升。




金刚股吧

深交所2021年1月6日交易公开信息显示,ST金刚因属于有价格涨跌幅限制的日价格振幅达到30%的前五只证券而登上龙虎榜。ST金刚当日报收3.20元,涨跌幅为-8.57%,换手率28.89%,振幅29.14%,成交额6.41亿元。

1月6日席位详情

榜单上出现了4家实力营业部的身影,分别位列买一、买二、卖一、卖三、卖五,合计买入1871.86万元,卖出2305.60万元,净额为-433.74万元。

买一为证券拉萨团结路第一证券营业部,该席位买入707.03万元,卖出359.76万元,净买额为347.27万元。近三个月内该席位共上榜485次,实力排名第11。

买二、卖一均为证券拉萨团结路第二证券营业部,该营业部买入618.60万元,卖出881.01万元,净买额为-262.41万元。近三个月内该席位共上榜1096次,实力排名第5。

卖三为证券拉萨东环路第二证券营业部,该席位买入482.50万元,卖出571.47万元,净买额为-88.96万元。近三个月内该席位共上榜620次,实力排名第9。

卖五为中国银河证券北京中关村大街证券营业部,该席位买入63.73万元,卖出493.36万元,净买额为-429.63万元。近三个月内该席位共上榜273次,实力排名第17。

注:文中合计数据已进行去重处理。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大数据生产,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消费新增长点

经济参考报

疫情发生后的首个电商大促“618”已告结束,各平台业绩均超去年。以京东为例,从6月1日0点到6月18日24点,累计下单金额为269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6%。

从近些年来电商在购物节期间的表现来看,虽然成交额在不断创新高,但增速实际上已经开始放缓,今年之所以能够出现增速反弹,很大程度上跟疫情有关。疫情影响下,诸多线下活动被迫转移到线上,更多的人开始通过网络购物。今年前5个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已经上升至24.3%,创历史新高。5月规模以上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41.1%,创2018年2月以来新高。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要稳住经济基本盘,消费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降幅收窄,但仍然未能转正,且远低于往年平均水平。因此,要多措并举“推动消费回升”,这不仅是当前应对疫情影响、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中长期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推动消费回升,首先应该稳企业保就业促增收。就业和消费具有密切的联动效应。只有保持就业稳定,居民才有持续的收入来源,才有消费的能力和意愿。所以,无论“六保”还是“六稳”,都把就业放在首位。而保持就业稳定,则必须加大助企纾困力度,使企业能够渡过眼下的难关,确保就业岗位不流失。

推动消费回升,其次应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改善消费环境。疫情期间,包括餐饮、旅游、观影等在内的线下接触性服务业遭受较大冲击。当前部分城市疫情仍有反复,所以应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推动线下服务业有序重启,扩大消费场景。同时,还应促进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培育丰富线上消费,大力发展“互联网 社会服务”消费模式,把非常时期的“权宜之计”变成发展壮大的持久动力。

推动消费回升,还应不断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今年以来,汽车消费率先反弹,成为拉动消费回升的主要力量,这同不少地区因地制宜,相继推出放宽限购限行、推动以旧换新等措施有关。从电商销售情况来看,三线及以下城市已成为主要增长点,下沉市场已经变成电商角力的新战场。除了继续促进汽车消费之外,还应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激发更多消费需求。

此外,稳定房地产市场也有助于推动消费回升。今年一季度,居住类支出占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上升至25.7%,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至57.7%,双双刷新历史新高。央行在之前的《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已经做过测算,居民杠杆率的抬升将会对消费产生负面影响。当前房地产市场已经率先走出疫情影响,部分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过热苗头。因此,还应通过强化“房住不炒”稳定市场预期,减少对消费的挤压作用。




要在领域培育新增长点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完成好这一任务,必须保持投资的合理必要增长。离开投资,无论是创新战略实施,还是产业优化升级,都难以实现。如果说制造强国是目标,投资就是把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载体。

2010年,我国制造业规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此后,我国稳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之位,同时也开启了由大到强的历史进程。然而,愈进愈难,新进程的起步并不容易。在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冲击影响下,我国制造业投资增幅放慢。2011—2016年,增速从31.8%下跌到4.2%。2017年、2018年反弹回升,随后又开始下跌。2021年上半年恢复正增长,但2019—2021年年平均增速2%。制造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0%以上,其投资幅度的放慢导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步下跌。2011—20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3.8%下降到2.9%,给宏观经济运行造成一定压力。同时,投资增幅的放慢使得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滑,从2010年的32.5%降为2020年的26.2%。

从产业发展规律和主要发达国家实践看,制造业比重在达到一定程度时通常都会下降,但下降时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跨过了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且制造业发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就我国而言,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4550美元,距高收入国家门槛还有很大差距。制造业发展尽管规模世界第一,但整体水平仍相对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因此,我国提出把“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首先,需求的急剧缩减和疲弱不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长周期调整阶段。尽管各国采取了大规模的刺激政策,但世界经济迟迟未能走上稳步复苏轨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受此影响,我国货物出口(95%为工业制成品)2011—2020年年均增长仅为5.6%,较2001—2008年年均增速下降了18.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模仿型消费阶段基本结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持续放缓;投资“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房地产相对饱和”,而能够激发新的大规模投资的技术、产业尚未有效形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下滑。需求是企业投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需求的长期低迷消蚀了对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预期和信心,导致企业不敢投资。

其次,需求的长期萎缩使得价格水平持续下降,制造业盈利状况恶化。2000—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利润年均实际增速超过20%,但2011—2020年仅有0.23%,其中,2018年、2019年连续*减少,2020年虽略有回升,但尚不及2016年的水平。利润是驱动投资的核心动力,利润水平的下降必然导致资本离开制造业,投向其他行业领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利润下降,制造业研发投入也开始缩减。2011—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1.4%,其中2018年、2019年不足8%。

再次,盈利状况的恶化导致制造业还贷违约情况成倍增加,融资能力持续减弱。从2013年开始,各银行制造业贷款占比不断下降,2020年这一趋势仍在继续。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2012—2018年,其制造业贷款不良率从1.61%上升到5.76%,上升了2.58倍。2019年起,这一趋势开始扭转,但2020年仍高达4.2%,为2012年的2.6倍。相应地,其制造业贷款占公司类贷款比重从2012年的23.8%下降到2020年的15.9%,减少了近1/3。其间,2015—2018年还出现了贷款额的*减少。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其贷款占到制造业外部融资的65%以上,贷款的持续缩减意味着即使企业想增加投资也可能难以实现。

可以看出,过去十年我国制造业投资持续走低,根源即在于需求的萎缩不振。2021年以来,在我国出口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制造业投资由负转正、稳步增加。促进制造业投资合理增长,需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强化需求的支撑带动作用。同时,发挥好银行的主导作用,强化金融对制造业的有效支持。

一是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制造业市场需求稳步增长。需求的疲弱不振不仅会造成经济循环淤堵,而且会削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效力,延缓产业升级进程。在世界经济进入长周期调整阶段,逆全球化和大国博弈加剧,新一轮产业革命仍在孕育突破之中,加之人口老龄化、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低迷乏力可能将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延续。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迫切需要激发内需潜力,强化国内市场的基础保障作用。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财政赤字率和通货膨胀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有潜力也有条件为制造业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这需要转变宏观调控只关注短期问题的旧有理念,统筹经济运行和产业升级,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防止需求不足抑制制造业投资发展、转型升级。

二是进一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改善提升制造业盈利水平。影响制造业投资的,除了其自身是否盈利,还与其他行业利润高低有关。如果其他行业利润相对较高,即使制造业可以获利,资本也会选择进入其他领域。因此,促进制造业投资增长,使制造业有较高的盈利水平。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扩大市场需求、重点在促进收入增长;另一方面,降低成本费用支出。实际上,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率和“五险一金”缴费比例,降低用能、用网、物流成本等,都是为了扩大制造业盈利空间。目前,我国制造业盈利状况明显改善,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未雨绸缪,需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防止大宗商品价格不合理增长,努力提升制造业利润水平。

三是推动金融体系创新,强化金融对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支持。目前,贷款占到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2/3以上、增量的1/2以上。促进制造业投资发展,发挥好金融的作用至关重要。真正使金融与制造业同舟共济,需推动两者激励相容和深度融合。鼓励支持商业银行以投资银行思维和金融科技手段创新服务、提高效率,深化对产业发展规律和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掌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分享制造业发展的红利。同时,减少银行对息差收入的过度依赖。目前,利息净收入占到银行营业收入的70%以上。这种经营模式下,银行只是获取固定利息收入,缺乏关心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内在动力。这需要逐步减少银行对息差收入的依赖,倒逼金融体系转变发展理念和经营模式,投身服务于制造业创新发展。(尉高师)

学习时报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新增长点》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新增长点、金刚股吧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