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Python 3 数据结构之列表
列表是按照顺序排列的数据集合。因为能将单个数据组合起来,方便集中访问和管理,列表在所有编程语言中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据结构。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列表的创建、访问、添加、删除、索引、选取、复制等操作。
创建列表
在 Python 中,列表用方括号 [] 、list()函数以及列表推导的方式来定义。
方括号的方式是最简单、最常用的方式。
上面我们使用方括号定义了三个列表。可以看出,列表既可以存储同一类型的数据,也可以存储不同类型的数据。事实上,列表中的元素可以是任何合法的 Python 对象,包括列表自身,就是说,可以创建包含列表的列表。
有时我们可能不想从头创建一个列表,而是利用已有的数据产生一个列表,这时候 list() 函数就配上用场了,其可以将其它数据结构转换为列表。
如果需要创建的是数值型列表,且有一定的规律,比如等差数列,可以用先用 range() 函数产生一个序列,然后用 list() 函数将其转换为列表。
还有一种更加灵活的列表创建方式,即通过解析或者推导的方式产生列表。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在方括号 [] 里定义了给一个表达式,用于生成列表项的值。其含义很直观,就是用 1...5 的值当做半径计算圆的面积,实际上这个表达式是 for 表达式的变种,后面不加冒号且,计算值的表达式 round(math.pi r r,2) 在 for 之前。 import.math 是引入了 math 模块,以便使用圆周率常数。
访问元素
列表是按照顺序排列的,我们可以用元素在列表中的位置来访问。和绝大部分编程语言一样,Python 的位置(下标、索引)是从 0 开始的,就是说,第一个元素的下标是 0 而不是 1。因此*的下标数是元素个数减1。若超出*下标范围, Python 会抛出IndexError。
修改、添加、移除元素
修改元素非常简单和直观,直接通过下标赋值即可。当然,同上面一样,列表的下标必须在范围内,否则会抛出 IndexError。
若想在列表的尾部追加元素,可以使用列表的 append() 方法。
append() 方法不够灵活,只能在尾部添加元素。若想在指定位置添加元素,可以使用 insert() 方法。
从列表中移除元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移除,不返回被移除的元素,用 Python 语句 del 实现。一种是从给列表中移除元素并返回被移除的值,用列表的方法 pop() 实现。
查询、索引元素
可以通过 index() 方法获取指定元素在列表中第一次出现的位置,若列表中不存在该元素,则抛出 ValueError。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若用index() 查询列表中不存在的值。这种情况,有两种办法可以应对,一是异常处理,这是一种事后的补救,二是首先判断列表中有没有这个值,然后再获取索引,这是一种更加积极的事前预防策略。
判断一个值是否在列表中最简单的方法有两种。一是 in 语句,是一种典型的 Python 风格语句。二是列表的 count() 函数,若 count 函数返回的值为0,则没有该值,这是典型的面向对象的方法,我个人更喜欢第二种。
前面我们介绍过从列表中移除元素的方法,只介绍了 del 语句 和 pop() 方法。实际上,还可以直接从列表中移除具有指定值的元素。之所以前面没介绍,是因为效果是先找到该元素的索引,再用 del 或者 pop() 移除。
过滤、选取、复制列表
从一大堆数据中选取符合条件的数据,是非常常用的功能需求。在 Python 中,可以用下标表达式来选取列表中的元素,其格式为 起始元素: 结束元素,若省略起始元素,则默认为从 0 开始;若省略结束元素,则默认为直到列表尾部。反悔的结果中不包含结束元素本身,即选取范围为 其实元素到结束元素的前一个元素。
看到这儿,有很多同学可能要问了,[:]有啥意义呢,我直接使用原列表不就行了吗。其实这个事是这样的,使用下标从列表中选取数据,每次实际上是返回了一个新的列表,那么 [:] 相当于复制了整个列表。
可见 names1 和 names 已经不是同一个列表。因此,我们可以简单的用 [:] 复制列表,获取一个当前列表的备份。实际上,复制列表的方法还有两种,如下所示:
可以看出,至少有三种方法来复制列表,都可以达到效果。但笔者只推荐 copy() 方法。因为编程一个良好的实践就是简单、减少副作用。事实上,[:] 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选取元素,list() 函数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将其它数据结构转换为列表,负值列表只是其副作用。只有 copy() 完全是为复制元素定制的,因此用 copy() 方法语义会更加清晰、简单,可阅读性更强。
遍历列表
经常会需要遍历访问列表,对列表中的所有元素进行一定的操作。在 Python 中,可以使用 for 语句遍历访问列表。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 Python 完全靠缩进来判断代码之间的关系。而绝大部分编程语言用花括号 {} 来组织,因此若从其它语言转过来学 Python的,可能有些不适应。
12月3日丨网宿科技(300017.SZ)公布,上海网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网宿投资”)为公司全资子公司,定位于公司的投资业务发展平台。依托公司丰富的产业生态和产业资源,基于对信息技术领域深刻的行业认知,对外开展战略投资、并购及产业基金投资。在投资策略上,网宿投资一方面通过战略投资和并购,加强公司技术创新和产品扩展,推动公司业务战略升级,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参与产业基金,紧跟前沿科技和商业模式,投资科技创新的行业领先和具备潜力成长为行业*的优质企业,实现行业生态系统布局和产业协同发展。
目前,公司拟以自有资金7500万元增资网宿投资,增资后,由网宿投资与上海网宿同兴创业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网宿同兴创投”)、广东倾葵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广东倾葵”)共同投资成立湖北网宿致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暂定名,具体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为准,“产业基金”)。
产业基金目标募集规模预计为5亿元人民币,基金管理人为网宿同兴创投。其中,首期出资情况为,网宿投资作为基石投资人(有限合伙人)使用自有资金认缴基金份额人民币7500万元,广东倾葵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基金份额人民币2500万元,网宿同兴创投作为基金普通合伙人认缴基金份额人民币250万元。产业基金首期出资注册设立后,拟通过增资方式申请湖北省及区域政府引导基金、中科院旗下母基金出资。
投资方向:围绕公司产业生态开展投资布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5G、云计算与边缘计算、信息安全、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与SaaS等为主要投资方向,充分挖掘上述行业内科技创新和*成长型企业。
撰文|宫子
随着微信功能的日益丰富,它已然从单纯的社交APP变成日常生活的重要营地。微信曾经被寄予“网络公共讨论”的厚望,但现在看来,微信的公共讨论性远不如微博,相比于开放性的、可以从一个用户搜索到另一个用户的微博,微信还是更加私人化。
它是组成当下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社交、支付、运动以及五花八门的小程序;但这个空间并不开放,它像是一个“巨人的花园”,在塑造生活的同时也对外部事物进行排斥。
而朋友圈——这个微信最原始的功能——就相当一道篱笆,它阻隔并筛选允许进入内部生活的游客,那么,这究竟是公共生活的萎缩,还是维护个人独立空间的必需呢?
被动分组:我不想让这些人看到真实的我
相信大多数人的微信都有这么一个分组,里面包括了父亲,母亲,远近的大小亲戚,或者公司领导与导师。这个好友分组基本是出于被动性的,它们更常出现在“不给谁看”的情况里。
这是一道理想化的过滤网,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层过滤网,来很好地把个人生活与受到管辖的生活隔开,保护个人倾吐的自由性。因为一来,父母虽然是自己最亲密的人,也正是因此,他们会在生活中施加管辖,会介入你的生活。你发一条朋友圈动态,如果被他们看到,就很可能来追问你“最近是不是心情不好,有什么想不开的和家里说说”“你是不是失恋了”“这图什么意思我看不懂啊”“不要发这种东西,我们的社会还是光明的”等等。
许多人发朋友圈往往都会选择“可见范围”,把不希望看到自己状态的“朋友”屏蔽。
类似内容的反馈基本只能从父母那里得到。而让我们烦恼的原因不仅在于追问的急切性和高频率,更在于它让我们感到自己的生活受到了束缚。我们希望能拥有自由的空间,自行选择生活与表达的方式,而不是像个小孩子一样一直由父母管着,或者说——监视着,他们过度集中地关心着你的一举一动。实际上,除了父母之外,如果有其他人也让你感到被监视,那么他们都有可能进入这个“不给谁看”的分组。
另外,公司或部门领导之类的,也成为需要屏蔽的人员——除非你们的关系特别亲近。他们虽然不是监视者,但同样属于管辖者,你不希望让他们看到不满的东西,例如对公司的吐槽,对工作状态的抱怨等等。在吐槽工作单位的时候,通常还会顺带着把同事也给一起屏蔽。其实,这里有很多互不信任的因素,也和工作与私生活的界限模糊,机制管理与自由表述的冲突有关系等等;总之,我们会将所有可能“介入”私人生活的、施加管辖的人视为一个强权机制,然后把他们分入价值观截然不同的“不可见小组”。
如果说必要性的话,我认为这个分组还是很必要的。这层篱笆不仅意味着排斥,同时也意味着抵御;用户在网络社交中通过分组、设置权限来维护最后的私人空间。
但它真的只是理想化的保护。脱离网络空间,这层防护就不复存在。父母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对你施加管辖,公司领导可以安排你在各种时间做这做那,而现实生活与网络空间的不同在于,我们会变得相当没有勇气去抗拒,我们做不到像好友分组一样把它们屏蔽在外。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自由空间依然被侵蚀。
这种出于被动的分组,是孱弱而理想的自我保护。然而,当分组出于主动性的时候,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
主动性分组:我想让这些人看到……什么样的我?
主动分组的极端案例是“仅对一人可见”。它在大学里比较容易出现,基本都有特定目的,比如添加某门课程的教授微信,然后发一些教授喜闻乐见的内容,仅对他一人可见;或者在迫不得已转发某些内容的时候。这种工具化的微信使用方法无可厚非,它们属于临时性分组,应时而生,但有些好友分组并非临时的,而是长期存在。
这类好友分组基本是按照价值观来判断的,依照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的交集以及价值观取向在朋友圈内再次搭建更微观的朋友圈。相应地,不同的内容会选择设置不同的分组权限。这时,朋友圈的性质则完全是展示性的;但它展示的东西却很奇怪,这种行为类似在生活的间隙安排一场小戏剧演出,自己选择内容和剧本,同时把门票送给那些被选定的人。这种分组就像,一个演员提前给自己找了一堆喝彩的人。
《自我分析》, [美] 霍妮 著, 许泽民 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年5月。
在这种情况下被展示的那个“自我”就显得非常混乱。这个存在于朋友圈内的“自我”不仅取决于个人,还取决于台下的观众,用户既要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又要维护“自我”在特定人群心中的形象。如果你突然发布了一条与自己往常风格截然相反的朋友圈,就会令人疑惑——你居然还会有这种爱好;你的风格怎么变了。问题是,很多时候这种风格并非个人真实的风格,而是“你的朋友圈风格”,一个从来不在朋友圈晒美食图片的人,自然会被认定“无口腹之欲”,假如某一天他突然心血来潮发送了几张甜点或烤肉的照片,不仅其他人会奇怪这个人怎么开始发送这么无聊的图片,就连发送者本人都会陷入犹豫:我应该把这些图片发出去吗。一种维护“虚拟形象”的欲望掩盖了自我表达的真实欲望,因此,朋友圈的权限不仅施加在好友的身上,同时也施加在使用者的身上。
主动性的好友分组让朋友圈成为一个扭曲光线的棱镜,假如说完整的人格是一面镜子,那么朋友圈分组就等于一面碎裂的镜子,导致无数个碎片映照无数个孤立的自我,互不交集。别人观察你的角度、对你的价值判断因为潜在的“风格筛选”而变得零碎、片面,同时,你对好友的分组也并不一定可靠。根据风格趣味而进行的分组,不知不觉地就否认了其他人的多重性,而把他们窄化成了价值观和兴趣的符号,这种分组会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域变得更加狭隘,更没有空间。它会让某种价值观本身变得僵硬;比如说,不同分组的好友还有重新分组的可能吗?你会发现某个好友的价值观发生变化进而把他换到另一个分组里吗。
在被“朋友圈风格”束缚的社交中,这很困难,也很少有人在意,人们更关注展台中心的“自己”。
朋友圈:一个建立在他人反馈上的自我
好友分组和“朋友圈人格”形成的原因,要归溯到社交网络的性质上。与真实生活不同,网络社交的存在带有更加直观的反馈性,这也是其娱乐性所在。我们的生活,想法,语言行动,都能在发表后的第一时间获得观众的反馈(时间拖得越久,朋友圈反馈就越少),反馈形式可能是点赞,可能是评论;这更将我们推向了剧场表演的中心,或者说——自我世界的中心。
正如欧文·戈尔曼所言,“当一个人在扮演一种角色时,他必定期待着他的观众们认真对待自己在他们面前所建立起来的表演印象”。现实生活中依照言行举止反映出来的个人风格,在社交网络里发生倒置,更多的人几乎是先确定风格,然后按照设想的风格来表演自己。风格变成了一场有意的展示,也因此而多少具备了些虚假性。尽管在虚拟世界里,这种虚假显得很真实。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美] 欧文·戈夫曼 著,冯钢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
众多的反馈与喝彩会让演员更迷恋自我的角色。设置朋友圈分组更是将这场演出推向了*,人们希望*化地把自己推送到受欢迎的人群中,获得反馈;而冷落的反馈则会让“朋友圈人格”的整个价值体系崩溃,站在世界中心的演员会重新评估自己的演技和风格。比如,如果一条朋友圈发出去,没有一个人点赞,没有一个人评论,那么这条动态就会被认定是“失败的”——不取决于你发了什么,而取决于别人的反馈——发送者本身也会怀疑,这条动态是不是不合时宜,是不是“我一时短路发神经的话语”,最后这些无人问津的动态往往会被很尴尬地删除。
同理,一个设置在反馈机制上的“虚拟自我”也是如此容易崩塌;朋友圈分组与其说是筛选和过滤,不如说是为了维持这个“虚拟自我”而进行的努力,为了防止这个脆弱的幻象被破坏,使用者竭力避免不同的价值碰撞。所有可能喝倒彩的、有反对观点的或者明显不处于同一体系的人都被排除在外,以防止他们对自己精心包装过的内容进行打击;而且,分组也有利于让可能的人集中关注自己。
所以,我们也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复制“检测是否删除好友”的消息批量发送,会不停地删除列表中的“僵尸粉”,他人的反馈正是这个“虚拟自我”存在的基质。假如没有他人目光的反馈,没有数字标号的朋友圈回复,依靠网络媒介形成的“虚拟自我”就会回到它作为信息的原型,和一个发射到荒芜火星、得不到任何回应的孤独电波没有区别。
封面题图为电影《唐伯虎点秋香》(1993)剧照。本文网友分享于2017年8月25日新京报书评周刊公号。
作者|宫子
编辑|走走 罗东
校对|张彦君
新京报
列表
一、在Html中 列表一共分为三种:
(1)无序列表 :使用 ul 标签来创建,用 li 标签来表示列表项 (较常用)
<ul> <li>结构</li> <li>表现</li> <li>行为</li> </ul>
(2)有序列表 :使用 ol 标签来创建,用 li 标签来表示列表项
<ol> <li>结构</li> <li>表现</li> <li>行为</li> </ol>
(3)定义列表 :使用 dl 标签来创建,用 dt 标签来表示定义的内容 ,dd 标签来对内容进行解释说明
<dl> <dt>YYDS</dt> <dd>yyds是“永远的神”的缩写 [1] ,常被粉丝用来赞赏自己的爱豆 </dd> <dt>XSWL</dt> <dd>XSWL = 笑死我了”,作为当代沙雕青年,每天除了哈哈哈就是“窝窝头一块钱四个</dd></dl>
二、列表相互之间可以嵌套:
<ul> <li>节日 <ol> <li>中秋</li> <li>国庆</li> <li>元旦</li> </ol> </li> <li>中国</li> <li>世界</li></ul>
三、网页展示:
网页效果展示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列表是什么意思》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列表是什么意思、300017网宿科技股吧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在网上平台嬴钱风控部门审核提现失败,网上被黑的情况,可以找...
在平台好的出黑工作室都是有很多办法,不是就是一个办法,解决...
农银理财和农行理财的区别是什么含义不同。农银理财是农业银...
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华利集团公...
本文目录一览:1、20部德国二战电影2、元宇宙概念股有哪些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