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6月24日电 近日,中信银行副行长王康受邀参加了由中信证券举办的“对话银行家:转型与发展”线上主题论坛活动。会上,王康以“强核行动助力转型发展和价值提升”为题,就中信银行未来发展战略及经营重点进行了分享。
去年10月,中信银行推出了“342强核行动”,对“中信银行下一步怎么做”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和部署。具体来说,“3”是构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能力”,“4”是筑牢数字化转型、中信协同、风控体系、企业文化“四大发展支柱”,“2”是夯实科技和人才“两大经营基座”。
王康介绍,中信银行在建设“三大核心能力”过程中有着自身传统优势和禀赋特点。首先是打造综合融资服务能力优势,即利用商行+投行、表内+表外、本币+外币、境内+境外、本行+子公司的金融资源联动互补,为客户提供全链条、全周期、全方位的一揽子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中信银行对公板块本身具有相对优势,同时借助中信集团“金融全牌照”和“产业广覆盖”的独特优势,将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综合融资服务。其次是打造资产管理交易能力优势,依托中信银行的对公客户资源和强大的资产组合能力,为理财子公司提供独特、优质的投资标的和项目,持续做大资产规模。不仅如此,中信集团旗下的很多金融子公司也都持有资管牌照,据统计,目前中信集团拥有近6万亿的资管规模,是市场上当之无愧的*资产管理机构。相信中信联合舰队强大的资产端与银行庞大客群的资金端,二者势必会在资产管理的催化下迸发出新的火花。第三是打造财富管理竞争优势,就是形成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链条,既提升自身产品创收能力,也优选合作伙伴,实现跨公司跨市场的产品和服务采购,打造开放式产品货架。目前,中信银行零售业务经过战略重塑和体系重建,构建和完善了产品体系与服务体系,进入了产能集中释放期,具备了向上“撑杆跳”的良好基础。此外,中信银行联合中信集团旗下金融子公司,打出了“中信幸福财富”品牌,更加关注客户在全生命周期的财富管理需求,致力于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
关于“342”之间的逻辑关系,王康认为,可以把“342”比作金庸武侠小说的修炼“武功”。首先,要有 “招数”,综合融资、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就是中信银行接受实战、迅速应变的“招数”,是应对市场挑战的利器。在“强核行动”推动下,近期中信银行公司板块提出“五新四强”工程,零售板块提出“一体两翼三全四环五主”新版图,金融市场板块提出的同业客户一体化,这些都是应对市场变化、满足客户需求的具体“招数”。其次,“招数”能不能发挥出威力,还需要在实战中把一招一式有机串联成“套路”来支撑。具体来讲,中信协同、数字化转型、风控体系、企业文化“四大发展支柱”,就是支撑 “招数”发挥威力的“套路”。第三,“招数”和“套路”,都是外向的,只能应付一般的高手,要想成为*的高手,还要苦练“内功”。对中信银行来说,“科技和人才”两大经营基座就是支撑“招数”和“套路”的内功,只有练好内功才能打好持久战、行稳致远。王康重点强调以下三个要素,就是中信协同、数字化转型和风控体系。
一是中信协同。近年来,无论是中信集团层面,还是中信银行层面,对协同工作都高度重视。目前,中信金控已获批成立,中信证券纳入中信集团并表管理,华融进入中信大家庭,这些都为协同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作为集团协同的主平台,中信银行积极践行集团协同战略,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2021年,中信银行协同联合融资规模达到1.56万亿,零售产品交叉销售规模达到876亿,分别较同期增长45%和95%;拉动资产托管规模新增2276亿。未来,在中信金控统一平台下,将有更多的顶层设计和行动举措将陆续推出。
二是数字化转型。中信银行将构建“*的科技型银行”作为目标,抢抓数字化竞争时代的“入场券”。去年,中信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全面深化数业融合与数技融合,一批重点科技创新项目陆续落地。不久前,还完成了科技条线的组织架构调整,形成“一部三中心”的架构体系(包括信息技术管理部、软件开发中心、大数据中心和科技运营中心),从技术应用、模式创新、流程再造到组织重塑的系统性变革,在银行内部已经全面铺开,前中后台正在培养起一种数字化的思维和意识、一种数字化的能力和一批既精通技术又熟悉业务的复合型专家。
三是风控体系。去年中信银行的资产质量迎来“转折点”,不良额率十一年来*双降。资产质量很多指标都呈现向好趋势,问题贷款率、逾期贷款率均为2014年以来*,拨备覆盖率为2015年以来*,新发生不良明显好转。王康表示,数据表现的是结果,背后反映的则信心。信心源自风控体系的完善,中信银行实施行业研究、授信政策、审批标准、营销指引、资源配置的“五策合一”,建立专职审批人、“两个主责任人”等机制,建立了“全机构、全产品、全客户、全流程”体系。信心源自资产结构更加优化,不仅个贷占比高、增长快,个贷与对公贷款规模接近1:1,而且对公贷款向好行业、好区域集中;同时投资类资产中,债券及基金增长16%,安全性、流动性更高。信心源自历史遗留风险问题基本出清。三年间中信银行处置表内不良资产近2600亿,信贷拨备计提约1800亿,核销约1800亿,加上非信贷拨备还要更高,资管回表也是符合预期的,相关的拨备计提也较为充足。
王康特别强调,对中信银行来说,“342强核行动”建设实质上是一次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的全面的体系与能力重塑。从实施成效来看,有力地促进了全行收入结构优化和价值创造能力提升。2021年,中信银行实现净利润556.4亿,同比增长13.6%,增速创近八年新高;营业收入突破两千亿大关,达到2045.6亿,增长5.1%;ROE、ROA分别达到10.73%和0.72%,同比上升0.62和0.03个百分点,自2014年以来*实现同比双升;每股收益1.08元,创上市以来新高,增长14.9%,也是八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今年一季度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净利润和非息收入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ROE、ROA继续提升,不良额率进一步“双降”。这些阶段性成绩为中长期发展拓宽了空间,使得中信银行践行价值银行的道路走得越来越坚实。王康表示,未来银行还要进一步谋远、谋快,加大资源投入。4月29日中信银行公告了配股预案,拟按照10股配3股、总规模不超过400亿进行A+H的老股东配股,目前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当中,王康表示这正是基于对未来持续发展的充足信心才做出的安排。
此外,王康还分享了几点体会。面对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外部环境,银行必须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否则就很容易随波逐流、进退失据,错失发展机遇。总结起来看,就是要做到“三个坚持”和“三个提升”。
“三个坚持”方面。一是坚持金融本源。要坚持金融本源,切实肩负起国家赋予的重任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做国家战略的坚定践行者、做实体经济的忠实服务者。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随着客户需求变化而变化,与客户建立起“心”与“心”的链接。要坚持效益、质量、规模的协调发展,以价值创造为主线,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改革创新。要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真刀真枪推进各项改革,破除制约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持续提高竞争力、创新力和组织力。去年以来,中信银行在“强核行动”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调整。比如,零售业务完成了总行零售板块组织架构调整,新成立了财富管理部,形成了各专业部门协作分工的架构体系,开启零售第二增长曲线;对公业务推动大客户经营上移,总行层面合并公司银行部和战略客户部,实现客户部门与产品部门一体化,提升对公业务新优势;金融市场业务深化客户一体化经营;风险管理方面强化板块内部协同,由风险管理部统筹牵头、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牢牢守住风险管理底线。三是坚持中信特色。王康表示,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将是一场特色化与差异化经营的大比拼,在发展中要坚持中信特色,重点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坚持中信的协同特色。中信金控的成立既能提升银行的风险防控能力,又能整合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等细分领域的优势资源,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其次要发挥中信银行的大单品特色。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既要不断为“长板”注入活力,使“长板”更长,也要不断树立“新板”,寻求突破。中信银行在政府金融、投行业务、汽车金融、出国金融、信用卡等业务领域具有传统优势,尤其是外汇业务拥有一支监管和同业一致认可的专业化团队,要不断擦亮金字“招牌”;前几年中信银行提出“倾力发展交易银行”,目前交易银行产品在市场上是极具竞争力的。第三要发挥中信银行“三驾齐驱”特色。相比其他同业,中信银行公司、零售、金融市场业务“三驾齐驱”的发展态势更趋均衡,更有利于不同板块之间相互协同、相互支撑,发挥更大催化作用,这也是建设“三大核心能力”的应有之义。
“三个提升”方面。一是提升资产质量。王康指出,前些年,中信银行在压缩风险敞口、降低集中度方面采取了果断的决策和举措,目前历史不良包袱已基本出清,风险管理基础更加夯实。二是提升服务质效。过去三年,中信银行的客群建设呈现出“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这主要得益于改变了传统获客模式,以“客户旅程思维”重塑了产品和服务体系。王康表示,中信银行将继续坚守“以客为尊”的价值观,始终将客户需求作为思考与行动的原点,把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作为谋新、谋变的出发点和现实归宿,以*的科技赋能让客户感受到“更加懂你”的服务体验。三是提升经营效益。王康介绍,2007年上市以来,中信银行累计分红金额约1200亿,2021年分红比例超过28%,每股分红金额为上市以来*。目前,中信银行A股股息率位于6%-7%之间,H股股息率位于9%-10%,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未来,中信银行将围绕既定战略,持续提升经营效益,保持业绩稳步增长,不断向投资者交出高质量的成绩单。(APP)
历时7年,东莞证券终于拿到A股上市“入场券”。
2月24日晚间,证监会官网公示第十八届发审委2022年第19次会议审核结果,东莞证券网友分享获得通过。至此,A股将迎来第49家上市券商。目前,在排队中拟上市券商还有10余家。
历时七年
东莞证券终于IPO过会
2月24日晚间,证监会发布第十八届发审委2022年第19次会议审核结果显示,东莞证券(网友分享)获通过。
在发审委会议提出询问的主要问题中,主要包括杨志茂犯罪是否影响锦龙股份取得发行人股权的合法性,相关股权是否涉及代持;杨志茂被判刑后和《证券公司股权管理规定》颁布后,相关股东是否符合股东资格条件,相关事项的整改情况,是否存在影响发行人股权稳定和公司治理等情形等三大类问题。
从IPO募资用途来看,东莞证券将全部用于补充公司资本金,以扩大业务规模、优化业务结构、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去年4月,东莞证券的股东东莞控股在2020年度业绩说明会上也表示,东莞证券若IPO成功,将实现净资本的扩张,有利于其开展各项创新业务,提升业务规模;IPO新增募集资金的投入,有利于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东莞证券的IPO保荐机构(主承销商)为东方花旗,如今更名为东方证券承销保荐。
东莞市国资委间接控股55.40%
去年营收27.29亿元
天眼查显示,锦龙股份持有东莞证券40%股权,是东莞证券第一大股东。东莞发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莞控股)和东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金控集团)分别持有东莞证券20%股份。
虽然锦龙股份是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但东莞证券实际控制人为东莞市国资委。东莞市国资委通过东莞控股、金控集团、金信发展间接控制东莞证券55.40%的股份。
东莞证券旗下还有两家全资子公司,一家是私募东证锦信,一家是另类投资东证宏德;并参股华联期货有限公司。目前,东莞证券旗下分支机构达88家(其中营业网点86家,上海分公司1家,深圳分公司1家)。
业绩方面,2021年,证券行业整体斩获不错的业绩,东莞证券营收主要由经纪业务、投行业务和投资收益支撑。2021年,东莞证券营业收入27.29亿元,同比增长11.50%;净利润9.42亿元,同比增长23.62%。分业务来看,2021年实现利息净收入6.99亿元,经纪业务12.91亿元,投行业务净收入3.71亿元,资管业务净收入6322万元,实现投资收益1.99亿元。经纪业务是东莞证券收入大头,其次是投行业务。
从行业排名来看,2021年上半年,139家证券公司中,东莞证券总资产排第46位,净资产排第68位,净资本排名第67位,营业收入、净利润均排第40位。从证券公司分类结果来看,2019年至2021年,除2019年为B外,其余均为A。
东莞证券将成为第49家上市券商
还有10余家在路上
目前,A股上市券商(仅统计直接上市)已扩容至48家,东莞证券顺利上市将成为第49家上市券商。
根据*发布证监会公示显示,除了东莞证券,目前还有信达证券、万联证券、渤海证券、首创证券4家券商处于IPO候场中。其中,信达证券和首创证券审核状态为“预先披露更新”,渤海证券处于“已反馈”状态,而万联证券处于“中止审查”状态。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还有6家券商审核状态处于“辅导备案”阶段,包括今年1月刚披露辅导备案的国开证券、华龙证券、财信证券、东海证券、华宝证券、华金证券等。
智通财经APP获悉,一季报及配股筹资方案出炉后,中信银行(00998)盘初低开后低迷,一度跌8.8%。截至发稿,跌8.48%,报3.67港元,成交额0.39亿港元。
4月29日晚,中信银行(00998)发布一季报,期内实现营收539.54亿元,同比增3.9%;净利润173.5亿元,同比增10.93%;净利息收入369.46亿元,同比下降1.24%。
中信银行同时宣布,董事会于2022年4月29日召开的会议上审议批准关于本次供股方案的议案及其他相关议案。本次配售股份数量不超过146.8亿股,其中A股供股股数不超过102.16亿股,H股供股股数不超过44.65亿股。本次供股募集资金不超过人民币400亿元。本次供股募集的资金在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该行的核心一级资本,提高该行资本充足率。
王方圆 中国证券报·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中信银行配股》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中信银行配股、东莞证券网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在网上平台嬴钱风控部门审核提现失败,网上被黑的情况,可以找...
在平台好的出黑工作室都是有很多办法,不是就是一个办法,解决...
农银理财和农行理财的区别是什么含义不同。农银理财是农业银...
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华利集团公...
本文目录一览:1、20部德国二战电影2、元宇宙概念股有哪些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