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币对人民币汇率今日(中国医药股票还能涨吗)

2022-07-01 2:45:21 股票 group

日币对人民币汇率今日



本文目录一览:



新华社北京6月27日电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6月27日受权公布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港元、英镑、澳元、新西兰元、新加坡元、瑞士法郎、加元、林吉特、卢布、兰特、韩元、迪拉姆、里亚尔、福林、兹罗提、丹麦克朗、瑞典克朗、挪威克朗、里拉、墨西哥比索及泰铢的市场汇价。

6月27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

100美元 668.5人民币

100欧元 706.43人民币

100日元 4.9472人民币

100港元 85.166人民币

100英镑 821.46人民币

100澳元 464.35人民币

100新西兰元 422.33人民币

100新加坡元 482.53人民币

100瑞士法郎 698.5人民币

100加元 518.54人民币

100人民币65.804马来西亚林吉特

100人民币806.81俄罗斯卢布

100人民币236.28南非兰特

100人民币19338韩元

100人民币54.936阿联酋迪拉姆

100人民币56.137沙特里亚尔

100人民币5676.11匈牙利福林

100人民币66.354波兰兹罗提

100人民币105.32丹麦克朗

100人民币151.29瑞典克朗

100人民币146.87挪威克朗

100人民币249.683土耳其里拉

100人民币297.44墨西哥比索

100人民币530.25泰铢




中国医药股票还能涨吗

一、 医药板块前期调整的原因

大家好,很高兴4月28日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对医药板块的看法。

去年和今年以来,关于医药板块有几个比较大的影响是,一方面去年很多之前市场认为可能不会纳入集采的品种,比如器械、检测试剂等,开始有消息传出说在个别省份纳入集采,进行价格方面的谈判;另一方面,从去年整个监管或者大的方向上来看,对于医药板块来说不是很友好。

现在有很多舆论都提到居民几个比较大的痛点,包括教育、买房、就医支出的压力。大家看到去年一系列的政策,包括三胎政策,其实也是在鼓励我们的人口进一步增加,摆脱现在逐渐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人口增长所面临的支出方面比较大的制约因素,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其实都或多或少受到政策性的负面打压。

现在对于医药板块,从基本面角度来看,负面信息对股价的影响其实已经反映得很充分了。大家可以看到目前医药各个指数,尤其是景气度比较高的生物医药、医疗等,指数的点位已经回到了疫情之前的情况。估值水平也基本已经回到了2018年整个医药板块估值*的时候,所以客观来讲,整个医药板块基本面的负面信息已经反映非常充分了,目前的压力主要还是在情绪上。

情绪上,大家普遍会觉得政策层面看不到一些扭转的空间,所以大家可能更多担心这个方面。包括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互联网企业的估值一直压在比较低的位置,也是因为大家担心后面还会不会有一些持续的问题。

4月28日我和大家聊的,其实也没有太多新的增量信息。主要和大家聊几方面:

第一, 疫情所带来的涉及到医药板块比较新的情况。

第二, 正好公募基金一季报出来了,和大家聊一下公募基金一季报在医药板块配置比例上面的变化。

第三, 和大家聊一下整个医药板块中长期的投资价值,客观来讲,今年基本面没出什么太大的变化。

二、疫情反复下医药板块的投资机会

新冠疫情给医药板块带来的一些新情况。一个是新冠的小分子*药,目前有某一个上市公司和其他几家非上市公司都在做这一块,我们了解到的进展是,已经有新冠口服药的治疗药物,尤其这回上海一下子报出几十万的病例,在上海已经在做相关的临床试验,主要就是对比海外的新冠药物。目前在做的是早期治疗轻中度针对新冠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测试。

客观来讲这个试验不太好做,因为轻症很多症状缓解速度比较快,有可能几天的时间症状已经结束掉了,这个时候如果你要证明它的有效性是比较困难的。中症相对来说也存在这个问题,但目前看到的情况,做下来的效果还可以。做口服药的上市公司其实股价已经反映了一波,再往后看,这是未来的必经之路。

新冠疫情后续是否还会有其他的变种,现在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目前我们采取的“动态清零”防疫策略短时间内看不到调整的可能性,再往后看很有可能要长期面对“动态清零”的大背景下与新冠病毒作战,要具备这样一种能力。这里面比较重要的几点是:

第一,疫苗。国内整体疫苗接种率还可以,但是老年人疫苗接种率不高。比如上海老年人疫苗接种率大概在60%左右,不到70%,但是本身奥密克戎的变种危害*的也是针对老年人,还有一些小孩儿。这回上海死亡病例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而且大多数都是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前面几天也有相关公司针对奥密克戎的疫苗获批了,后续来看,整个疫苗这一块是一个比较大的看点,这是必然会做的一件事情。

这个疫苗看下来基本每年还要持续去接种。接种的方式也有可能原来正常打灭活,你要打加强针,也要打灭活。现在专家也有相关的数据提出可以打其他类型的疫苗。比如你原来打灭活,后面去打重组蛋白或者打mRNA,这样我们看到上市公司里面,灭活的好多公司,包括科兴等其他公司,其实都是非上市公司,或者没在A股上市,A股上市涉及到新冠疫苗的好多还是mRNA和重组蛋白这种方式。

如果真的采取不同路线的新的加强针,对相关的板块肯定还会有比较不错的预期在里面,毕竟我们整个人口基数比较大,这一块起码今年,包括明年,再往后看一两年,很有可能是持续去做的一件事情。

第二,检测。今年2到3月份,医药板块表现比较好的主要就是新冠疫情相关的标的,这里面很多标的在4月份这一波调整中也都回去了。这一块我们看到目前为止奥密克戎的传播性确实太强了,而且和其他的变种,比如说德尔塔不一样,德尔塔得了之后症状比较重,所以能够在早期发现,奥密克戎感染了之后没有什么症状,感染者自己也不知道感染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了比较快速的传播,所以目前很多城市防范奥密克戎,采取的办法都是不得不在很早的阶段(发现奥密克戎的早期)就行有所行动,因为发现的时候其实很有可能已经展开社区传播了,包括这回北京的疫情,也提到发现的时候其实判断可能已经传播了一周。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大城市的人群上班、通勤都在全市范围内流动,流转或者传染的可能性,不仅仅是社区传播,仅仅是小区附近的人群,很有可能会在全市范围内出现比较快速的传播。目前看下来,全国采取的方式都是发现之后很快采取静默措施,限制人员流动,然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核酸检测。

再往后看,疫苗、核酸相对来说它的持续时间可能会比我们想象得更长,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抗原,其实上海地区抗原的应用已经很广泛了,我自己就在上海。当然上海目前绝大多数都还是政府直接发放的,现在没有让个人付费去买抗原,但是抗原确实从目前的情况看下来,整个必要性和未来的量可能也会比较大。

一方面,像上海这种目前感染基数已经很大了,但是核酸检测能力有限,另外本身核酸检测的成本也高,在这种情况下,抗原检测就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措施。抗原相比核酸检测*的问题是,核酸检测相当于把病毒的负载量以科学的手段、医学的方法放大了很多倍,之后能够更灵敏的捕捉到在人体内携带的这种病毒。所以其实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从效果的角度来讲,肯定核酸检测的准确率会更高一些。你可以理解为它是把你体内的病毒荷载量放大了很多倍之后再来进行检测。

抗原本身不具备这样一个特点。我看到香港那边的情况,在海外抗原的检测已经非常普遍了,毕竟他们的感染人数实在太多了,所有人天天做核酸,本身检测能力会有限制,另外成本方面来看,抗原一个是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便宜,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方便,自己在家就可以检测。

抗原相比核酸的问题就是它的灵敏度没有那么高,很多时候尤其是奥密克戎在病程的初期,尤其是症状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这个时候其实传染性已经开始了,比如你感染之后两到三天左右,这个时候你的症状还没有显示出来,但是传染性已经极速扩大了。在这种情况下,抗原检测有可能还是没有办法查出来,所以抗原检测会有这样一个问题。

但是抗原检测比较有效的场景是某一些区域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传播,比如上海*峰的时候每天2万多例确诊,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上海这种城市,而且其他多数城市过来做支援,每天1、2万的检测能力仍然有一点不堪重负,抗原就是一种很好的补充措施。可以在没有办法得到核酸检测或者由于其他原因导致得不到核酸检测的情况下,使用抗原这种更便宜、更高效的方式来做测试。

这一块如果我们未来长期要坚持这种防疫策略,抗原检测未来整体市场空间也会比较大。尤其各家有可能就会像平时备的一些创可贴,备的碘酒一样,作为居家常备的工具。

整体来讲,新冠整个产业链,包括疫苗、核酸检测、抗原,未来很有可能会长期延续下去,因为我们目前看到新冠疫情未来很有可能会常态化。国外很多人得了一次新冠之后,虽然体内产生了抗体,但后面还会继续再得。尤其是新的变种也在不断的出现,未来会不会再出现一些致病率比较高的变种,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我们的防疫政策目前看下来可能也不大会去调整,这一块未来仍然会有比较大的空间,主要的空间来源于疫情的持续性。

针对防疫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家可以看到现在各地都在建方舱医院,有一些可能还没有什么疫情的城市,也开始做未雨绸缪的规划,大面积建造方舱医院,客观讲,如果我们采取目前的防疫政策,这也是必不可少的。

上海这回相对来说处置的时间,没有病毒传播的速度那么快,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些问题,方舱医院床位的数量赶不上每天新增的确诊人数的数量,这导致大量的病人没有及时办法从社区里面转移到方舱医院,这个过程无疑会产生社区传播的风险,导致上海这回防疫做了很长时间,很多社区已经居家一个多月时间,但是大家可以看到整个病例下降的速度还是没有想象的那么快,这其实和4月中旬以来整个方舱医院的容量达不到每天新增确诊人数有很大的关系,相当于社区传播的风险进一步被增加了。

这一块,未来很有可能在很多省和主要的城市都会提前建造一些方舱医院,以备奥密克戎这种变种爆发之后的应对措施。在改造的过程中,方舱医院对医疗设备的需求量还不是很大,但是我们看到现在上海有一些方舱医院已经改建成重症病房了,因为疫情快速爆发之后,大量重症病例按照目前的措施,很多感染患者不能送到其他专科医院或者综合型的医院,必须要在专门接收新冠病例的医院进行处置。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医院本身床位数量可能有一些限制,所以上海目前采取的也是把一些方舱医院改建成重症病房,这种情况下,对于医疗设备的需求也会有一些增加,这都是新冠疫情所带来的医药板块可能涉及到的变化。

整体来讲,其实主要还是针对疫苗、检测以及抗原相关的产业链,持续的时间有可能比我们想象得更长。去年大家觉得到今年,到明年就差不多了,现在看下来,感觉有一点没完没了的意思,是这样一个情况。

三、Q1医药持仓环比提升但仍然低配

另外一点,因为基金一季报已经披露了,所以我们和大家聊一下基金一季报所涉及到的医药板块持仓的变化情况。

大家都知道,基金的中报和年报会披露持仓所有个股的情况,也就是说他总共买了多少个股票,每一个股票买了多少,在基金中报和年报的时候会全部披露,除此以外,基金还有四个季度的季报,季报只会披露前十大重仓股。

大家也可以看到,我们国内主动管理型基金持仓集中度相对来说比较高,尤其是它前十大重仓股占整个基金仓位集中度还是比较高的。季报虽然它的信息比年报和中报更粗糙一些,因为它没有涉及到全部持仓的股票,只涉及到前十大重仓股,但是因为前十大重仓股占它整个基金仓位的比例比较高,也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一季报整体来讲全部基金的医药仓位相比去年的年报环比有所增加,大概增加了不到1%,这个变动的幅度不算很大,而且它是全部的医药基金,我们主要关注的是非医药主动管理型基金。

我们知道目前所有基金类型里面,被动医药基金规模已经不小了。其实主要指的就是指数型基金,比如说我们ETF或者场外跟踪具体指数的国泰医药指数基金,或者比如说生物医药ETF,医疗ETF,这些都属于指数型基金,指数型是被动都要去做医药板块的配置,所以它整体的持仓没有太大意义。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整个基金经理大类层面他们一季度对于医药板块到底是增配还是减配,这是一点。

还有一点,我们目前还有大量主动管理的医药主题基金,这些主题基金基本在基金招募说明书里面都注明了大概都要买医药相关的标的,他们基本也是在医药的板块内部做筛选,只能说从板块内部的股票调整成板块内部的其他股票,而不能说医药基金买煤炭股、钢铁股,这是不合适的。这些基金我们也认为是专注于医药板块的基金。

我们其实主要关注到的是,排除掉专注于医药领域的被动基金和主动管理的医药主题基金之后,其他主动管理基金对于医药板块的增配力度。环比来看,仓位大概是7%左右,相比医药板块占整个全A股的市值来讲,应该说还是低配的,相比四季度环比有所增加。

简单一句话来说,目前主动管理型的基金经理在一季度中应该说对医药板块有所增持。他们增持之后,在整个医药板块的配置力度仍然属于低配板块,低配指的是它配置的比例小于医药股的市值占全部A股的市值比重,这是所谓的低配,大概是这样一个情况。

具体来看,相对来讲配置的偏好有所不同,主动管理型的医药基金普遍增配了疫苗、中药、化学制剂,这是他们在医药板块里面一季度增配的细分子板块。非医药的主动管理型基金一季度主要增配的还是景气度*的CXO和疫苗,还有原料药,大家可以看到基金在医药板块的持仓相对来说主要还是集中在几个领域,包括CXO,因为CXO毕竟是整个医药板块里面现在景气度*的一个赛道,而且这一块客观来讲没有受到太大的政策性影响。

去年,医药板块*的问题是政策带来了大量的不确定性,包括集采、带量采购、医保谈判,这些为整个医药板块长期增长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也压制了医药板块的估值。CXO相对来说不大受这些政策的影响。

所谓CXO,就是医药领域的外包服务,比如说我在药品研发的过程中有一些可以外包的工作,我把它外包出去,包括我做临床试验的过程,临床试验可能涉及到我要找医院,和医院进行对接,要做方案,有很多流程性、套路化的工作,这些工作可以外包给其他公司去做。另外还有医药的销售,很多公司也会把这些业务外包出去。形成了专门做外包业务的上市公司,所谓的CXO,或者说有一点类似于卖铲子这样一种性质。

国内很多CXO里面的上市公司很大一部分比例收入来源于海外,做海外外包的业务,所以这一块也没有太受到国内影响和限制,这也是为什么去年大家可以看到,医药里面最后一个调整的就是CXO,因为它确实业绩增长的速度很快。2020年疫情以来,海外CXO的服务受到了一些影响,这个时候很多海外的公司转而去看一看国内的公司,因为原来很多海外的公司对国内CXO的公司还有一些顾虑,觉得中国做这一块到底行不行,后面发现好像感觉还是不错,所以就会有大量海外订单的增长。我们看到今年一季度很多CXO公司的业务增速仍然还是挺不错的,这一块是景气度比较高的一个板块。

另外,其实整个医药涉及到的子行业太多了,这个板块客观来讲没法作为一个大的板块去讲,因为它里面各个业务条线,各个产业链可能都不一样,有的甚至彼此是上下游的关系,要么产业发展的时候大家都好,产业陷入一个停滞期,有可能我比较好,你可能就会差一些,是这样的关系。四

医药板块各细分行业分析

整体来讲,一般医药里面涉及到几块,一块是药,药包括化学药,化学药涉及到上游的原料药,化疗药,还有生物医药。化学药、生物医药、中药应该算药品里面的三大分类,中药今年受到政策的大量扶持,尤其有一系列的政策开始向中药领域倾斜,我们看到整个医保总盘子就这么大的情况下,如果中药在里面的比重越来越大,势必对一些西药、化学药、生物药,可能也会造成一些偏负面的影响。这是药的环节。

生物医药和化学药主要的差别就是说生物医药往往是一些大分子的药,而且我们看到大量癌症的靶向药,大多数都是生物医药,因为它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生物医药相比化学药,它的研发成本远远要高,另外仿制一个生物医药的成本也是非常庞大的,所以生物医药相对来说它的门槛要高一些,毕竟不大容易被仿制。

药品其实有一个比较大的逻辑,研发出来在专利期,专利期期间可以利润设得比较高,因为这个时候有专利保护,其实这也是对于药品研发高难度、高风险的一种补偿。一旦过了专利期之后,其实对于化学药来讲,它研发仿制的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可能很快就会出现大量的仿制药,这个时候原研药的利润就会出现断崖式的下降。

生物药相对来说会好一些,因为仿制的成本比较高,仿制难度也很大,所以它即使过了专利保护期之后,整个护城河也仍然是比较扎实的。全球*钱的几款药里生物医药占比是比较高的,但从总量上来讲,化学药仍然占绝大多数,化学药可能大概占全球药类的60%、70%左右,其他是生物医药,大概是这样一个情况。

国内有很多做创新药的一些企业,主要是专注于生物药这个领域,当然也有大量是小分子化学药和生物药都做,反正这些都有。我们所谓的创新药,其实更多是相对于仿制药来说,国内其实大量的药的企业,原来都是做仿制药起家的,后面创新药的比例也已经越来越高了,尤其大家现在可以看到带量采购之后,对于仿制药压价的力度是非常大的,其实国家也在鼓励各个药企往创新药领域去迈进。

国内创新药其实还是一个比较蓬勃发展的市场,大家可以看到有大量创投基金在里面已经进行了好几年的深耕细作,包括国内、海外的红杉、高瓴、礼来等等大量创投基金在里面,其实二零零几年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到这个领域了,他们孵化的很多企业,最近几年已经在科创板上市了,开始逐渐兑现了,这其实是一个产业良性循环的必经之路。

毕竟药品研发有一点像高科技产业,是有这种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这样一个特征。有大量药品倒在了二期临床、三期临床的界限上,真正看到的药品其实可能已经有无数的药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通过临床医学测试,要么是效果达不到,要么是副作用太大,要么可能成本上没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就都死掉了,这对于医药企业来说本身研发的时候又要投入大量的资本,所以其实也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企业,对资本的要求,需求量比较大,但一旦没有研发成功,损耗也比较大。研发成功之后,我们看到很多药的利润确实比较高,但是你也要想到这*药有可能是十几款,几十款药研发失败之后,就出来这么*药。可能是针对其他症状的药品研发失败了,其他的研发成本说白了都要摊在这里面,所以药品的定价比较高,利润比较高是合理的,更多是对于药物研发非常高风险的一种补偿。

很多药企现在手里有很多比较赚钱的药,可能能够形成一个正向的良性循环,然后驱使公司不断研发新的药物。很多初创型的企业没有启动资金, 就会寻求创投基金,国内创投基金相对来说在医药这个领域还是比较活跃的,提供了大量创新公司的启动资金。人才方面,其实过去几年医药人才回国也很多,因为国内创新产业的基金还是比较多的,回来之后他自己有比较好的想法,去做一个初创的企业,能够找得到资金,或者在一些已经比较成熟的公司做研发主管或者核心的研发人员,相对来说这几年整个薪资水平给得也还可以,吸引了大量的归国人才。另外,我国最近几年医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还是不少的。

其实国内创新药这一块产业环境还是很不错的,政府也很鼓励。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城市,比如说上海,就把生物医药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几个重要产业之一,上海的很多产业园,包括大家可以看到苏州、无锡、深圳,其实很多城市都把医药产业作为自己的核心支柱产业之一,而且也做了很多产业园,在政策上都有大量的配套措施。

国内药这一块尤其是生物创新药客观来讲和海外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而且这一块其实也是国产替代和卡脖子的一个主要领域,所以这一块国家长期的扶持应该说都是少不了的。

大家可以看科创板,科创板里面重点支持的几大产业,生物医药就是其中一个主要的产业,目前科创板里面医药的上市公司大概已经占到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左右,其实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这一块,大家不用太担心政策方面的打压,这种更多是希望能够往创新的方向去发展。另外对于一些没有太多技术含量,或者觉得创新力度不够的类仿制药的创新药,通过医保谈判、带量采购这种方式去降低它的利润水平。我们也看到,虽然它降价,但一旦纳入医保,其实可以以量补价,未来批量生产,成本也能够降下来。

本身带量采购就不是新的东西,2018年已经有这个东西,而且大家最后会发现其实对于利润的下降,并没有药品价格下降来得那么夸张。比如说它药品的价格下降了90%,最后大家会发现它利润的下降可能也就是20%—30%左右,而且这还是初期,因为初期量还没有放出来,后面一旦放量之后,总账不一定是不划算的,总账有可能长期来讲还是划算的。

除了药,还有像医药零售、医药流通,这些有一点像零售的逻辑在里边。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就是医疗,医疗又分为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医疗器械主要有几大类,一类是走量的耗材,这种一般毛利率相对来说不高,主要是走量的逻辑,这种其实在集中采购、降价里边伤害比较大的。但是龙头的很多公司他们都在往创新器械的方向去努力,也就是做中高端的一些器械。

医疗器械这一块相比国外的差距稍微小一点,技术难度相比药也稍微小一点,国内目前有几个龙头公司其实已经做得不错了,而且有一些成熟的产品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产替代能力。其实医疗器械还有一个国产替代的逻辑在里面,因为有一些产品已经能够达到国产替代的要求和标准。

医疗服务主要就是一些体检、健康检测,眼科、牙科,这种民营医疗服务,这些更多受益于消费升级。像眼科、牙科,也是最近几年先在大城市,后面在二三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开始大量发展。说白了,随着你收入水平的提升,逐渐对于个人健康卫生包括文体娱乐势必会有更高的追求。如果说正常吃饭都费劲,这种情况下,你肯定不会做牙科正常的检测,比如说每年去洗牙,这种成本是没有办法负担的。一旦能够负担这种成本之后,你会觉得这种生活方式或者为你提供的医疗服务是值得付费的,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医疗服务的发展空间客观来讲还是不小的,因为它是消费升级受益的一个板块。

其他还有血制品和疫苗,疫苗其实也是比较大的一个板块,因为很多疫苗企业的市值也不低了。疫苗客观来讲,新冠是为疫苗做了一次全民的大科普。现在我发现很多投资者对于疫苗的了解程度非常高,各种技术路线,各种灭活的,不灭活的,半灭活的,都搞得很清楚,这其实也是新冠对于疫苗正面的贡献。

而且疫苗客观来进也是消费升级的一个标的,除了一些必打的国家采购的疫苗之外,还有很多自费的疫苗,像HPV、肺炎等等这些,其实这些才是利润水平比较高的品种,而本身新冠疫情给全民做了一次大科普,我们会发现未来去打这种疫苗的人群群体会越来越多。随着消费升级不断的迭代,还包括流感,正常来讲,我们身边很多朋友原来新冠之前从来不打流感疫苗,有的时候感冒可能药都不吃,喝点热水,多休息休息就扛过去了。但是你会发现新冠流行之后,冬天的时候你去社区预约流感疫苗,都不一定能约得到,这也是因为全民接种疫苗的意识在不断提升。

五、医药的长期逻辑:老龄化+消费升级

医药整体来讲,还是一个常青树的板块。

第一,它是老龄化受益的一个标的,这是很少见的,其实绝大多数行业,尤其是一些消费品,老龄化对他们都是不利的,因为消费的群体越来越少了。但是医药是极少数老龄化受益的一个消费类标的。大家可以看数据,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于医药的支出应该是呈指数级的增长,尤其是年纪越大,对于一些抗癌的靶向药依赖程度很高,如果你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这个时候就不得不去做这方面的用药和治疗,这一块应该说是老龄化的一个受益标的,是所有行业里面很少的老龄化的受益标的之一。

第二,医药还是一个受益于消费升级的标的,我们看医疗服务、疫苗,甚至看药这一块,很多人得了癌症之后,不去做一些靶向治疗,不是因为不想做,更多因为经济的原因支撑不起。如果你的经济能够支撑起,我相信很多人,尤其可能年纪不大的得了癌症的人,还是愿意通过这种方式维持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所以本身医药板块也是一个消费升级的标的。

从长期投资逻辑的角度来讲,一个老龄化,一个消费升级,本身投资逻辑都非常扎实。

而且目前来讲,应该说医药板块也在一个至暗时刻,看它整个估值水平,我们看大的医药行业,比如我们看申万医药行业,目前估值水平,市盈率TTM已经到26倍了,已经是历史的*低位,我们看它上一次到这个位置,最近十年以来,还是在2018年,而2018年那个时候是带量采购刚刚出现,还有疫苗又出现了相关的一些负面事件,然后才把估值水平打到极低的位置。

我们再看历史上比这个估值水平可能还要低一点的,也就是20倍出头,而且再追溯上去,就要追溯到2005年、2006年的时候。所以目前的估值水平已经到了历史*的低位,分位数大概7.5%,也就是在历史上,有90%多的时间点都比这个估值水平高。

所以目前其实医药板块有一点像当年塑化剂风波之后的白酒板块,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但是因为这个板块长期的增长逻辑是非常扎实的,既是老龄化的受益标的,又是消费升级的受益标的,所以医药板块如果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讲,目前是一个非常值得布局的时点。

因为长期投资其实很简单,就是买便宜,你在估值水平很低的时候买,买完之后账户一关,什么也不看了,过个四五年,或者等到所有人都在买这个板块的时候,就像2020年,所有人都在关注这个板块,那个时候你把它卖了或者仓位降下来。其实基本长期投资就是这样一个逻辑,非常简单,就是以时间换空间,当然前提是这个行业长期来讲没问题,万一这个行业过几年被淘汰了,那这种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

你想医药这个行业再过多少年,我觉得也不会被淘汰,尤其它长期成长逻辑又是老龄化和消费升级的受益标的。所以目前客观来讲,我们还不能说医药板块已经到了*的低位,因为毕竟目前大家可以看到,基本所有的人都已经不提这个板块了,包括机构对于这个板块的配置力度也是大幅低配的,整个行情的回暖还是需要一个过程,历史上来看往往需要业绩出现比较大幅的超预期,然后可能持续一到两个季度之后,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先知先觉的机构资金会来关注这些板块。

当然,普通投资者的关注度可能要更滞后一些,从机构配置的角度来讲,往往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从估值水平的角度来讲,其实目前已经在历史上估值基本上可以说是*低位了,分位数已经低于10%,所以从长期配置的角度来讲,应该说整个医药板块目前配置的价值已经非常高了。

最近几年,其实医药板块的成长性还是比较强的,从2020年以来,整个医药板块的回调更多是对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医药大牛市的一波杀估值,也算是估值的回归。从当时估值水平*的位置,大概是2020年二、三季度的时候,那个时候达到60多倍的估值,从60多倍的估值直接杀到现在20多倍,盈利的增速其实还是可以的。

我们看生物医药指数,基本上最近每一个季度有很多季度的累计回报率是负的,但是你看一下,其实它盈利的贡献还是正的,只不过估值的下杀幅度更高,一直在杀估值。杀到现在,应该说估值水平已经很低了,而且去年我们和大家聊的时候,还在说我们看什么时候医药真的已经差不多了,就是景气度*的CXO又被杀一遍。截止到目前为止,基本上医药板块所有的细分子行业都被杀过一遍了,连景气度*的CXO都已经杀过一轮估值了,目前客观来讲,估值水平确实已经到历史低位了。当然,历史低位不代表它会涨,从长期配置的角度来讲,比如你看三年到五年,当前这个时点,医药板块的配置价值是非常高的。

六、医药板块投资工具

大家如果在这个位置想要去配置医药板块,又做不好选股,可以关注我们的ETF。因为ETF是一揽子的投资方式,一个ETF直接去布局大概几十个上市公司,这样也可以极大的降低上市公司单一个体的踩雷风险。

大家可以关注我们的生物医药ETF(512290)和医疗ETF(159828),其中生物医药ETF里边,主要就是一些生物创新药,疫苗,CXO,血制品,检测等等,医疗ETF主要是CXO、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等。

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创新药沪深港ETF(517110),这个标的也很好,因为大家知道有很多创新药的企业在港股上市,我们的创新药沪深港ETF其实是一键式布局沪市、深市和港股的创新药企业,所以大家如果关注创新药这个细分子行业,可以关注我们的创新药沪深港ETF。




日元对人民币汇率是多少

摘要:8月18日欧元对人民币汇率,一欧元等于多少人民币:1欧元=7.0945 人民币元

欧元对人民币汇率今日实时行情(2015年8月18日 11:45更新):

货币兑换

1欧元=7.0945人民币元

1人民币元=0.1410欧元

一欧元等于多少人民币?1欧元=7.0945 人民币元

银行名称货币兑换中间价现汇买入价现汇卖出价现钞买入价基准汇率更新时间
建设银行一欧元对人民币7.06347.1136.8332015/8/18 11:09
工商银行一欧元对人民币7.06197.11156.85992015/8/18 11:00
中国银行一欧元对人民币7.13257.09427.1446.87537.1442015/8/14 17:37
农业银行一欧元对人民币7.06347.1136.8337.08822015/8/18 11:08
中信银行一欧元对人民币6.8527.06787.11577.09182015/8/18 11:10
广发银行一欧元对人民币7.08857.06377.11336.83692015/8/18 11:10
招商银行一欧元对人民币7.08937.11777.11777.06092015/8/18 11:09
兴业银行一欧元对人民币7.08357.05527.11186.83562015/8/18 10:45
华夏银行一欧元对人民币7.07767.04937.1066.90072015/8/18 10:00
交通银行一欧元对人民币7.06177.11136.83142015/8/18 11:06
光大银行一欧元对人民币7.08677.05847.11516.83162015/8/18 11:09
浙商银行一欧元对人民币7.09147.0637.11986.84322015/8/18 11:10

欧洲方面:此前的债务危机搞得希腊焦头烂额,与国际金主的谈判也是历经艰辛,终于在上周传来利好消息,希腊财政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希腊与国际债权人完成救助谈判,协议已经达成。

以上欧元对人民币汇率今日行情的相关信息由中金网行情中心提供,仅供参考,更多相关资讯可关注中金网财经新闻频道每日财经报道。

酒鬼




日币对人民币汇率今日价格多少

据***新闻报道,当地时间20日下午,据日本共同社等媒体报道,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与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在首相官邸进行了会谈,并就最近的外汇市场动向等交换了意见。会后岸田文雄称,他们在会谈中提到日元急剧贬值是令人担忧的问题。

***新闻截图

黑田东彦也表示,日元急剧贬值给日本企业的经营计划带来各种不确定性,不希望这种状况持续。他表示将关注外汇市场的动向,与政府合作进行应对。

据了解,近期,日元对美元汇率不断走低。 上周初,日元对美元汇率一度跌至135.58日元兑1美元, 为近24年来的新低。 截至发稿,日元对美元汇率为135.91日元兑1美元。

对于日元的贬值,日媒称,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眼下的日本是个“低价之国”, 在日外国人大举“扫货”回国倒卖。

英为财情

日本经济学家:

美日货币政策相悖触发日元贬值

据***新闻,当地时间6月15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加息75个基点,以遏制通胀再度飙升。这也是美联储自1994年以来*加息幅度。

据了解,今年3月,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从接近于零的水平上调了25个基点,开启了遏制通胀的紧缩周期。5月初,美联储又宣布加息50个基点。

日本专家表示, 今年美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调利率,流入国际市场的资金大量回流美国;而日本继续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外汇市场大量买入美元,抛售日元,这是引发本次日元贬值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闻截图

日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 熊野英生:今年3月,美国突然上调利率,并且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调,流入国际市场的资金大量回流美国,结果导致全球性通胀。

(日元贬值)也有日本自身的原因,美国和欧洲都开始金融紧缩政策,只有日本继续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外汇市场大量买入美元,抛售日元,引起日元贬值。

日元快速贬值令中小企业承压更大

熊野英生认为,日元的快速贬值可能令日本企业无法及时应对,其中,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影响。

熊野英生:对日本的中小企业,以国内业务为主的企业而言,进口价格上涨,利润减少,甚至赤字。可以说跟大企业相比大部分中小企业受日元贬值影响更大。

***新闻截图

熊野英生认为,日元贬值还存在经济高度依赖进口的结构性原因。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日本进口额不断攀升。

日本财务省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日本进口额同比增长48.9%,连续3个月创新高。

而5月份日本贸易逆差则创下1979年有可比较数据以来的第二高,并且连续第10个月出现贸易逆差。

外国人在日本大举扫货

苹果手机、化妆品等被抢购

据***网快看微博消息,今年以来,日元汇率进入下行通道。进入6月中旬以后,更是创下历史性的低值。日媒称, 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眼下的日本是个“低价之国”。一位现居日本的墨西哥人称一天买大约50个手办,然后寄回国卖掉大赚一笔。 来自冰岛的一家人则从购物袋里掏出一大盒乐高,一边说着花22800日元买它好*,一边却称在日本买实在是太便宜了。

美国的留学生则掏出新买的苹果耳机,表示:真的好便宜,也不用担心房租问题了。她还特地加了一句:所有的一切都好便宜。

日媒认为,日元可能会进一步贬值。日元贬值下,以iPhone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产品价格走低,当地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128G版本的iPhone 13在日本的售价为98,800日元, 相当于大约4900元人民币,与其他国家的平均价格相比,便宜了约合1300元人民币。

苹果中国官网显示,128G的iPhone 13官方售价为5999元。

一名在日本工作的瑞典人表示,最近他接连在日本的苹果商店里购买了iPad Pro、Apple Watch等苹果产品,因为日本的售价明显地便宜。 根据汇率换算,这位瑞典小哥在日本买苹果商 品,对他来说相当于享受了75折的折扣 。

另一方面,部分日本企业开始将生产基地从海外转回国内。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由于制造业出口在日本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日元贬值可以提升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因此长期以来,日元贬值都被认为是日本经济的利好因素。但分析人士指出,今年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 与日元贬值推动出口增加的正面效果相比,油气等能源进口价格飙升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

日元贬值已超预期政府管控非常重要

据了解,熊野英生从事专业的经济分析工作已经有20年的时间。对于此次罕见的日元快速贬值情况,他预测,由于日美两国的金融、货币政策方向不同,可能会造成利率差进一步扩大,日元或将继续贬值。

***新闻截图

日本第一生命经济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 熊野英生:很明显日元贬值的速度超出了美国利率上调的影响,如果市场对日元失去信心,日元将会进一步贬值,出现超出预期的贬值。我认为目前日元贬值或许已经超出合理范围,日本政府和央行的管控非常重要。

日本央行上周狂买10.9万亿国债创历史纪录

据彭博社统计, 上周日本央行总计购买了10.9万亿日元(808亿美元)的日本国债,创历史*水平。

日本央行一直坚持实行债券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在此政策下,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以0.25%为上限。为了实现其对收益率的控制,该行自4月以来不断以0.25%的固定收益率无限制地购买新发行的10年期国债,并且近期有加大购买力度的趋势。

然而日本国债期货市场在上周陷入了“崩盘”。北京时间6月15日,日本10年期国债期货盘中创下9年来的*单日跌幅,并两度触发大阪交易所熔断机制。6月17日,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触及0.265%,创下了2016年1月以来的新高。

市场分析认为,这一情况是由于全球通胀和美联储加息预期背景下,海外投资者与日本央行之间“攻防战”激化的表现,日本央行极力控制债市的同时,日债空头狙击也越发增多,债券交易员们纷纷押注日本央行将被迫放弃将收益率限制在0.25%的水平。

在美国、英国等多个央行开始大步调加息的当下,日本央行不愿改变货币政策的举动让日本金融市场压力日渐增长。6月17日,该行仍宣布继续坚持当前超宽松货币政策,维持利率水平不变。

大和证券首席市场经济学家Mari Iwashita表示,日本债市的波动与全球对美国通胀数据的反应和美联储的紧缩政策密切相关,即使日本央行加紧努力捍卫收益率曲线上限,它面临的挑战仍旧没有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财务省于17日宣布任命有“债券先生”之称的斋藤通雄担任该机构中的一个关键职位,斋藤通雄在20世纪90年代金融市场动荡时期有着丰富的债市调控经验。据一些策略师称,他将领导一个包含债券市场的部门。

Iwashita认为,日本央行要想顺利退出大规模债券购买,与财务省的密切合作至关重要,因此任命一位经验丰富的负责人非常重要。如此看来,斋藤通雄的任命“对市场来说是个好消息”。

截至发稿,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0.24%,上涨了1.91%。

英为财情

校对|段炼

封面***新闻截图

综合自央 视新闻、***快看微博、app(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日币对人民币汇率今日》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日币对人民币汇率今日、中国医药股票还能涨吗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