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药公司(军工基金)

2022-06-25 13:09:29 基金 group

上海医药公司



本文目录一览:



张通社获悉,8月1日,在山东·济南举办的2021年(第38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迎来“重头戏”——“2020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名单”正式揭晓。上海两家药企:上海医药和上海复星医药进入前十!

工信部2020年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发布

今年进入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榜单前10名的企业,分别是: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华润医药控股有限公司、修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石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在2019年的工信部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中,进入前10名的药企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华润医药控股有限公司、修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中国远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国药集团依靠新冠期间的业绩表现,打破扬子江此前连续6年蝉联榜首的纪录,从2019年的第三名跃升至第一名。

上海复星医药

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领先的医疗健康产业集团。复星医药以促进人类健康为使命,业务覆盖医疗健康全产业链,主要包括药品制造与研发、医疗服务、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医药分销与零售。在中国、美国、印度等建立了高效的国际化研发团队,形成全球联动的研发体系。复星医药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打造了高效的化学创新药平台、生物药平台、高价值仿制药平台及细胞免疫平台。目前,复星医药在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代谢及消化系统、抗感染、心血管、抗肿瘤等治疗领域均有产品在各自细分市场占据领先优势。

上海医药

成立于1994年,主营业务覆盖医药研发与制造、分销与零售,综合排名位居全国前列,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在医药产品和分销市场方面均居领先地位的医药上市公司。此次上海医药还荣获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

去年一年,由于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医药企业的营收规模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具体来看,2016-2020年百强企业总体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及增速,2020年,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的总体营收为9012.1亿元,与去年的9296.4亿元相比,降低了3.1%。

回看过去两年,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统计和分析,2019年度百强榜上榜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达到9296.4亿元,增速达10.2%;2018年度百强榜上榜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达到8395.5亿元,增速达11.8%。


百强企业构成有变,生物制品企业崛起

纵观整个十三五时期,入围百强榜单的企业表现不错。

从2015年到2020年,百强企业营收从6131.0升至9012.1,增幅为47.1%;在集中度方面,百强企业的集中度由22%左右提升32.2%。

在2020年,百强企业中,有26家企业进入了百亿俱乐部,这一数据与2015年相比,多了10家。

2020年百强榜单中新晋上榜的有:威高集团有限公司、振德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烟台东诚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海普瑞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施慧达药业集团(吉林)有限公司、奥美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金城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华邦生命健康股份有限公司。

2020年,随着多个国产生物制品包括重磅单抗药物的陆续上市,我国生物制品企业陆续问鼎百强榜单,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从2016年的1家到2020年的7家,以长春高新、三生制药、华兰生物、信达生物、东诚药业、甘李药业、沃森生物为代表的生物制品企业排名稳步上升, 彰显出稳健发展实力。

具体来看,100家入围2020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的企业中,化学制剂企业有56家,中成药企业有21家,生物制品企业有7家,卫材及医疗器械企业有4家。

在2015年的百强企业构成中,化学制剂企业达62家,中成药企业达24家,生物制品企业仅1家,卫材及医疗器械企业为0家。

过去一年,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助力疫情防控,彰显责任担当——在围绕新冠肺炎诊断、治疗、预防环节,为我国抗疫期间取得阶段性胜利做出了全方位的突出贡献。

同时,2020年百强企业集群特征特点明显:65%的百强企业集聚在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及成渝四个产业集群。

此外,百强企业还有创新制胜的特点:研发投入创出新高。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在“十三五”期间持续增加。2020年百强企业平均研发费用支出为6.33亿元(注:各年统计数据均排除当年未上报国内研发费用的企业),平均研发强度为6.8%,均创历年最高。从研发强度梯度分布看,研发强度在10%以上的企业在百强榜中占比不断提升。研发强度高于15%的企业数量有5家,分别为信达生物、康弘药业、先声药业、烟台绿叶和恒瑞医药;研发投入高于10%、不足15%的企业数量有13家,较2019年增加了4家。

十强更迭彰显创新力量。以十强企业中研发强度前三的恒瑞医药、齐鲁制药和石药控股为例,这三家企业聚焦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和高壁垒仿制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优化产品线组合,成为百强榜单中排名上升显著的企业。由此可见,我国创新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正趋于完善,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与保障。

研发成果步入收获期,百强企业作为我国生物医药创新的主力军正逐渐迎来收获期。2016-2020年,共有41款1类新药获批,其中41%由百强企业贡献。2020年我国批准上市的16款1类新药中,有7款出自百强企业。

同时,会上还发布了2021年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2021年中国医药工业最具投资价值企业(非上市)、2021年中国医药工业最具成长力企业、2021年中国医药新锐创新力量企业榜单。




军工基金


千呼万唤始出来,6月17日,代表亚洲最强航母水平003航母横空出世,8万吨平直甲板电磁弹射,可以称得上是常规动力航母的天花板,中国完全独立设计,自主建造的大杀器。


01

福建号航母到底有多牛


该航母长度已达315米,宽度75米,高20层,有3000个舱室,常驻2000名海军,同时甲板上能停20艘以上的战机,而他的身体中蕴含着超过70架战机。并且航母上有中国最帅的男团组合,他们平均年纪37岁,团长42岁。衡量航母战力水平的指标是啥,最重要的是舰载机,中国虽然已经有了辽宁舰和山东舰两艘航母,但因为没有电磁弹射器,舰载机只能靠滑跃起飞,导致作战能力远远低于美国有弹射器的航母,003航终于有了中国自己的电磁弹射器,打破了美国的一家独大,战斗机起飞重量大大提高,而且航母不需要考虑风向,可以直接起飞战机。003出道即巅峰成为了世界唯二的电磁弹射航母。




福建号这个名字也很好,中国前三艘航母,辽宁、山东、福建,这三个地方也承载了中国近代史海军的屈辱,这些屈辱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但这三个地方也洒满了邓世昌、丁汝昌等一众英雄儿女的爱国热血。今天这三个地方化身三艘超级战舰,那些曾经欺负过我们的大国再也不敢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妄为。就在当我们感叹于福建舰让全世界震惊的最年轻研发男团,最强大弹射技术和最快速下水时间的同时,期待一下五年之后我们的核动力航母的同时,我们也猜测一下下一艘航母会以哪个省份明。大家可以把你们的答案打到评论区。



02

军工板块的历史走势


军工的投资价值如何呢?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军工指数过去15年的业绩表现情况:

中证军工指数是2005年推出来的。

第一阶段:2005年-2007年,军工指数从基点1000点涨到了8000点左右。

第二阶段:2008年全球性的的金融危机,军工指数一年的时间从8000点左右跌到了2000点左右,跌幅达到75%。

第三阶段:2009年-2010年,军工指数从2000点左右涨到了最高8000点左右;

第四阶段:2011年-2012年,军工指数从8000点左右跌到了3600点左右,跌幅达到55%;

第五阶段:2013年-2015年上半年,军工指数从3600点左右涨到了最高22000点左右,涨幅达到6倍左右;

第六阶段:2015年下半年-2018年,军工指数迎来了三年半的熊市,从最高22000点左右跌到了6300点左右,跌幅达到71%;

第七阶段:2019年-2021年,军工指数从6300点左右涨到最高15154点。



综上所述,军工板块是典型的高波动高风险板块,每次上涨的时候爆发性很强,如果你能够从低点区域抓到机会坚持拿住2年往往能够实现翻倍的收益,但是每次下跌的时候几乎都是腰斩,历次上两次最大跌幅都超过70%,小的一次也达到55%,而很多投资者往往都是追高买入,所以就导致投资军工的亏钱居多。


03

军工板块该如何投


那么该如何投资军工基金呢,由于军工板块是属于强周期板块,我建议大家看市净率PB来分析军工的估值。2013年-2015年上半年,2019年-2020年两次军工板块的大涨都是PB低估的时候开始启动爆发的。



(军工指数近10年的走势)

从PB来看,目前中证军工指数PB百分位是39%,军工指数估值适中。


总结:军工具有高波动、高风险的特点,建议低风险投资者最好远离,如果通过PB分析找到历史低估的机会买入,拿到高估收益还是非常不错的。




上海医药公司排名前十

美国《制药经理人》(Pharm Exec)杂志公布2022年度《全球制药企业50强》排行榜(2022 Pharm Exec 50),美国辉瑞公司因其新冠疫苗销售大增而跃居全球制药企业销售额第一。在其720亿美元的总销售额中,新冠疫苗占了370亿美元,成为全球有史以来单年度最畅销的药物。另一家美国疫苗公司莫得纳也因新冠疫苗销售额大增而进入了全球50强药企行列。


在针对新冠疫情投资的推动下,11家最大的大型制药公司的研发投资总和在2021年增长了11%,总规模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辉瑞研发支出最多,达到138亿美元。罗氏、默沙东和强生公司的研发支出都突破了100亿美元。


四家中国制药企业进入了全球药企50强榜单,江苏恒瑞医药排名上升至第32位、中国生物制药排名第40位,上海医药集团排名第41位,石药集团排名第43位。


本次排名基于各大药厂2021财年的处方药销售数据。《制药经理人》每年的榜单数据来自全球医药市场研究机构Evaluate,这个榜单专注全球制药企业的处方药销售,所以一直被企业年度总结及医疗机构所重视。


排名 公司 总部所在地 处方药年销售额/年研发投入


1、辉瑞(Pfizer) 美国 720.43亿美元/138.29亿美元

2、艾伯维(AbbVie) 美国 550.41亿美元/65.18亿美元

3、诺华(Novartis) 瑞士 511.28亿美元/90.41亿美元

4、强生(Johnson & Johnson) 美国 498.21亿美元/117.81亿美元

5、罗氏(Roche) 瑞士 492.93亿美元/130.80亿美元

6、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Myers Squibb) 美国 456.69亿美元/95.31亿美元

7、默沙东(Merck & Co.,在北美为默克公司) 美国 432.59亿美元/122.45亿美元

8、赛诺菲(Sanofi) 法国 389.34亿美元/61.5亿美元

9、阿斯利康(AstraZeneca) 英国 361.31亿美元/79.87亿美元

10、葛兰素史克(GSK) 英国 334.43亿美元/65.73亿美元


11、武田(Takeda) 日本 296.05亿美元/46.51亿美元

12、吉利德科学(Gilead Science) 美国 270.05亿美元/52.26亿美元

13、礼来(Eli Lilly) 美国 259.58亿美元/70.26亿美元

14、安进(Amgen) 美国 239.57亿美元/42.96亿美元

15、诺和诺德(Novo Nordisk) 丹麦 224.17亿美元/28.30亿美元

16、拜耳(Bayer) 德国 201.19亿美元/37.16亿美元

17、莫得纳(Moderna) 美国 191.67亿美元/18.26亿美元

18、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Ingelheim) 德国 178.06亿美元/43.92亿美元

19、晖致(Viatris) 美国 175.08亿美元/6.42亿美元

20、再生元(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美国 121.17亿美元/28.64亿美元


21、安斯泰来(Astellas Pharma) 日本 118.28亿美元/21.49亿美元

22、梯瓦(Teva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以色列 104.68亿美元/9.33亿美元

23、CSL 澳大利亚 104.44亿美元/10.72亿美元

24、渤健(Biogen) 美国 88.47亿美元/25.01亿美元

25、默克集团(Merck KGaA) 德国 83.92亿美元/20.27亿美元

26、福泰制药(Vertex Pharmaceuticals) 美国 75.73亿美元/30.51亿美元

27、大冢(Otsuka Holdings) 日本 73.68亿美元/19.89亿美元

28、第一三共(Daiichi Sankyo) 日本 72.61亿美元/23.54亿美元

29、优时比(UCB) 比利时 63.95亿美元/19.28亿美元

30、欧加隆(Organon) 美国 61.72亿美元/3.07亿美元(2021年6月从默沙东分拆)


31、卫材(Eisai) 日本 52.24亿美元/15.21亿美元

32、江苏恒瑞医药(Jiangsu Hengrui Medicine) 中国 52.03亿美元/9.29亿美元

33、太阳制药(Sun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印度 50.91亿美元/3.90亿美元

34、博士康(Bausch Health Companies) 加拿大 49.24亿美元/4.52亿美元

35、雅培(Abbott Laboratories) 美国 46.92亿美元/2.12亿美元

36、大日本住友制药(Sumitomo Dainippon Pharma) 日本 46.02亿美元/8.69亿美元

37、基立福(Grifols) 西班牙 45.16亿美元/4.20亿美元

38、费森尤斯卡比(Fresenius Kabi) 德国 43.62亿美元/7.04亿美元

39、施维雅(LES LABORATOIRES SERVIER) 法国 43.44亿美元/--

40、中国生物制药(Sino Biopharmaceutical) 中国香港 42.06亿美元/5.03亿美元


41、上海医药集团(Shanghai Pharmaceuticals Holding) 中国 39.80亿美元/2.47亿美元

42、亚力兄制药(Alexion Pharmaceuticals) 美国 38.04亿美元/---(阿斯利康2021年7月完成收购亚力兄)

43、石药集团(CSPC Pharmaceutical Group) 中国 37.81亿美元/4.45亿美元

44、美纳里尼(Menarini) 意大利 36.16亿美元/--

45、益普生(Ipsen) 法国 32.36亿美元/5.14亿美元

46、阿拉宾度制药(Aurobindo Pharma) 印度 31.59亿美元/1.16亿美元

47、史达德(STADA Arzneimittel) 30.97亿美元/--

48、爵士制药(Jazz Pharmaceuticals) 爱尔兰 30.79亿美元/5.06亿美元

49、远藤国际(Endo International) 爱尔兰 29.90亿美元/1.49亿美元

50、协和麒麟(Kyowa Kirin) 日本 29.59亿美元/5.79亿美元






上海医药公司有哪些

本文为医药流通系列文章之成长能力篇,共选取16家医药流通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数据基于历史,不代表未来趋势;仅供分析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营业收入指在一定时期内,商业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所获得的货币收入。作为企业补偿生产经营耗费的资金来源,主要经营成果,取得利润的重要保障,以及现金流入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营业收入管理,可以促使企业深入研究和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以便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避免盲目生产。



从近五年营收复合增长来看,有14家企业实现正增长,其中重药控股、海王生物、鹭燕医药、嘉事堂、九州通、柳药股份、瑞康医药、上海医药、中国医药、南京医药等10家企业增幅在两位数以上。


重药控股增长最快,近五年营收复合增长达到32.38%,过去五年营收最低为2018年的258.03亿元,最高为2020年的452.20亿元。


人民同泰和开开实业均为下滑,其中开开实业下滑最大,近五年营收复合增长为-4.24%,过去五年营收最高为2017年的9.62亿元,最低为2020年的7.62亿元。


毛利润指商业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售价)减去商品原进价后的余额,又称商品进销差价。影响最终利润的因素很多,对于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情况下差别很大,毛利润考虑对于该业务的主要支出。


其意义在于,如果不做该(笔)业务,一些资源就会被浪费或仍然会消耗,利润就会变成负值;如果做该业务,就可能赢利或减少亏损。



从近五年毛利复合增长来看,有16家企业实现正增长,其中重药控股、柳药股份、鹭燕医药、海王生物、中国医药、浙江震元、九州通、瑞康医药、上海医药、嘉事堂、南京医药、英特集团、国药一致等13家企业增幅在两位数以上。


重药控股增长最快,近五年毛利复合增长达到35.33%,过去五年毛利最低为2018年的23.12亿元,最高为2020年的42.34亿元。


净利润指企业当期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金额,即企业的税后利润。净利润的多寡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润总额,其二就是所得税费用。


净利润是一个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净利润少,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差,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



从近五年净利润复合增长来看,有12家企业实现正增长,其中九州通、鹭燕医药、南京医药、浙江震元、柳药股份、英特集团、重药控股等7家企业增幅在两位数以上。


九州通增长最快,近五年净利润复合增长达到36.84%,过去五年净利润最低为2016年的8.77亿元,最高为2020年的30.75亿元。


开开实业和人民同泰均为下滑,其中人民同泰下滑最大,近五年净利润复合增长为-10.40%,过去五年净利润最低为2020年的1.45亿元,最高为2019年的2.67亿元。


扣非净利润指在企业核算公司的利润过程中,不仅扣除了与公司经营支出有关的款项,还扣除了所有在经营过程中与经营无关的支出的费用。


在核算扣非净利润之后,每个公司能够很直观的看到自己一个季度或者是一年的盈利状况。扣除了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支出以及与经营过程无关的支出,这样更加客观的看到一个公司的经营状况。



从近五年扣非净利润复合增长来看,有12家企业实现正增长,其中国药股份、九州通、鹭燕医药、英特集团、浙江震元、重药控股、柳药股份、国药一致、南京医药等9家企业增幅在两位数以上。


国药股份增长最快,近五年扣非净利润复合增长达到24.74%,过去五年扣非净利润最低为2016年的5.39亿元,最高为2019年的15.66亿元。


人民同泰和开开实业均为下滑,其中开开实业下滑最大,近五年扣非净利润复合增长为-36.34%,过去五年扣非净利润最低为2020年的0.02亿元,最高为2017年的0.23亿元。


医药流通企业成长能力排行榜



注:研究样本只选取两个及以上报告期的数据,同时剔除了指标为负的企业。成长能力榜单中,各项指标得分按照10/16的比例换算得出,综合得分为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如某个指标有数值,但没有得分(即表格为空格),则该指标权重会下降。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上海医药公司》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上海医药公司、军工基金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