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恒瑞医疗
点赞了的2022发财,关注的年年发大财!
本文是《价值事务所》的分享文章,第926篇。文章仅记录《价值事务所》思想,不构成投资建议,作者没有群、不收费荐股、不代客理财。
都知道医疗是极好的赛道,各种10倍股,100倍股,但也是公认的复杂难学。现在,可能是你能找到的,*上手,也是最通俗易懂的医疗投资课程来了。课程梳理了医疗庞大的体系,并拆解为15个细分赛道,再逐一剖析细分赛道的投资机会。让你从此掌握医疗投资方法,对各个赛道的投资逻辑了然于心,抓紧机会学习哟。
虽然早有准备,但是看到类似这样的消息所长心里还是有点不爽。
今年2月,药明生物、药明生物投资、海利生物分别将自己药明海德(疫苗CDMO企业)的股份转让给了WuXi Vaccines(Hong Kong)Limited。后面这家公司是香港主体,无法进行股权穿透,什么都查不出来。
不过,根据多方面渠道,所长得知,这个药明海德只是从药明生物的子公司变成了孙公司,并且装进了香港主题,本质上是企业左手倒右手。
但,这个举动,无疑坐实了药明生物之前的暗示:会分拆药明海德与药明合联上市。
装进香港主体就是为了方便登陆港交所。
当然,这个分拆并不是指像拆成康德和生物一样,变成两家完全没有股权联系成为兄弟企业,而是同微创系与旗下子公司的关系一样,母公司依然保持控股,只是子公司独立融资、独立进行高管、高层的股权激励。
这种方式,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讲,肯定是利大于弊的。
毕竟,现在医药行业*人才稀缺,像迈瑞、药明、康龙等等行业龙头的*员工,经常一天接无数个猎头打来挖墙脚的电话。
重要子公司核心员工如果直接拿母公司的股权激励,其实不太科学,因为股权激励必然是和公司的业绩考核挂钩的,你很难想象,子公司的员工背着母公司的业绩KPI,但如果拿子公司的股权进行激励,子公司又不上市,这个股权激励就和废纸一般。
更何况,CXO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人力密集型行业,老拿母公司的股权去融资给子公司花,对于母公司而言其实很不划算,重要子公司分拆独立融资独立输血,也能让母公司少很多负担一旦遇上资本寒冬,多一个融资渠道相当于多一个活下来的路径。
所以,对于药明生物暗示拆海德和合联,所长表示理解,但心理终归有些不舒服,这是人性,好东西,当然想全部据为己有。
不过话又说回来,药明事件转头就会让所长想起微创。
微创模式与迈瑞模式,谁更好呢?
微创VS迈瑞模式
微创在之前的文章介绍过很多次了,这就是一个上市公司孵化器,母公司基本成为服务性平台,为各大子公司进行赋能,规划各种前沿好业务进行资源调拨,有新的好技术、好业务,买下来收入囊中或者成立独立的子公司去攻克,旗下的子公司独立融资、独立上市,但微创始终把持着子公司的控制权,已经上市的子公司都与母公司是并表关系。
这样的运作模式使得微创旗下“人才济济”,各项业务处于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长期成长动力十足。
不过这样的企业,在资本市场其实是“新物种”,市场不知道该如何去估值,要说他厉害吧,确实厉害,什么好业务都有,而且随便一个单拎出来都很能打,牛市的时候,市场情绪好,就觉得他超级牛,星辰大海,估值直接给上天。
熊市的时候,市场情绪不佳,就会觉得这就是个掏空母公司的存在,更极端点甚至会认为母公司就是个控股平台,如此运行模式自然也会使得财务报表一点都不好看,何时盈利?是否能持续盈利只有天知道,于是熊市就给其打入十八层地狱。
送他一个词“牛市加速器、熊市放大器”一点都不夸张。
而反观迈瑞,他成立时间较长,由于历史的沉淀一步步的发展至今天,使得他什么业务都可以在体内完成,自身造血能力极强,压根不需要向资本市场要钱,自己的现金流就足矣进行新业务的投入以及员工激励,研发投入、并购投入以及业绩可以同时都有。
所以,在资本市场上,迈瑞的走势就比较平稳,拉长看完全不存在微创那样的过山车,总体体验会好很多。
但两种模式,哪种更好,所长觉得,不好说,似迈瑞这样的企业属于历史产物,经过30余年的积累,产品已经卖到全球拥有强大的造血能力,截至2021年Q3,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127亿,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而微创的核心产品还没能完成国际化就面临集采冲击,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只能伸手向外要钱,由于全球流动性泛滥,向资本市场要钱又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此,不要白不要,如此还能跑得更快。
微创的做法,类似于给自己上了杠杆。
复星VS恒瑞
其实,类似的剧本也在药企身上发生过,微创模式和迈瑞模式,是不是很像复星和恒瑞?
不过,微创走这样的路线,大半是被迫的,而复星走这样的路线则是自己的选择。复星打一开始,他的核心能力就是投资,说复星是一家药企已经不太科学,应该说他是一家BD企业。
正是得益于其出色的投资能力,复星旗下几乎囊括了所有具备有潜力的领域,虽然短期业绩反复不如恒瑞稳健,但却提供了一种长期确定性,毕竟,20年前,他就已经是医药界top级别企业,至今仍是,未来20年大概率还是。
因此,“牛市加速器、熊市放大器”形容微创的同时,也可以用来形容复星。虽然长期都往上,但回到中间的一个又一个超级过山车,持有体验确实很不好。
恒瑞的长期体验呢,确实比复星要好很多。
未来哪种模式更好?
在过去,恒瑞/迈瑞模式显然是优于复星/微创模式的,因为虽然大家都在往上走,可长期复合收益率,复星/微创差恒瑞/迈瑞有点多。
但也许未来,复星/微创模式会胜过恒瑞/迈瑞模式。
因为,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快,大企业面对目不暇接的新技术应对能力必然是不如小公司的,创新担当总是来源于小企业。
在过去,整个中国都处于追赶发达国家的阶段,那么,集中资源,由集团统一作出决策下面的员工按部就班地跟着走无疑更具有效率。
毕竟,前面的路已经铺好了,集中资源往前跑就是。
过去我们很难听说哪家企业药品研发失败的,开玩笑,仿制药和me too级别创新药还能失败么?
但未来,随着中国的发展,我们越发同发达国家靠拢,没有人在前面领路,凡事都需要自己摸索,这个时候,让听见炮火声的人做决策,权力下放,集团成为一个赋能性的平台也许更为科学。
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自己变成一个孵化平台,在医药行业外,如小米、海尔、京东、腾讯,莫不如此。
因此,我们或许要习惯企业的分拆上市,投资的至高境界是创业,这话真真半点不假。
最后,给大家隆重介绍一下:价值事务所团队新鲜出炉的《从零开始学价值投资》。这本书不同于市面上已有的投资类书籍,完全基于投资新手的视角,专门挑新手必定会遇到的困惑进行内容展开。书里将行业分析和公司分析、估值分析等,进行大量的精简,梳理成一个一个的分析框架,这样小白也可以很简单地跟着参照分析,就像练钢笔字时跟着描红一样。
小白看完书后,也可以学着自己做公司分析,而不是一看就会,一学就废。想要自己学会公司分析,学会做价值投资的朋友,一定要买一本好好学一下。
7月20日丨雪榕生物(300511.SZ)公布,公司董事会于2021年7月20日收到公司董事、总经理诸焕诚提交的书面辞职报告,诸焕诚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第四届董事会董事、总经理及第四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第四届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委员的职务。辞职后,诸焕诚先生将不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
经公司董事会提名,聘任陈雄为公司总经理,任期自董事会审议通过之日起至第四届董事会届满之日止。
投中网(ID:China-Venture)
又一家千亿巨头开始做投资了。
近日,素有“药茅”之称的恒瑞医药宣布,拟与其控股子公司盛迪投资以及控股股东恒瑞医药集团共同设立“上海盛迪生物医药基金”,总规模为20亿。
根据公告,该基金将围绕医药健康产业开展股权投资,重点关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研发,打造培育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和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创新投资平台。
这并非是恒瑞医药*涉足私募。早在2018年11月,恒瑞医药就曾出资2亿元投资了楹联健康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2020年的6月,又出资2000万元认购了钧鸣生命科学多策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份额,主要投资医疗大健康领域;同年10月,公司作为LP参与了连云港医药人才创投基金项目,出资金额为2000万元。
但恒瑞医药此次出手与过往风格有很大不同。
首先从出资规模上,过去恒瑞医药略显保守,本次却十分“豪迈”,一出手就是20亿。
其次,与以往做市场化LP不同,恒瑞这回直接下场,20亿医药基金的GP盛迪投资,实际是一支由恒瑞医药全资控股的基金运营团队。
天眼查数据显示,盛迪投资成立于2021年12月6日,股东包括上海盛迪医药有限公司和上海曜嵘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分别持股60%、40%。据股权穿透发现,上海盛迪医药是恒瑞医药的全资子公司,上海曜嵘背后的两名股东廖成、孙杰平,则分别是恒瑞医药的公司副总经理和财务总监,二人分别持股50%。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一名医药猎头曾透露,恒瑞医药已经积极搭建CVC战投团队。如今看来,指的或许正是盛迪投资。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药茅”恒瑞医药在资本市场的动作略显保守,因此也经常被市场诟病。某专注医药领域的PE机构投资人就曾向投中网表示:“恒瑞本身资本化运作能力一般,没有发起过大规模的收并购,因此导致管线转换整体偏慢。”
那么,曾经的“保守派”恒瑞为何突然转变态度,拿起了投资这杆枪?综合多位业内人士观点,加上恒瑞医药近期业绩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原因大致有二:
1、受医药股在二级市场持续低迷影响,恒瑞市值严重缩水,一年半时间蒸发4000亿;公司的业绩表现也不乐观,20年来*出现营收、净利双降。内忧外患之下,公司亟需拿起新武器,稳固护城河。
2、目前医药股在二级市场的下行还在继续,有业内人士预判这波下行周期将持续18-24个月,与此同时,一级市场在医药投资无论数量还是规模也在减少。一方面买方数量在减少,另一方面市场环境又提供了投资增长的空间,恒瑞此时进军私募,或许时机正好。
“医药一哥”式微
对于股民张俊来说,恒瑞医药的名字已经成为了他的“噩梦”。
作为“中国*潜力的医药龙头” ,恒瑞医药自2000年上市以来,备受投资人和股民关注,并一直是“医药一姐”葛兰的重仓对象。2021年初,恒瑞医药股价曾达到*点的116.87元/股,对应市值为6150亿元,因此也被戏称为“药茅”。然而随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公司股价却开始跑出了“跌妈不认”的态势,完美地演绎了一出“高开低走”的行情。
“我在2021年初买的恒瑞医药,当时正值*点,后来跌到了70块钱,我觉得机会来了就梭哈了一把,之后眼瞅着它一路跌破60元、50元、40元……现在’微薄’的存款全套里面了。”张俊向投中网吐槽到。
截至2022年6月10日收盘,恒瑞医药*股价报31.56元/股,总市值约为2013亿元,短短十几个月时间,股价暴跌约67%,超4000亿元市值灰飞烟灭。
股价的跌跌不休,也让机构股东对恒瑞医药失去了耐心。
根据Choice数据,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恒瑞医药的机构股东数量大幅减少,已经从2021年中旬的1025家机构,减少至2022年Q1的158家,867家机构闻风撤退。
其中,高瓴资本在2021年第四季度通过巨额减持,退出恒瑞医药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另一股东有沃投资也在去年减持了公司约904.85万股股票,减持比例达1.45%。
总结恒瑞医药在二级市场“失意”的原因,首先离不开大环境的影响。
在经历了2021年初的短暂“牛市”之后,A股整体表现一直不佳,而医药股更是被低迷情绪笼罩。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指数中,医药生物在2021年的跌幅以23.21%排在全行业的第二位;从估值水平来看,其市盈率更是回落至十年来的中下水平。
有数据统计,随着股价的一泻千里,很多药企已经跌回B轮,甚至A轮融资的价值。今年2月在港交所IPO的乐普生物,发行价更是直接低于公司C轮融资时的价格。
市场情绪只是一方面,更不容忽视的是恒瑞医药自身发展遇阻。
今年4月,恒瑞医药公布了2021年度业绩。报告期内,恒瑞医药实现营业收入259.06亿元,同比下降6.59%;净利润45.30亿元,同比下滑28.41%;扣非净利润42.01亿元,同比下滑29.53%。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恒瑞医药自2000年上市以来*出现营收与净利双双下滑。
背后原因,与“集采”和国家医保谈判导致的产品价格大幅下降有关。
恒瑞医药在财报中提到,自2018年以来,恒瑞医药中选国家集中带量采购的仿制药共有18个品种,中选价平均降幅72.6%。其中,2020年11月开始执行的第三批集采涉及的6个药品,销售额19亿元,报告期内下滑55%;2021年9月开始陆续执行的第五批集采涉及的8个药品,2020年销售收入44亿元,报告期内下滑37%。
国家医保谈判方面,药品价格降幅则更大。数据显示,自2021年3月1日开始执行医保谈判价格以来,恒瑞医药的主要产品卡瑞利珠单抗(PD-1)价格降幅高达85%,艾司氯胺酮价格降幅也达到68%。
仿制药面临降价压力,恒瑞医药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创新药方面,但这很难一蹴而就。
创新药本就是“十年磨一剑”的行业。一位长期关注医药领域的投资人告诉投中网,*创新药从研发到最终上市大概需要8-10年左右,即使是“疯狂砸钱”缩短周期,最快也需要6年,而在此期间,产品并不能为公司带来收入。
另一方面,随着创新药同质化竞争加剧,为了应对内卷,药企也不得不通过砸钱搞研发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财报数据显示,仅2022年第一季度,恒瑞医药投到研发上的费用就超过10亿元。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投入了时间和资本,药品研发成功与否仍是个未知数。据德勤数据显示,近年来创新药研发的成功率正逐渐下降,研发投资回报率也在2019 年降至1.50%,2020 至2021年才略有回升。
对此,恒瑞医药也在年报中直言:“公司的发展正遭遇较大业绩压力和转型挑战。”
业绩下滑和转型难的双重压力之下,恒瑞医药试图扭转颓势,并明确了未来两大战略:一是创新,二是国际化。
这两件事都是“慢功夫”,想借此快速重建投资者的信心并非易事。就拿出海来说,恒瑞医药实施出海战略至今已经超过16年,但海外收入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仅有2%。
一位关注医药行业的投资人表示,目前二级市场对恒瑞医药的‘负面情绪’,不单单只是大环境和公司业绩下滑的影响,一定程度上还有对公司未来想象力的质疑。“作为恒瑞这么大规模的药企来说,目前还是太保守了,只依靠内生性增长很难达到投资者的预期。”
显然,恒瑞医药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做投资,或许就是它目前想到的能快速丰富管线、提高估值、提升市场预期的新武器。
“药茅”拿起投资武器,时机正好
放眼如今药企在资本市场的处境,可以用一个“凉”字概括。但对于恒瑞医药来说,或许不失为一个好时机。
为什么这么说?
通常,行业低迷也意味着投资机会正在酝酿。医药行业下行已经成为事实,尤其是在二级市场,IPO中止、上市破发、估值倒挂的现象屡见不鲜。
有业内人士向投中网分析称:“过去两年医药行业是存在泡沫的,整体估值虚高,但因为国家集采和医保谈判等影响,医药板块整体正在回归理性。”他预判,这个下行周期将持续18-24个月。
下行周期,也是价值回归的调整期。对于刚刚入局的恒瑞而言,接下来是拿下合理资产价格的好时机。
此外,医药投资在一级市场的遇冷,同样为恒瑞医药做投资降低了资本门槛。
从募资端来看,2019-2020年曾是募资高峰,投资机构子弹充足。一位医疗行业猎头告诉投中网,当时一些大基金对于医药项目的争抢很凶,面对一些热门赛道,甚至不看BP,直接all in。
但是当“募资难”成为全行业的共同难题,机构们的态度明显发生了变化。“现在大家都不投医药,转投其他行业了,即使是一些医药专项基金,数额也都不大。”上述猎头表示。
此外,我听到的消息是,像启明、礼来亚洲这些此前在该领域态势积极的头部基金,现在也在减少在医药项目上的投资。
“去年二级市场医药板块股价的持续下跌,让一些布局Pre-IPO轮的机构损失惨重,今年以来明显感觉大家对于创新药的投资更加谨慎了。” 一位关注医药行业的投资人告诉投中网,“当市场环境好的时候,机构还有资金和耐心,但现在大家手里的子弹都不充裕,投资创新药又像‘开盲盒’一样,加上二级市场的影响,整个创新药行业都很冷,反正我身边的人都不看了。”
机构投资收紧,直接影响的就是创新药企的融资。上述猎头告诉投中网:“现在包括自免、干细胞等一些此前热门的赛道,都处于加紧融资的状态,但融资整体很难。”
买方数量在减少,又有大批创新药企拿不到融资,这一背景下,对于恒瑞医药这样的大型药企来说,此时通过投资/并购来扩充管线、加固护城河不失为一个好机会。
另一方面,复星医药的表现或许也有参考作用。
众所周知,复星医药正是靠频繁的资本运作成长起来的,甚至被戏称为医药界的“PE”。同花顺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半时间里,在市场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复星医药股价下跌约20.67%,不但远低于恒瑞医药超7成的跌幅,也低于行业23.21%的平均水平。
当然,复星医药相对稳定的背后,一定程度是受疫苗利好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大规模、多元并购的发展路线也为这家公司的规模增长,以及在下行环境时提振市场信心起到了关键作用。
今年以来,复星医药仍在积极布局投资业务。年初,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大连复健、宁波复瀛与关联方复星高科技及其他投资人大连融达、旅顺国投签订《目标基金合伙协议》,拟共同出资设立目标基金。公司表示,通过对目标基金的投资,旨在挖掘医疗器械、医疗科技及相关领域优质的初创型、早中期创新型企业标的,获取投资回报,并拓宽与创新产品和技术的合作渠道、推动优质项目导入。
随后不久,复星医药再次公告参与投资情况,此次公司通过控股子公司/企业星盛复盈、宁波复瀛与关联方复星高科技及其他投资人苏州天使母基金签订《目标基金合伙协议》,拟共同出资设立目标基金。公司表示,此次通过对目标基金的投资,旨在挖掘生物医药和医疗健康行业领域内的早期(以处于种子期、初创期阶段为主)企业标的,获取投资回报,并拓宽与创新产品和技术的合作渠道。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向投中网提出了担忧,他表示:“复星医药和恒瑞医药本质不同,前者本来就是资本,对这一套驾轻就熟,而恒瑞更强调的研发,理念就是自研,很难马上就能伸手去做并购,做投资初期难免会遭遇水土不服。”
[本文作者投中网,创业家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ID:China-Venture)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器械之家,部分资料来源于众成医械。
自2019年开始,医改开启加速键,医疗相关行业进入深水区,随即2020年疫情的到来,全球经济大环境受到严重打击。但医药和医械行业受影响不大,其改革的步伐一致前行;反而加速了行业的改革。
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主办、《医药界》·E药经理人杂志承办,E药经理人研究团队与和君咨询共同完成的第十三届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竞争力评选活动如期进行,发布了2021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竞争力20强榜单。
在早些年间,对于整个医药板块里来看,医疗器械企业通常不是那么受到关注,体量对比大型药企来说也总体偏小,但是今年完全是颠覆了历史,在创新力方面啊,迈瑞位居榜首,华大基因、金域医学、鱼跃医疗、蓝帆医疗等械企也登入榜单,这在以前完全是没可能的,不得不说械企在近些年在创新研发上面已经凸显出其实力。
01
集采凸显创新能力
集采,对一个行业,几乎便意味着暴利时代的结束和微利时代的到来。随着集采力度加大,并购整合加速、国产替代等一系列变化,医药行业中国从“仿”到“创”的转换,在环境的倒逼下,常规以年为单位的研发速度,变成以周甚至以天来计算。 中国生物医药真正进入到了转型之年。
强者恒强的行业特点愈发明显。在榜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次的榜单前五除了智飞生物(疫苗厂商)其余皆为医疗器械关联企业。对于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来讲,核心在于创新研发的实力。对产品的更新迭代以及重大研究突破,无不需要强大的研发实力。
从研发方面来看,据各家公司披露的年报中可以读到的是,在集采背景下,公司对研发的投入持续上升。其中迈瑞的研发投入保持持续上升,2020年研发投入20.96亿元,研发费用率保持在10%。其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在高端产品上不断突破,推出了一系列能为医护人员创造显著临床价值的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在输注泵解决方案、新生儿无创呼吸机、介入超声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布局。
此外华大基因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83.97亿元,同比增长199.86%,净利润20.90亿元,同比增长656.4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6.03亿元,同比增长了15倍以上。在研发方面研发投入总金额6.36亿元,同比增长90.33%,截至2020年12月31日,华大基因及其全资、控股子公司拥有的已获授权专利共计447项,其中发明专利406项。
提到医药行业自然迈不过恒瑞,恒瑞医药作为老牌巨头,2020年营业收入277.35亿元,同比增长19.09%;归母净利润63.28亿元,同比增长18.78%,其中研发费用49.89亿元,同比增长28.04%,研发费用率从16.73%上升至17.99%,有力的支持了公司的项目研发;其在疫情中仍然保持正向增长,说明恒瑞的创新药处于业绩放量期。
其在2015年正式进入医疗器械领域,现恒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是恒瑞集团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和资本运作载体,承载着恒瑞从医药产业向医疗产业拓展延伸的重要使命。公司现设苏州、上海两个研发中心,子公司5家(恒瑞宏远、上海宏创、恒瑞迦俐生、恒瑞迪生、精微科技),目前已上市医疗器械产品11个(三类9个、二类2个),取得FDA、CE和NMPA注册证16张(其中FDA、CE 5张),其中可载药栓塞微球、微导管导丝系统均为对应领域首个通过美国FDA和欧盟CE认证的国产医疗器械,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实现进口替代。
真正的医疗器械巨头都注重研发,头部企业的研发与收入比例很高。尤其是在国内集采扩量和国产替代的春风下,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更容易带来经济效益,从研发投入来看,位于前列的几家公司证实了都证实了其研发的重要性。强者恒强,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国内龙头企业的脚步在向巨头迈近。在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中,迈瑞医疗是毫无疑问的龙头老大。自1991年成立,先后经历过赴美上市、退市回归的迈瑞,在A股市场表现亮眼,如今已经坐上了医药行业的“头把交椅”。
02
医疗器械行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国产医疗设备产业正在快速发展,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蓝皮书(2020)》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约为6341亿元,同比增长19.55%。202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约为7950亿元。另外与全球市场规模增速相比,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市场增速高于全球市场规模增速。
一方面十四五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政策,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医疗器械发展,解决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加强国产替代等。此外医疗体制改革也推动了医械产业的大发展,分级诊疗带来的各级卫生机构医疗器械更新换代,对医械产品提出了巨大需求。
另一方面,2020年疫情的爆发,极大地冲击的大众对医疗器械的消费观念,疫情期间,口罩、防护服等低值耗材需求激增,诊断试剂、生命监护与支持系统供不应求,我国医械行业暴露出了高端医疗设备保障能力不足等短板,国产替代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随着国家多项政策支持鼓励国产品牌自主科技创新政策的实施,医疗器械研发机构,特别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创新研发内在动力将持续增强,全社会医疗器械总的研发投入将继续大幅增长,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有望加速涌现并实现进口替代。
03
医疗行业巨头显现
根据众成医械大数据平台统计,截至2020年8月31日,国内71家A股医疗器械企业年中报收官。71家上市公司实现总营收835亿元,同比增长43.9%;总净利润226.6亿元,同比增长340.5%。
数据众成医械大数据平台
在营收规模上,71家A股医疗器械企业梯度分化明显。
迈瑞医疗以105亿元的营收位居首位,稳居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第一梯队。
以迪安诊断、英科医疗、乐普医疗、华大基因和新华医疗等8家企业为代表的第二梯队,营收居于40至50亿元之间;以以振德医疗、金域医学和鱼跃医疗等3家企业为代表的第三梯队,营收居于30至40亿元之间。以蓝帆医疗、奥美医疗、达安基因和圣湘生物等4家企业为代表的第四梯队,营收居于20至30亿元之间。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的爆发,使医疗器械成为急需补给的产品,国内A股上市医疗器械企业业绩整体上涨。2020年上半年,迈瑞医疗作为国内医疗器械龙头营收105.64亿元,是国内*一个破百亿的企业。
医疗器械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研发尤为重要,全球医疗器械巨头每年在研发上投入巨大。2020年上半年,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上市公司研发费用前十均破亿,其中迈瑞医疗更是达到9.03亿元,是第二名乐普医疗的三倍之多,领跑全国。
——
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目前尚未改变中小企业林立的局面,但在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迅速增长、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替代形式严峻的情况下,行业中涌现出了一批*的企业,以迈瑞医疗、威高股份等领先企业为代表,它们在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向创造高附加值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地奠定了自身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地位。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恒瑞医疗》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恒瑞医疗、雪榕生物(300511)股吧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在网上平台嬴钱风控部门审核提现失败,网上被黑的情况,可以找...
在平台好的出黑工作室都是有很多办法,不是就是一个办法,解决...
农银理财和农行理财的区别是什么含义不同。农银理财是农业银...
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华利集团公...
本文目录一览:1、20部德国二战电影2、元宇宙概念股有哪些股票...